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沙郡年記》讀後感

《沙郡年記》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沙郡年記》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唯有熟知,才能熱愛

  ——《沙郡年記》讀後感

  這是一個將所有見到的鳥兒都稱之為"小鳥兒"的時代,是一個用拙劣的詩文來表達植物學的時代,是一個所有當代人只會叫嚷"大自然太壯觀"的時代。

  ——阿爾多·李奧帕德《沙郡年記》

  小時候,有時爸媽會在周末騎上自行車帶着我去"四河頭"郊遊。對於聊城人來說,"四河頭"就代表着山清水秀,是春遊的最佳去處,常常有一家人鋪上毯子在河邊野餐。大人喝着酒吃着甜瓜,小孩兒們則湊到一起追青蛙、逮蜻蜓,用紗網撈蝌蚪和小魚,運氣好還能在蘆葦叢里看到幾隻黑水雞。偶爾在樹上發現一隻啄木鳥,回學校都能和同學炫耀好幾天。

  那個年代,大人還沒這麼忙,小孩兒也沒這麼累。

  然而不知何時開始,世界突然改變,徒駭河的水一天天變得污濁,好多野生動物也都消失殆盡。於是,再沒聽說有人去四河頭野餐了。

  其實,朋友圈刷了這麼久,我發現現在的人早就不組織野餐了。估計是環境污染太久,野餐這種活動早就隨着時代淡去了吧。可是,我們的下一代還有什麼機會去親近大自然呢?

  不親近,又如何才能熟知?不熟知,又如何才能熱愛?

  上學那會兒玩了兩年鳥類攝影,腦補了一些鳥類常識,至少基本認識了北方常見的鳥類。正如開頭引用的文章一樣,在一個高等教育普及的年代,我們學了那麼多年的生物和地理,卻連身邊最起碼的鳥或石頭都叫不上名字,實在可悲。

  難道不是嗎?在我們很多人的概念里,天上不是麻雀、燕子就是喜鵲,所有猛禽都叫老鷹;田裡不是梧桐就是白楊,頂多認識個榆、槐;地上不是土就是石頭,再無其他……真不知當年學那麼多基因組合、背那麼多洋流名稱有個卵用?!

  因為不熟悉,所以我們不熱愛,至少沒有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就像一個城市水泥森林長大的孩子,因為從沒有體會過大自然帶給人的快樂,也就很難體會森林盡毀、河流染色帶來的痛苦,甚至不如遊戲賬號被盜帶來的切膚感。

  在我熟悉了很多鳥類名稱之後,我也成為了一個鳥類保護擁護者。因為我看多了這些小生靈的美,就再也無法接受別人拿着彈弓對向它們。我有位領導說,他原來也是吃狗肉的,但從自己養狗以後就再也不吃了,我想也是因為熟知。

  因為熟知,才能熱愛。

  在這個霧霾橫行的季節里,李奧帕德六十多年前的吶喊更是那麼的振聾發聵,只可惜還是無法喚醒我們這一代人。自然生態系統本來是自帶免疫系統的,但在過度開發和濫用下,已經變得脆弱不堪,稍有風吹便是一場大病。就像一個胃病患者,再也伺候不起人類貪婪的嘴巴。

  李奧帕德呼籲土地倫理,希望從社會學的角度,用教育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幾十年過去了,我覺得並不一定可行,尤其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人們不會因為霧霾就減少開車,不會因為全球變暖就不開空調,恰恰相反,因為環境臟更要買車,因為變暖,空調溫度要調的更低,如此惡性循環,擊鼓傳花。可惜這個花是枚點燃的手榴彈,炸在哪代人手裡隨它去吧。

  所以我覺得,教育的出發點應該是讓人們熟知,因為唯有熟知,才能熱愛。我們的地理、生物課不妨從身邊教起,把身邊常見鳥種、石種、樹種、草種認全再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卻要自覺自省的堅持環保,實在有些難為人。

  就像李奧帕德所說——要重在"培養人們對於自然生態的感受力".

  我們如今缺的就是這個。

您正在瀏覽: 《沙郡年記》讀後感
網友評論
《沙郡年記》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