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張居正讀後感

張居正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張居正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張居正讀後感(一)

  近日讀了熊召政先生的《張居正》,小說文筆流暢,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熊先生對明代的歷史典故十分熟悉,很多背景知識的描述引用顯示出了熊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

  《張居正》共4本,讀起來並不覺得十分吃力,在春節期間是我難得的好讀物。通讀下來,對作為改革家的張居正有了一番更深的了解,尤其是他竭力推行改革,開創了萬曆新氣象,大有一掃明朝頹廢景象之勢。在任期間,他大膽起用人才,清量土地、改革稅制、整頓講學,並在皇太后、皇帝和政治盟友馮保的支持下達到了人臣所能得到的及至。在其回荊州埋葬父親時,沿途官員的巴結奉承、隨行隊伍的氣派,都大有蓋過帝王之情形。至此,張居正達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頂點。

  繁華過後總是難免寂寞。張居正任首輔十年,所積累的權勢和人脈看似深厚不可動搖,卻沒有想到在其去世不久就被小皇帝迅速清算,多年的心血也隨之而去。

  當然,在熊先生的筆下,張居正還是作為正面出現的,對張居正憂國憂民的情懷也是值得肯定的。但,通過查閱資料,讀者可以發現張居正在其去后所遭遇的情形決非偶然,在其政治生涯中存在着一些失敗,正是這些失敗導致了其身後的不幸:

  1、張居正與小皇帝的關係處理得並不好,對小皇帝的教育並沒有起到效果。小皇帝剛剛親政,就把火燒到了自己的師相身上,這是為什麼?單單是因為張居正拒絕從國庫拿銀子補貼內廷?非也。或許是張居正的權勢大得已經引起了小皇帝的不安,才痛下此手。想想當年高拱就是因為輕視小皇帝才被罷相,因此萬曆卻不是一個簡單的聽張居正教導的小孩子。事實上,有記載表明萬曆在少年時即顯示出較高的天分。

  2、張居正失去了廣大官員和士林的支持。雖然推行改革勢必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而招致他們的反對,但張居正的問題決不僅僅在於此。根據《明史》記載,到了最後世人對張居正"日惡之".從後來查抄張府看,張居正雖不算大貪,但也決非潔身自好,一個一向反對貪腐之人,竟背地裡如此作為,難怪萬曆要動搖對老師的好印象了。在其任首輔期間,其父親在荊州收取了地方官員奉送的數千畝的良田,恐怕張居正未必全然不知情的。

  3、與馮保的聯盟導致了內在的不穩定。按照明朝的祖制,內外官員是不能結交的。張居正與馮保的聯盟既使張居正得到了政治上的有利支持,同時也使自己陷入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境地。

  熊先生還提及李太后對張居正有一份暗藏的情愫,並引得萬曆的反感,進一步導致了萬曆對張居正的清算。我個人感覺這可能是文學上的春秋筆法,但不影響張居正的改革者形象。即便放在今日也可以理解,畢竟要打翻既有格局,總要各方博弈,並藉助各方力量,直至達到最終的平衡為止。

  如今,200多年過去了,類似張居正的改革者在中國的歷史上又出現了一些,只是世間已再無那個張居正了!

  張居正讀後感(二)

  午睡時睡了不到半個小時,就被驚醒了,一摸額頭,細細的冷汗。張居正的下場真讓我感到心寒!

  在閃兄的推薦下,我於4月25日開始看《張居正》。到五一前夕,看完了前兩卷,五一后因為各種雜事看書速度慢了很多,直到今天中午才看完第四卷劇終。看完這本書,感觸頗多,雖不能也不可能一一寫下,但還是想把自己的想法簡單地記錄下來。

  記得看到高拱下台,張居正當上首輔時,我對閃兄感慨到:"跟《張居正》相比,什麼心靈雞湯類的,為人處世準則類的書都弱爆了,因為張居正的為人處世就是最好的楷模!"

  看到張居正的各項改革時,我對閃兄說:"終於明白當官的人為什麼要看歷史了,因為現在碰到的問題,歷史上大部分都碰到過!張居正先整頓吏治,然後財政改革,最後規範治學,這和當前社會的整治貪官污吏,金融體制改革和教育改革都有相似之處。"

  看到第四卷張居正去世時,我對閃兄說:"張居正最大的失誤有兩點:一是沒有在健在時培養接班人;二是事事躬親,沒有很好地權力下放,最後積勞成疾。這兩點對我以後接管社團是一個警醒!"

  今天中午看到張居正死後短短的10個月里,他嘔心瀝血推行的各項政策都被推翻,家被查抄,所有的封號都被收回。看到這,真得有一種說不出的心痛。他是中國歷史上地位最高的讀書人,一心報效國家,死後卻獲得這樣一個下場,能不讓人心寒嗎?

