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寄幽懷古,長河浪涌茅津渡

寄幽懷古,長河浪涌茅津渡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pp958

  寄幽懷古,長河浪涌茅津渡

  育苑春泥

  幽幽清香里,陣陣水鳴聲。碧綠叢中,一條褐黃色的河流急速奔騰,滾滾東流,猶如一條黃色的巨龍盤繞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抬頭望去,天藍,雲白,山青,草碧,水黃,微弱的風輕輕撥弄着心弦,一幅充滿野趣、諧趣的黃河風情畫卷緩緩展現在眼前。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黃河在這裡拐了個彎兒,好像一條美麗的金絲帶纏繞個半圓,一個因河而得名的城市,一個被黃河塑造了千年的神奇大地,黃河文明已經深深地植入了骨髓里。古老的大地上,黃河在這裡劃下一個金色的半圓弧線,那是一道美麗的弧線。在這個被黃河滋潤着的城市裡,一個以黃河命名的公園便應運而生。

  暮夏一日,依然燥熱,揮之不去的還有一種情懷,那就是猶為強烈的親近黃河之水的情懷。此情難耐,於是,遂揣着一顆思古的幽情,信步來到黃河公園,舉目四望,亭台長廊,小橋流水,林蔭花徑,棧道盤繞,“好美景緻,玲瓏奇巧!”,不禁贊道。美則美矣,然而,真正打動我心者,非此者,實彼也,那就是如夢似幻的古渡口。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環繞這裡,奔騰不息,不但孕育出了一個古城,滋潤了一方水土,也造就出了一個聞名遐邇的歷史名渡----茅津渡。

  茅津渡,又叫陝津渡、茅城渡、會興渡,位於三門峽市區北部6公里處的黃河南岸會興鎮,乃此地黃河南北兩岸隔河相望兩渡口的統稱,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素有“鐵碼頭”之稱。

  此刻,遊興正酣,遂以小酒助興,與茅草為伴,邀清風白雲,獨酌於滾滾黃河岸邊,“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顆懷古之心竟在這藍天白雲下的曠野里,猶如一隻翠鳥自由自在地任意翱翔。

  著名的古渡口,此時,就在我的腳下,斑駁的水泥斜坡下面,幾艘鐵船靜靜地泊在岸邊,四周是叢生的蓬草,河水默默地從旁邊淌過。四周靜悄悄,可是在我的心裡,是誰吹起了凄涼、落寞、孤寂的笙簫?忽然想起了陝州著名隱士魏野的詩句,“數點歸鴉啼遠樹,人行欲盡夕陽路。暮靄還生竹塢村,西風乍起茅津渡”,不知怎地,一股莫名的惆悵之情竟油然而生。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是啊,黃河依舊東流去,青山無語立斜陽,茅津古渡口,濤聲卻依舊,只是少見了波濤洶湧里的浪遏飛舟,少見了驚濤駭浪中的傳奇和英豪,沒有了往昔的繁華喧鬧,沒有了擁擠的車流和人流,眼前的一切竟和定格在腦海中的場景格格不入,反差太大,一種酸楚的感覺湧上了心頭。

  茅津渡,千年名渡,因古代茅族居住於此而得名,建造時間最早可上溯到商代。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云:“陝州北對茅津城,故名茅亭,茅戎邑也,津亦取名”。此渡乃黃河名渡,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十分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且還是三晉出入河南及南方諸省的門戶,可謂三晉的“屏藩之地”。

  茅津古渡,歲月彌久,歷時千年,至今依然守望着波濤滾滾的黃河,依然伴隨着高天流雲,日出日落,兩岸岸邊儘是一片蒼翠之色,鬱鬱蔥蔥,草木葳蕤。草青草黃,草生草長,草木不知在這裡繁衍了多少代,多少年,而古渡卻依然默默注視着滾滾黃河,從幼年到青年,從青年到壯年,最後就這樣一直到老年。清風輕拂,草木搖曳,河水流過,老態龍鐘的古渡似乎陷入往事的回憶之中。

  古渡岸邊,有過驚濤駭浪,又有過浪遏飛舟;古渡岸邊,有過濁浪排空,又有過風平浪靜。曾幾何時,人喊馬嘶,刀光劍影,古渡的河水裡映照出似血的殘陽,古渡的岸上,上演過多少征戰殺戮的慘烈場面!渾濁的河水啊,一半是因為上游卷下的泥沙,一半則是你飽經戰亂而傷心流出的渾濁的淚水。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樣,“黃河呀黃河,我問你,世世代代恩恩怨怨直到我,這是誰的過,誰的過。。。。。。”

  古渡見證,“母親河”滋潤着沿黃兩岸的古老大地,也哺育了億萬華夏兒女,我寧願相信,龍的傳人的黃皮膚就是由這古老的黃河水染成。《漢書.溝洫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從高空俯瞰,黃河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那隱隱約約就是華夏民族的噴張的血脈和巨大的血管。

