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下鄉養兒》讀後感

《下鄉養兒》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下鄉養兒》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下鄉養兒讀後感(一)

  鬆鬆媽

  去年初夏的時候,我第一次看到《下鄉養兒》這本書。當時我們剛把在老家被迫退園(幼兒園)的孩子接回北京,和孩子住在親戚家,並且在親戚家附近上了一個學前班。我那時的心情和天天媽有幾分相似。經常的擔心、憂慮,對孩子以哭鬧、夢哭來抗拒上幼兒園而感到無助和疲憊。這種情形下一看《下鄉養兒》就不由自己的陷進去了,在天天的身上我看到了孩子的影子,聯想到孩子3歲時因身體原因而導致的我們近乎絕望的狀態,孩子入園后對幼兒園的一切不適應,以至於最終退園的情景,我深切的體會到天天爸媽那種無助、焦慮、痛苦又報有一絲幻想的心情。常常讀着讀着眼淚就忍不住掉下來。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身上的問題折射出父母身上的問題。天天的膽小、怕拒絕、過於敏感脆弱也許在天天媽媽身上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而她也不知道如何去處理,所以也無法教導孩子如何去做。為了讓天天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天天爸媽付出了很大的犧牲,在天天成長改變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天天遇到喬老師是非常幸運的,可以說喬老師是天天生命中的貴人。喬老師用她的辦法改變了天天,讓天天通過家務勞動來體會那種成就感、責任感,從中獲得了力量,敢於去獨自面對、解決問題。而不是只會躲在媽媽背後,讓爸媽保護的那個玻璃人。

  看書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天天一家人那種患難與共,互相扶持,互相慰藉的真摯溫暖的情感。天天爸爸耐心、細膩、承擔、不放棄;天天媽在承受那麼大痛苦時面對孩子仍然那麼溫和。這是我所欠缺的。天天雖然有那麼多問題,我仍然在她身上看到了溫和、專註力強、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主動去找小朋友玩等優點,而其中的大部分是我的孩子那時所不具備的。我的孩子的反抗是激烈的,帶給我很大的挫敗感,繼而被激怒。孩子退園之前,我回了一次老家,面對孩子情緒激烈的反應,我的任何話都變成了廢話,最終我的怒氣化為一巴掌打在孩子屁股上。而孩子在被打后的反應更加讓我崩潰。那時,退園已成唯一解決辦法。

  看《下鄉養兒》時,我很羨慕天天爸媽,能碰到這麼好一個老師,可以帶領他們走出困境。同時我也在想,天天堅持做家務是在喬老師的引導下,如果家裡只有父母,如何讓孩子去做家務,如果她拒絕怎麼辦?當她不能堅持時怎麼辦?後來搬家后我也曾讓她試過擦地、擦桌子,但新鮮勁過去后就再也不幹了。我也沒有再堅持,或者說不知道想什麼辦法堅持。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也沒有解決。

  書中提到的小黑狗,開始也像天天一樣膽小、躲避、敏感、易受傷。後來在天天一家的悉心照料下,慢慢有了改變。小動物尚且如此,感情那麼豐富多彩的孩子們更加需要這樣耐心的,充滿愛心的對待。"靜待花開"是一件很正確但做起來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對我這種總是負面關注的六型媽媽。

  在去年下半年,我也曾做過2個月的家庭教育諮詢,那時我從親戚家搬出來,在新家小區租了房子,一家三口住到了一起。那時孩子最常問我的問題就是:"媽媽,你愛我嗎?"在諮詢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很多問題,加上那時工作不是特別忙,加班比較少,我和孩子的關係改善很明顯。孩子在新家小區上幼兒園了,在孩子入園前,我跟老師溝通了很長時間,講述孩子的性格、各種問題。老師很耐心,也很有愛心,幼兒園整體環境都很寬鬆,孩子慢慢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並且喜歡上了她的幼兒園。我那時的心情別提多好了。但到了忙季,我常常加班,到家就是忙着洗漱,哄她睡覺。我的目標變成了讓她儘快睡覺。因為孩子身體的原因,缺覺對她非常不好,但她因為隨着我的作息,所以還是常常晚睡,早上起不來,導致早上常常鬧情緒。這加劇了我對她睡眠的擔憂,每天回家更加的催促她睡覺。此時已經偏離了老師說的目標(讓孩子快樂),我倆的親子關係也在變差。

  所以在育兒過程中,家長的狀態非常重要。在我不着急的時候,我更加有耐心去等待,有時反而等會就好。在我急躁的時候,不停的催,看到孩子沒有反應會生氣,有時會化成語言攻擊來發泄內心的情緒,導致孩子更加激烈的反抗。

  天天的改變不是直線的,也有起伏變化,這是符合規律的,也更加穩固。我自己孩子的變化也不是直線的,但一看到孩子的問題,我就忍不住批評。常有人說我對孩子太溫柔,孩子都不怕我倆,對大人發脾氣。我仔細想想,是我的情緒不夠穩定,而紀律又不明確,規定的事情常常在孩子的一再哀求下而改變,心裡老有"怕"的心裡束縛了我的手腳。導致孩子一再試探我的底線,不斷的提要求。喬老師讓天天幫着幹活,天天開始也常常拒絕,但喬老師的情緒沒有任何變化。同時也說明喬老師的內心非常強大,對孩子的不配合估計也很充分,對孩子的改變很有耐心。這是我非常欠缺的。

