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無聲告白有感

讀無聲告白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我的無聲告白

  ——讀《無聲告白》有感

  紫蕭

  看到自己喜歡的微信公眾號作者推薦了《無聲告白》這本書,並且好評如潮,於是滿懷期待的看完了這本書。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無聲告白"的原版意義,在這裡我覺得"無聲告白"對讀者的吸引力更大,為什麼告白會是"無聲"的呢?

  從小說剛開頭就設置了整個故事的懸念,"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這句話就足夠引起我們的閱讀興趣繼續往文章里探索。帶着各種疑問我像被吸引進去了一樣看完了這本書。心情有點沉重,也思考了許久。

  瑪麗琳,也可以算小說最核心的人物,是一個特立獨行的美國女人,甚至到了刻意追求與眾不同的地步,而這一切似乎就是和自己原本很普通的生活相矛盾,而她的母親是一個普通的家政課教師,對她的期望就是嫁給一個成功的哈佛男人。她作為一個女兒,又作為一個母親,在母親的期待下又期待着自己的女兒來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

  小說的男主人公詹姆斯。李,是一個追隨打工父母偷渡到美國的中國人,在種族歧視的環境中,憑藉努力與天賦,一路學霸到哈佛。他與瑪麗琳相反,他努力的想融入這個白人的環境中,希望與周遭美好的共處,可他似乎沒有那種社交能力,這也與自己本身的現實形成了矛盾。

  所以兩個矛盾的個體無意中又組合在了一起。瑪麗琳所處在社會是一個都覺得女性就應該學學烹飪全心全意照顧家庭的社會,但是相反她熱愛化學,很渴望當一名醫生,她討厭社會對女性的框定,所以總是顯得與眾不同,包括主動告白這個同學都不喜歡的華裔男教師詹姆斯。李,誠然,李對這份感情欣然接受,一部分因為愛,另一部分因為跟一個白人姑娘結婚從某個角度上證明他融入了這個社會。所以可想而知,他們的組合最後一定會產生問題,就這樣,瑪麗琳發現現實與自己的理想相差太遠時,她不負責任的離家出走了,九個月後她主動聯繫了李並回家,可她沒想到這次離家出走會給她的女兒莉迪亞造成一生的傷害。

  小小莉迪亞害怕極了,她害怕母親哪天又會突然離去,母親回來時她暗暗發誓一定要聽媽媽的話,做個乖孩子,讓媽媽快樂,一個很小的孩子因為家庭原因承受了她原本不應該在這個年紀承受的東西。她知道媽媽喜歡化學,她便也表現的對化學很感興趣,每天都讓媽媽告訴她很多化學知識。媽媽希望她以後當醫生,她的志向便是當一名醫生。她每天每天努力的學習那些本來不喜歡的東西還得裝作很喜歡的樣子,她如此乖巧的模樣讓父母覺得這個女兒一定能成大器,這時兒子內斯和小女兒漢娜就這樣被父母忽略了。

  莉迪亞身上同時承載着兩個大人實現不了的夢想,滿足媽媽的期望當醫生,滿足爸爸的期望積極融入群體多交朋友,李對於白人社會心底里是帶着低人一等的想法的,所以他的主動融入更顯卑微,可怕的是他做不到的事讓自己的女兒做。他們不知道莉迪亞每天超前學着高年級的課程有多辛苦,他們也不知道他們眼前每天貌似很熱情的給同學打電話的女兒其實一個朋友也沒有。在她很想要洋娃娃的時候她的禮物是父親送的一本如何更好融入群體的成功學,當她很想要一串漂亮的項鏈的時候母親開心的送給她一個聽診器,她想要這麼少,可是一樣也得不到。作為一個孩子,她最想要的是爸爸媽媽開心,媽媽不會走。

  莉迪亞在這世界上唯一的溫暖應該只有哥哥內斯了,只有內斯懂她的痛苦,可惜內斯幫不了他什麼。這一切年幼的漢娜最清楚,她總是躲在桌子底下偷聽偷看這個家庭發生的一切,只是她不會說出來。在小說中,大人和小孩其實對這一切都知道,但是誰也沒說,沒有任何聲音出現,每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也都是旁觀者。

  從小說一開始就開始探索莉迪亞為什麼死了,其實從整個環境來看,她的死我們心知肚明,這不僅僅是一個女孩的死,而揭示了深刻的社會問題。

  記得小王子里有一句話,"大人都曾是孩子,然而很多大人後來忘了".瑪麗琳還是少女時期受不了媽媽老跟她說女人只要會烹飪會做家務找個好男人就行了,她的夢想就是當一名醫生所以她離開了自己的媽媽,然而當她成為母親后卻開始在莉迪亞的身上延續自己的夢想告訴女兒沒有什麼比當一名醫生更酷,然而莉迪亞沒有離開她而選擇默默承受了這麼多年,只是因為愛她,不想失去她。 瑪麗琳真的不知道莉迪亞並不喜歡物理嗎?真的不清楚自己的女兒沒那麼想當醫生嗎?我想不是,她只是選擇忽視而已吧,這麼些年她送給莉迪亞的醫學書她都會馬上借過去看,真正想當醫生的是她,看到女醫生也會極度羨慕的是她。瑪麗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運拉回屬於她的人生軌跡。而在瑪麗琳看來,自己是被命運一次又一次推出了自己原本設計好的人生。而對此一切,瑪麗琳的丈夫似乎一無所知,他只是安於家庭生活,愛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做着他那一份教書匠的工作。因為是華裔,丈夫詹姆斯一生都在試圖融入美國社會,成為最普通的一個美國公民。而恰恰相反的是,瑪麗琳並不甘於平庸,她想與眾不同。兩個人從內心深處對生活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期待,命運卻讓這兩個人相愛並生活在了一起。

  重新回歸家庭的瑪麗琳,內心並沒有真正妥協。她開始拒絕做飯,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夢想寄托在了女兒莉迪亞身上。她把莉迪亞當作了另一個自己,要求她熱愛理科,並熱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莉迪亞為了博得母親的歡心,也害怕母親再次離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著母親,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而投河自盡。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彷彿身處一個皆然不同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說不出來的痛苦,每個人都無處宣洩。

  書的封面是這樣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人都知道往事不可追,所以當我們想要後悔又無可作為的時候,老是做出錯誤的決定和行為,並不是自己不知道這治標不治本,而是為了好讓自己好受一些,要想想至少我做了一些什麼。

  你也曾經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王小波說過,"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你一直做着黃金時代的夢,沒有預見到這一點。當你意識到這事兒的時候,鎚子已經落下來了。

  這本小說講的是家庭教育,看完我多多少少有一點感同身受。

  每個人都會有遺憾,父母的遺憾往往變成對兒女的期待。他們固執的認為如果小孩子有了自己缺失的那部分會更加幸福,卻沒有想過自己的嚮往是否真的是孩子的嚮往,自己強加的幸福是否已經變成了孩子的痛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輩子來發現自己的喜好,我們總有一天會明確自己想要的生活,找到通往幸福的路。

您正在瀏覽: 讀無聲告白有感
網友評論
讀無聲告白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