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東關風雲

東關風雲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小景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潼關、山海關、雁門關是我國的著名關陝。它們在歷史上演繹着無數震撼人心的故事。

  東關是巢湖市東邊的一個古老關口,它的背後究竟隱藏着多少的秘聞?我懷着淡淡的好奇,決定作一次東關訪古,試圖揭開這塵封的秘密。

  秋陽下的東關,只不過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小鎮,平淡得如一弘溪水,看不出一點關口的險峻。只有那陳舊的老街,還提示着人們這裡還曾經有過古老的傳承。我試着詢問幾位當地居民,他們對這裡的故事知之不祥,而且與史書記載相差甚遠。

  我站到鎮后的山岡上,向南俯視,彎彎曲曲的裕溪河蜿蜒流過東關腳下,現在通航的裕溪河是宋代的痕迹,並不是當年的濡須水。我的目光沿着東關碼頭向七寶山方向搜索,中間隱約可見一道土堤。古代濡須水是從錐子山南側沿着這條土堤流經東關的,這就是東興堤。

  赤壁之戰後,曹操留曹仁駐守荊州,自己引軍北還。三國鼎立局面基本形成。乘着兵勢,孫權在荊州與曹仁角逐,周瑜採納呂蒙的建議,大破曹仁於夷陵。劉備引兵南進,廬江雷緒率部歸降,劉備自任荊州牧,治公安。於是巢湖真正成了三國的交點。北面是魏軍,南面是蜀軍,東面是吳軍。建安時代的巢湖是風生水起,戰雲密布。巢湖市東邊鼓山頂上“吳楚風雲”四個字形象地揭示了這一時代特徵。

  濡須水是巢湖通往長江的唯一通道,東關是濡須水上的咽喉,進可出巢湖,退可保江東。歷史上具有“奠淮右,阻江南”的美譽。我們在碼頭上叫了一條小船,送我們過河,小船搖搖蕩蕩向古東興堤方向劃去,彷彿把我們帶回了建安時代。

  建安十四年,孫權乘曹操新敗,親率十萬大軍,出東關、過巢湖,攻合肥。但曹營堅固,久攻不克。孫權少年氣盛,欲親率輕騎突擊,被長史張紘諫止。曹操又派張喜救援合肥,孫權主動撤軍,退居東關。建安十六年,孫權根據呂蒙的建議,臨水修建濡須塢,呈月牙形,又稱偃月塢。準備與曹軍展開持久作戰。其實,三國時魏國的實力最強,赤壁雖敗,主力尚存,損失的多為荊州劉表的降曹水軍。

  建安十八年,曹操親率四十萬大軍,進攻濡須口,孫權帶七萬之眾堅守東關,猛將甘寧率百餘人奇襲,徐盛率部下乘蒙沖小船突入敵陣奮勇殺敵,錯其銳氣,曹操出師不利,堅守不戰。孫權親自乘船探看曹營,曹軍萬箭齊射,船一側着箭過多,船體傾斜,孫權調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兩側均衡,順利返回。這就是民間廣泛流傳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后被羅貫中移花接木插在赤壁之戰中,羅貫中為了精彩赤壁,卻暗淡了巢湖,我們有責任還歷史的本來面目。曹操見孫權氣宇軒昂,軍伍整肅,喟然長嘆:“生子當生孫仲謀”,孫權令人以箭傳書“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背書“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思考良久說:“孫權不欺孤”,於是下令撤軍。宋代姜夔在遊覽巢湖時曾寫下:“遣六丁雷電,別守東關,卻笑英雄無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瞞”,真是絕妙的諷刺。人事有代謝,古今各不同。今天的東關,早已承平日久,一派悠閑。真是“凄涼千古干戈地,春水方生鷗自閑”。

  初,孫權任命董襲為濡須督,董襲做事認真,作風踏實,為防曹軍偷襲,常常親自巡湖,偶遇風暴,死於湖上,鞠躬盡翠,死而後已。後來,周泰接任濡須督,偏將軍朱然、建武將軍徐盛,皆歸所轄,他倆以周泰出身貧寒,不服調度。孫權特意趕到濡須口,宴會眾將,親自為周泰敬酒。從前,在宣州時,周泰曾為保護孫權身受十二處刀傷。孫權指着其傷疤說:“卿不惜生命,身被數創,膚如刻畫,卿無當初,孤安有今日。”當即授以御蓋,眾將皆服。

