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無聲告白》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願生命充滿希望和愛----《無聲告白》讀後感
終於讀完了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一部極其壓抑的關於異族通婚的小說,通篇的壓抑讓我難以忍受。
小說以莉迪亞死了為線索開篇,莉迪亞是詹姆斯。李先生家裡的大女兒,也是他們寄予最大的希望的一個孩子,母親瑪麗琳因為奉子結婚未能實現的職業女性的理想,通通傳遞給了莉迪亞,使莉迪亞變成了那個完全不是自己的自己,直到有一天,她失蹤了、死了,瑪麗琳還是沒有覺悟女兒的死,是因為這個家庭,這份沉重到無法釋懷的希望殺了她。
這本書讓我看到身為母親,在一個家庭里的位置何其重要,只有一個陽光,積極的母親才能夠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們,也只有這樣的母親才能夠讓一個家庭充滿凝聚力,瑪麗琳婚後的生活在別人眼裡或許是幸福的,但是對於她的內心,卻始終充滿掙扎和痛苦,這份揪扯讓她失去了作為母親的敏感,失去了和孩子們成為朋友的可能性,她終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身為母親,我想她是失職的,因為她並沒有真正成為孩子們精神世界、成長路上的那個最好的陪伴,而只是一個不稱職的主婦。很遺憾,這個家庭的男主人華裔大學教授,詹姆斯。李是一個內心壓抑的男人,為了逃避他人對這個異族通婚家庭關注的異樣目光,他讓孩子們失去了每年假期旅遊的機會,並完全放任自己躲避在安全的世界里,這樣的母親和父親用行動不斷的提醒着三個孩子他們的特殊性。當然,詹姆斯的壓抑來自於他從小的生活環境,這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作為生活在美國的華裔底層,詹姆斯的父母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壓力,這份壓力也毫無意外的傳遞給他們的孩子詹姆斯,雖然他有幸寄讀在貴族學校,但是他永遠都知道自己是低人一等的,而這種感覺終將成為他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影響他一生。
身為一個哈佛大學肄業女大學生,莉迪亞的媽媽瑪麗琳的內心始終有難以釋懷的遺憾,遺憾自己沒有完成的學業,遺憾自己變成了一個家庭主婦,她是那麼渴望被這個社會的認可,那麼渴望能夠成為完全的自己。在莉迪亞只有5歲某一天的早晨,瑪麗琳消失了,我無法明白她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方式離開家庭和孩子去追尋所謂的夢想,身為母親的我更是無法理解她怎麼可能就這樣離去!因為任何一個有愛的母親都是無法主動的放棄她心愛的孩子的,更何況家裡還是一兒一女兩個孩子需要她的照顧,哦,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兩個孩子帶來的繁重家務,讓她不勝其煩,所以,她才會想要逃離。我一直相信,當你帶着愛去做家務的時候,那就是愛;當你帶着厭煩去做家務的時候,那一切真的就變成了煩擾。瑪麗琳離開了,因為她想要去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和自己的定位,但是這種離開是自私的,此刻的她已經不是孑然一人,那段離開家的日子成了全家人的噩夢,不辭而別的妻子讓詹姆斯從戀愛伊始就恍惚的所謂自己的"不值得"變成了現實,畢竟那是一個還有很嚴重的種族歧視的時代,小個子的華裔男人在那種文化里永遠顯得那麼特別和尷尬,瑪麗琳給予他的愛情曾經讓他重生,卻又始終令他忐忑,所以當瑪麗琳突然不辭而別的時候,這個男人的自信被摧垮了。當然,母親的離去受到傷害最重的一定是兩個孩子,內斯和莉迪亞,他們失去了對生活的信任,變得驚恐萬分,母愛所能給予的那份成長的安全感在那一次出走事件中完全的被剝奪了。
所以,當瑪麗琳回家時候,全家人並沒有欣喜若狂,而是變得小心翼翼,敏感的孩子們容忍母親每天的不做飯,容忍母親提的任何要求,尤其莉迪亞,容忍並接受母親把全部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又一次相信,娶老婆必須要娶一個情商高的女人,一個能為自己和別人負責任的女人,只有一個心智健全的女人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而瑪麗琳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雖然她為了這個家庭完全失去了那個年輕時的自我,可是這份失去給予她的不是愉悅的對生命狀態的接受,而是讓自己永遠的變成了一個受害者,這種受害的心情毀掉的何止是自己的人生,詹姆斯幸福嗎?當年娶了一個如此愛他的白人妻子是喜悅和深情的,但在漫長的婚姻生活里,這個女人的表現卻擊敗了他們共同創造的這個家庭、這個家庭里的每一個人,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詹姆斯覺得妻子就理所應當被丈夫養,這種思想源自從小看到母親做工的辛苦,他以為丈夫養家是對女人的救贖,殊不知正是這種思想最後害了瑪麗琳,最終更是傷害了他心愛的女兒莉迪亞,所以異族通婚是一件絕對需要慎重面對的事情,因為它包含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兩種文化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可能需要一輩子的時間。
莉迪亞最後變成了一個敏感孤立的姑娘,她和兄妹們的長相遺傳了爸爸的東方人面孔,媽媽的藍眼睛,那個樣子在70年代的美國,她只能被稱為"東方女孩",長相上的特別,鑄就了她內心的孤立,而母親近乎瘋狂的管教和期望更是勒的莉迪亞喘不過氣來,她沒有自己的時間,也就完全失去了業餘社交的可能性,這個女孩太多內心的痛苦無以表白,最後統統化作了"無聲告白".