  “千萬里我追尋着你,可是你卻並不在意,你不像是在我夢裡,在夢裡你是我的唯一”。魂牽夢縈的黃河啊,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卻無暇顧及。黃河在這裡划個美麗的半弧,不僅滋潤着這片古老的大地,而且還塑造了黃河文明;黃河在這裡拐了個彎兒,卻孕育出了以彩陶為特徵的廟底溝文化、虢國文化。

  “沔彼流水,其流湯湯”,“ 沔彼流水,朝宗於海”。古往今來,歷史的長河翻捲起幾多浪花,歷史的天空聚散過幾多風雲,我似乎看到,在波濤洶湧的黃河上,那撐船的艄公拼力撐着櫓,在浪尖上起伏顛簸;我似乎看到,那拉縴的黃河縴夫吃力地拉着纖繩,彎腰低頭一步步前行,粗繩在肩上勒出深深的痕迹;我似乎聽見,河面上,飄來船工的號子聲,低沉、蒼涼、沙啞,響徹在波濤之上。。。。。。

  古渡,掩映在一個曲折盤旋的溝谷的斜坡之下,草木豐茂,溝壑林立,那溝壑里不知隱藏了多少神秘的歷史故事和古渡軼事。

  據《春秋左傳》載,公元658年,晉獻公略施巧計,以瓦解聯盟,各個擊破的手段,攻克了虢國在黃河北岸的重地下陽城,使虢國喪失了北岸的重要屏障和軍事要塞,連同失去了重要的渡口,虢國門戶洞開。公元前655年10月,利用黃河結冰的時機,晉國“假道”於虞國,從茅津渡渡過黃河,攻克了虢都上陽城,滅掉了虢國。

  古渡之上,煙波浩渺,霧霾重重,也許還凝結着當年“唇亡齒寒”“假道滅虢”千古遺訓的因子在裡面么?悲歌一曲,足以警世。有意思的是,就在距離古渡不遠的台上,聳立着一座“虢國墓博物館”,默默瞭望着古渡邊河水東流,觀之,思之,使人興嘆不已。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伐鄭,晉出奇兵,從茅津渡渡河,大敗秦軍於崤山。三年後,秦穆公為雪崤山之恥,親帥大軍攻打晉國,還師途中,從茅津渡渡河到崤嶺“封屍”。

  唐朝安史之亂后,唐肅宗為平滅叛亂,借回兵三千餘人,也是由此渡進入中原的。

  1947年9月,隨着解放戰爭的隆隆炮聲,陳賡、謝富治率領的太岳兵團在茅津渡用油布包強渡黃河,挺進豫西。

  60年代,家喻戶曉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的動人故事就發生在茅津渡上,黃河之上,波濤滾滾,船夫們冒着生命危險,浪遏飛舟,傳送藥品譜寫了一曲壯美之歌。

  解放后,茅津古渡一直發揮着重要的水上交通命脈的作用,溝通豫晉兩省,成為水上樞紐,輸送着來自兩地的行人和各種車輛,曾經經歷了許多年的車水馬龍、人流擁擠的繁華熱鬧光景,直到1993年三門峽黃河公路大橋建成后,“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才有所改觀。然而,這個城市已經深深印上了黃河與古渡的烙印,橫貫城市東西的幹道名曰“黃河路”,一直通到古陝州城;另一條貫通南北的道路名曰“茅津路”,一頭連着古渡,一頭連着上陽城。

  “茅津夜渡”曾是陝州八景之一。月光之下,點點漁火,河面之上,波浪起伏,艄公喊着號子,擺渡小舟,構成一幅美妙的畫卷。明代詩人王翰在《茅津夜渡》中吟道:“宿雨乍收山積翠,夕陽倒射浪浮金,南來北去人空老,浩浩東流無古今”。

  長河溯古,大河流觴。古渡此刻沉睡,河水依舊東流,幾千年來,長河翻捲起幾多浪花,古今多少事,盡在浪花中。我在竭力捕捉歷史的痕迹,想象着古渡歷史上的風雲際會,心潮起伏,宛若河水。一條軌跡在我眼前若隱若現,古渡,下陽城,上陽城,虢國博物館,陝州城,我在試圖尋找出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猛然間,一條金線將它們穿了起來,那就是黃河之水,這就是解讀歷史不可或缺的一條主線。

  據《詩經》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的氣候較為溫暖濕潤,森林覆蓋較廣,當時許多地方長着竹子、桑樹,河水較清,有“河水清且漣猗”為證。黃河在這裡拐了個彎兒,滋潤了古老大地,孕育了地域文明,增添了靈秀之氣,上陽、下陽、廟底溝、陝州城都在河水附近,足以說明這塊土地與生俱來就與河水有着親密關係。

  夕陽西下,餘暉傾灑在河面,波光粼粼,落日熔金。極目遠眺,黃河來自天際,蜿蜒東流,一股迴腸盪氣之感油然而生。忽然,隨風傳來熟悉、優美、親切的地方鄉音曲調,“你家在哪裡?我家黃河邊。。。。。。”,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正是“游茅津渡口,憶浪遏飛舟,盛世豪情涌心頭”。

  2013年8月底寫於墨香齋

您正在瀏覽: 寄幽懷古,長河浪涌茅津渡
網友評論
寄幽懷古,長河浪涌茅津渡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