  讓孩子強大起來,要先讓自己強大起來。作為患得患失、害怕改變的6型,我的改變也許會慢一些,但我要向著這個方向去努力。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

  下鄉養兒讀後感(二)

  讓孩子自己長大

  ——朵朵媽

  七月底,我讀到了《下鄉養兒》這本書,當時的我讀完之後心情澎湃,似千言萬語堵在喉嚨口,卻不知如何表達出來。當時自己要求做這本書的讀書會主持人,這本書的讀書會被安排在了10月份。

  最近兩天,重讀一遍,發現自己的心境和感悟與之前完全不同。我在想,到底是什麼讓天天這樣一個女孩兒如此畏懼上學,如此畏懼與人交往。首先我想到的是為人父母的我們。我們這一代人,出生在了改革開放后,過上了物質豐富的生活,我們的父母也為了在大潮中不落人後,夜以繼日的奔波,他們在那個年代盡自己最大努力,給了我們他們認為最好的。我們在自己的童年經歷了什麼成長,受到了什麼傷害,接受了什麼給予,在成年以後的生活和育兒過程中,潛意識給了我們很多暗示。因為我們童年容易被忽略,不被關注,我們希望給予自己的孩子是永遠都不覺得多的關注;因為我們童年不被理解過,我們希望儘可能滿足孩子,用我們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孩子;因為我們童年習慣了父母的辱罵,我們希望給孩子越多越好的和顏悅色,照顧孩子的自尊;因為我們過早負擔了家庭生活的擔子,我們希望給孩子更多無憂無慮的生活;等等。我們對孩子的成長有着各種各樣的焦慮和擔心,我們為了保護孩子,把我們認為最好的生活給予了孩子,卻發現孩子失去了成長的力量。就像喬老師說的:孩子在學校或外面遇到的真實情況要殘酷的多,老師會批評,會懲罰,小朋友會欺負,會嘲笑。我們要給孩子展示一個真實的普通人的一面,讓孩子自己面對。每個孩子內心都有力量,都有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有力量的孩子。天天爸爸無時無刻表現出來的焦慮和擔心,為孩子換學校,換老師,換環境,於時光流逝中潛移默化地傳給了天天,膽小怕事,惟命是從,沒有力量,是天天在焦慮的父母身後愈演愈烈的。

  其次是給孩子一些獨立、獨處的空間。在天天媽媽去城裡工作,天天爸媽回城裡收拾房子的時候,天天不僅很好地照顧了自己,還能照顧動物和整個家。如今的家長,帶孩子出門有這樣的景象:孩子們圍成個小圈在裡面玩,家長們圍成一個更大的圈在外面保護孩子,準備隨時出來為孩子"排憂解難".想想這是多麼可笑的畫面。如果我們是圈圈裡的孩子,是何感想呢?我們永遠都逃不出家長的"五指山".這種每天都被關注被保護的無助感是我們希望給孩子的嗎?我們有沒有試過,離開孩子一段時間,一轉身,一回頭,收到的是孩子自己搞定身邊事情的驚喜呢?"孩子離開父母的幫助,一個人面對世界的時候,他們必須用所有的力量來對待世界,她就會從中發現自己的力量,就會自信。"

  我們總講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育兒。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界限感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最初的界限給孩子帶來的是環境的安全感,無原則任性的生活,不是孩子喜歡的,是大人認為"孩子喜歡的".這種生活像無邊無際的海,孩子游啊游,總以為能找到岸邊,卻怎麼也沒有找到,這種無助感由孩子表現出來后就是莫名的發脾氣。界限的確立,之後帶給孩子的,是有擔當的表現。孩子在有規律的生活中,意識到我有需要做的事情,這是我在這個世界上價值感和社會感的體現,這是我能掌控的生活。無論颳風下雨,還是有小朋友找天天玩,天天都知道,洗衣做飯收拾房子,餵雞餵鴨放羊都是她要做的,在天天錄像機般的記錄中,我們看到了天天的擔當和責任感。

  天天後來因為做飯,和媽媽產生了激烈的矛盾。我們太善於把焦點放在孩子行為上了,於是我們焦慮,煩躁,沒耐心,想着為什麼以前做的很好,怎麼突然變性了?想着以後不會變得更好了吧。天天哭着說:你們就不能陪着我做飯嗎?天天媽媽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悲傷和憤怒中,天天爸爸想着別讓孩子如此辛苦,準備讓步。天天媽媽在委曲求全中讓步了,得到的依然是一家人的不開心。天天所需要的,只不過是媽媽陪着她做飯。讓自己慢下來,好好看看孩子,想想孩子這樣做背後的需求是什麼,看到了孩子的需求,很多我們認為的問題會"不翼而飛".

  我們要區分父母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如今的孩子是被父母的愛淹沒了的人,我們要做的是減少愛,給孩子力量。"生活還在繼續,各種問題層出不窮","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性的財富,才是真正對他們負責".這些生產性財富,不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緊握在自己手中的力量嗎?——獨立、有擔當、有責任感、判斷力、自控情緒等等。多年以後,你所期待的那個"25歲的大好青年",會跟隨着我們為人父母的放手,慢慢出現我們身邊。

您正在瀏覽: 《下鄉養兒》讀後感
網友評論
《下鄉養兒》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