首頁 > 散文 > 優美散文 > 游洛陽龍門石窟

游洛陽龍門石窟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pp958

  自周朝平王東遷,至石敬瑭滅後唐李從珂,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建都洛陽。據此,洛陽被史學家稱之為十三朝古都。在洛陽這塊皇天厚土之上,文物遺址可謂林林總總,枚不勝舉。正如秦腔《苟家灘》所唱的那樣:“彥章打馬上北坡,新墳更比舊墳多。新墳埋的漢光武,舊墳又埋漢蕭何。青龍背上埋韓信,五丈原前埋諸葛”。

  在繁多的歷史文物遺址中,龍門石窟是研究佛學在中國傳播發展不可多得的佐證。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據史料記載,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代,雕鑿時間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兩山現存大小洞窟2345個,佛像l0萬餘尊,碑刻題記2840餘塊,石刻佛塔60餘座。

  佛教從公元元年傳入中國,經過近四百餘年的興興衰衰,到拓跋氏建立北魏,已經達到了鼎盛時期。隨着佛教的傳播,佛像、壁畫、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我國現存的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麥基山石窟以及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后開鑿的龍門石窟等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就是在這個時期逐漸開鑿成功的。可以想像,在佛教鼎盛的北魏王朝,不論是皇帝太后、王公大臣,還是士農工商、平民百姓,人人對觀音菩薩吟經楫手,頂禮膜拜,在伊河兩岸應該算是“梵語佛音弘龍門”了。

  在對龍門石窟遊覽的進程中,我們首先參觀了賓陽中洞。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是北魏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個,后因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僅完成了一所,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時才完成的主要造像。

  參觀完賓陽中洞,我們又遊覽了蓮花洞。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此洞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

  古陽洞在龍門山的南段,開鑿於公元493年,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它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三個字,到了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徒將主像釋迦牟尼塗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訛傳老子曾在這兒練丹,所以古陽洞又叫老君洞。

  我們在對龍門石窟的遊覽中,還參觀擂鼓台北洞。擂鼓台北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屬於中國佛教的派別之一,它源於印度,產生於公元七世紀以後,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後一個派別,密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的弘揚,乃至遠播日本、朝鮮,還有密宗領袖和他們的宗教活動,都和洛陽及龍門石窟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

  潛溪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它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台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菩薩共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聖人,是佛教凈土宗信仰的對象。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它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背後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

  龍門石窟工程浩翰。我們遊覽完西山諸洞,因東山腳下的公路未能開通,沒有如願以嘗。但“觀一斑可知全豹”,從西山諸洞的雕塑看,洛陽的龍門石窟已經拋棄了雲崗石窟、敦煌莫高窟那種線條粗放,影像更加接近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造型。

您正在瀏覽: 游洛陽龍門石窟
網友評論
游洛陽龍門石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