  建安二十年,孫權率十萬大軍,出東關,圍合肥。當時合肥只有張遼、李典、樂進七千人守城。張遼不顧曹操密令,反守為攻,率敢死隊八百人沖入吳營,直逼孫權麾下,孫權大驚,退避高坡之上,以長戟自衛,張遼叱孫權下戰,孫權不敢。后發現張遼人數不多,下令團團圍住,張遼越戰越勇,兩次率眾突出重圍。孫權攻合肥十餘日不克,開始撤軍。張遼率部追擊,呂蒙、廿寧誓死保駕,凌統斷後,所部三百人被圍,全部戰死,自己身負重傷,孫權策馬過逍遙津,可是南端橋板已毀,谷利在馬後揮鞭,助馬躍過斷橋,孫權方才逃脫。上演了一幕活生生的“張遼威震逍遙津”。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親率大軍駐居巢,孫權退守濡須塢,曹軍也在七寶山腳下紮營,與孫權對峙,終未能獲勝。臨撤軍時,曹操嘆到:“此乃無為之地也”,這就是無為縣得名的由來。今天的七寶山腳下,曹軍傍山拾級而建的營盤依然可辯。不過現在都種下了蔥鬱的白楊。一排排白楊劍指天空,彷彿為曹軍守護着營盤。

  曹操一生叱吒風雲,統一了大半個中國,但始終未能越過東關,所以諸葛亮在《后出師表》中曾說曹操“四越巢湖不成”。李鴻章分析:“吳長水戰,阻湖為國,踞山為固”是比較貼切的。曹操死後,曹丕以曹仁為大將軍,於黃初四年再次進攻東關,曹仁自統大軍屯跖皋,以其子曹泰率前部攻濡須。時朱桓任濡須督,率伍千人奮勇出擊,打敗曹泰並斬獲兩名大將,大獲全勝。東關對曹魏來說就是一座鐵打的營盤誰攻誰敗。東關對東吳來說就像安泰腳下的大地,孫權一離開就要失敗。

  小船悠悠地靠上南岸,我們終於來到了東興堤上,東興堤原先由孫權修建,後來廢棄。公元252年,孫權死後,東吳太傅諸葛恪重修東興堤,形成了連接東關與七寶山之間的濡須水堤防,又在兩端築兩城即東關和西關,所以七寶山又叫西關。司馬師趁吳主新喪,內政不穩,派胡遵、諸葛誕率眾七萬攻東興,諸葛恪將兵四萬救東興。胡遵作浮橋渡水,分兵進攻兩城,城高不可拔,丁奉率軍及時趕到,突然襲擊,魏軍爭渡浮橋,相互踐蹋,紛紛落水,死傷殘重,魏軍前部督韓琮被殺,韓琮原是吳國叛將,孫權數恨之,諸葛恪隨送其首至建業祭大帝廟。這次戰役東關和西關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宋人龔相贊到“南北安危限兩關”。

  七寶山腳下的西關原是濡須水重要關口,后因地形變遷,山口抬高,不能通航。據《輿地誌》記載:巢湖東南口有石樑,后鑿石通水。江山難改,今天山口的石樑依然如故,聽附近老人說,從前石樑上還能看到船底滑痕,這是當年運輸糧草的大船拖刮而成。至宋朝時,疏通了裕溪河,東興堤水道才停用。相傳石樑是大屬治水時開鑿的,這顯然是附會之說。從東關到西關,不到兩公里的東興堤,卻寫滿了厚重三國歷史。

  三國後期,隨着西晉北方政權的強大,公元265蜀國滅亡,西晉在長江上游大練水軍,順江而下,繞過東關,直搗建業,“王浚樓船下益州, 金陵王氣黯然收”,公元280孫皓投降。但是整個三國時代,東關就像一個倔強的矮人,擋在魏吳之間,經歷了無數次戰火的洗禮,化解了曹魏和司馬氏的強大攻勢,保住了江東平安。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真實的三國歷史,東關是其完美的註腳。

您正在瀏覽: 東關風雲
網友評論
東關風雲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