莉迪亞在哥哥內斯即將要去哈佛上大學的時候,自己選擇了離開,因為哥哥原本是她最堅定的依靠,她無法想象沒有哥哥的日子。孤立的她,沒有勇氣去面對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抑的家庭,沒有勇氣去面對沒有同伴,沒有朋友的學校生活,莉迪亞的這些痛苦和掙扎媽媽並不知道,或者說完全不曾覺察。瑪麗琳從來沒有去關心過她的孩子們內心的需求,一份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的所謂母愛是自私的,我只能說那不是愛,而是以愛的名義實施的對孩子的控制。真正的愛是需要把焦點放到對方的身上,切實的去感知對方的需求,而不是讓被愛的人成為施愛者情緒、思想的寄託。,記得在哪裡看到過一句話:只有一個內在匱乏的人,才會在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希望通過對他人的控制來讓自己安穩。這,或許正是瑪麗琳的狀態,她對自己失望了,所以轉而在莉迪亞身上尋找希望,卻完全沒有想到那所謂的母愛最後成為戕害莉迪亞的兇手。
我不喜歡這部小說,太過壓抑,從這本書里我才知道,原來今天如此開放的美國也曾走過那樣一段排斥異族的時期,那是時代的產物,作者揭示的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可能就是這部小說的意義所在,從這本書聯想到近百年中國人漂洋過海的歷史,會是怎樣一部深重的苦難史啊,所有的悲苦最大的莫過於加諸於精神上的傷害,那種傷害的傳遞會讓一代代人背負承重的枷鎖,如同莉迪亞的不快樂,內斯內心的壓抑,漢娜的惶恐,只能在這裡祈禱,現世安穩,願更多這樣的家庭一代代健康成長,沐浴陽光和愛,生命永遠充滿希望。
相關範文
- ·讀《無聲告白》有感
- ·無聲告白讀後感2篇
- ·無聲告白讀後感
- ·讀無聲告白有感
- ·生命不是一場玩笑——觀《告白》有感
- ·《偉人瞿秋白》讀後感
- ·紫色家園音樂十五《無聲的雨,無夢的青
- ·我想大聲告訴你
- ·《無規矩不成方圓》讀後感心得
- ·當上帝沉默時——《無語問上帝》讀後感
- ·讀《老賴的自白》有感
- ·《那片潔白》
- ·《一頁難以啟齒的素白》
- ·《為愛留白》
- ·《失憶佔據空白》
- ·《師弟的直白》第一話
- ·《內心獨白》
- ·《無人區》觀后感
- ·電影《無人區》觀后感
- ·告白觀后感
- ·電影告白觀后感
- ·讀《無名的裘德》有感
- ·觀《無主之地》有感
- ·幼兒園教師師德演講稿:《無悔的綠葉》
- ·《無日期》許未來最真摯的信件
- ·《無題》之情愛難說
- ·《無題》
- ·七絕新韻《無題》隨筆三首
- ·《無題》
- ·七律《無題》
- ·《無題》(藏頭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