  無論什麼改革,都會有各種既得利益者的阻撓,甚至反撲。"政令出不了中南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改革真的不是一件簡簡單單的事。每一個改革者真的需要有"壯士斷腕之心",敢於和既得利益者對抗。前些日子看了幾期香港的《今日點擊:石濤評述》,認識到中國當前的改革也是阻力空前的巨大,當領導人真得很不容易。可能是因為在英辨呆久了,打議會制英文辯論賽時都是習慣地把很多責任推到政府身上,因為政府本來就是"by the people, 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但是現在想想,很多事情真得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過去一直很喜歡把所有責任推到政府身上的做法真得太過幼稚了!曾經的那些所謂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實際上是一個憤青的幼稚做法!這是看這部書的最大一個收穫。

  另一大收穫是做人要有城府,不要什麼事情都藏不住,不要任何喜怒都掛在臉上。要有城府,不是讓人要有心計,而是要學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要有容納各種"受氣"的胸懷!

  最後,建議每一個想從政或是立志當公務員的人都好好讀一讀《張居正》,學習他的治國理念,處世原則,用人之道。

  2014.05.17 南農

  張居正讀後感(三)

  熊召政的那套《張居正》去年此時很熱門,我買來一套盜版的,匆匆翻過,印象不深。一直不太喜歡讀處於下行時代的那些皇朝的歷史,因為總覺得壓抑,可最近因為一些人和事,深覺自己的淺薄無知,於是又翻出了這套書,潛心研讀。讀完之後倒頗有感慨,決定重溫久違了的小學時代的文體——讀後感,抓了點空寫出來。

  話不絮煩,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條張居正的用人之道和一以貫之的治國方略:用循吏,棄清流。我曾經懷疑這是作者的或是張居正自己的觀點,但推敲起來,一部歷史小說 的作者總不會肆意地去編排歷史,充其量不過是高度地概括和總結出來的罷了。

  這樣的話張居正就很難得——一個古人,周圍是瀰漫張揚的儒學,自己是進士及第的出身,卻能有這樣實用的世界觀。所以他可以屈身交好太監,所以他可以放棄海瑞這樣的官員。其實尚空談自命清高的讀書人古今皆有,張居正患之,吾亦患之。發散開來,可以想到的東西就更艱深了:關於實用主義的種種複雜命題。我還沒有時間去思考,但僅就用人而言,我深以為然。一個不能適應體制、見容於體制而耽於理想的人,是斷然不適合做事的。能不能做學問,要另說。

  點到即止,更深的我要進一步組織語言。這書打動我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君與臣的關係。自古說天威難測君主寡恩,這是真的。人是利己的,這我一直相信。所謂的好人,無非是在利己的同時,能夠做到不損人,甚至利人。至於捨己為人者,我有時會懷疑,也許舍己中有他們更看重的目的,例如名聲,例如認同,而不僅僅只是為人。這麼說完全沒有貶低的意思,國人常常無端以為利己的是不好的,有目的的是自私的,這是錯誤的觀念。

  說回來,人是利己的,要不損人,必須對自己作出克制。而這一點,對於一個手握權柄缺乏監督的人來說,其實很困難。對皇帝而言,國弱,則固然皇帝窮得鬱悶,而國強了,如果不為皇帝所用,他仍然眼紅得鬱悶。一個宰相,如果想要為了國家而不是皇帝去工作,當皇權和國家利益的碰撞不可避免地發生時,必然要付出代價。

  最後說說權力對人的影響。當我們不接觸這個東西的時候,往往認為自己可以抵抗它的侵蝕。其實不然。權力帶給人的好處實在太多了,而人是有慣性的。你可以時刻提醒自己不去習慣送上門來的不求回報的饋贈,因為這是顯性的東西,可是你確定你能夠永遠不去習慣別人敬畏的眼神、無言的服從?這些隱性的東西,會在你行使權力的每一天裡面不知不覺地漸漸融入你的骨血,而後你便會對權力感到眷戀。

  當然這書寫得不是十分的好,尤其從文學的角度來看。一則關於性的段子太多,誠然這是為了描繪當時的社會風氣,但我還是覺得過了。二來文字中常常脫線,害我從明朝的氛圍中一下子跌出來。例如他寫某人的對白的時候,會突然出現一個詞:心理負擔。小汗一下。今天的時間實在不多了,裡面有個我很喜歡的金學曾,還有很多我覺得有感觸的東西,包括上面粗粗點到的東西,我會在以後的時間裡面單獨挑出來寫寫。

您正在瀏覽: 張居正讀後感
網友評論
張居正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