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課堂坐標:教學設計的走向》讀後感

《課堂坐標:教學設計的走向》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課堂坐標:教學設計的走向》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 語文教學 高效課堂

  《課堂坐標:教學設計的走向》讀後感

  閱讀嚴育洪老師的《課堂坐標——教學設計的走向》這本書,如同與一位大師對話。他娓娓道來,翔實的案例、精闢的點評、可操作的指導……讓我每次翻開,總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以下幾個觀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個觀點——學會捨棄。

  乍一看,似乎有點摸不着頭腦。仔細讀來,卻是頗有道理。

  就如嚴老師所說,課堂時間是個常數,教學內容實在不該貪多求全。“冗繁削盡留清瘦”,我們需要這富有美感的“清瘦”。曾經在課間和同組的老師說起,反覆講的題目怎麼學生總還是要錯,同組老師的看法和嚴老師不謀而合。如果在課堂上總想盲目的追求教的多、教的全、教的廣,一節課上下來給學生的感覺好像處處是重點,學生反而抓不到一堂的重點,腦中也就越發模糊了。看來,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有必要學會捨棄。

  但我認為,所謂的捨棄,也不是隨隨變變地捨棄,而應當建立在教師對教材準確把握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把握住整堂課重難點。正如嚴老師在書中所言:要找准“牽一髮而動全身”切入點,然後理出一條“線”,畫成一個“圓”。相信這樣的捨棄,不僅不會有所遺憾,反而能夠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有效、更加紮實。

  第二個觀點——“生成”的是機智

  精彩的“生成” 是不是不用預設,突如其來的?在備課時,除了要備好教材,又該如何備學生呢?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是小於、等於還是大於呢?這一直是我心中的難題與困惑,最近讀了嚴老師《課堂坐標:教學設計的走向》后,有很多的啟發。

  文中這樣說:“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個性化閱讀的結果必是旁逸斜出的,豐富多彩,常會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維和新方法,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學過程要遠比預定的計劃生動、活潑、豐富得多。面對這些豐富的動態生產性資源,教師應本着“語文課姓語”的準則,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

  的確,生成需要預設,我在備課時,也的確進行了預設。反思自己的課堂,在教學時,我總是希望學生能根據我的預設走下去,“預設”等於“生成”當然是最完美的。但往往完美的事情不容易發生,於是課堂上總是出現孩子們遠離預設或者超越預設,這時教師到底該怎麼做呢?每次備課前我也曾這樣問過自己,當時我不知如何回答,想不到課堂上該怎樣解決,無奈之下就“順其自然”吧,現在我想我會回答了:那就是教師應本着“語文課姓語”的準則,用自己的教學機智引領預設,在生成中引導學生,在引導中感悟,更重要的好是教師不是要備教材,而是要備‘好’教材;不是要備學生,而是要備‘好’學生。

  第三個觀點——情感,讓我們走得更近

  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如何讓科學的教學過程洋溢出人文藝術的色彩,我想這本書給了我們最真實的詮釋。無獨有偶,昨晚在觀看央視青歌賽的時候,聽到了余秋雨老師給選手們參加情景表達的點評,他說:能把事件講述清楚明白很好,但是要說精彩還得有人文的內涵,還得讓人感覺出人性的美麗。我們的教學不也是這樣的過程嗎?如今的教師不光要把知識講清楚,還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人文的氣息。

  而“情感”作為連接科學和藝術的支點,是我們教學中的風向標。它可以讓我們和學生走得更近,它可以喚起師生間的心語,它也可以喚起學生的興趣……正像嚴老師所說“教師要及時在情感冷漠處、教學冷場處、思維冷卻處、興趣冷淡處、知識冷落處加溫或聚熱,讓學生始終沉浸在情感和思維暢通交流的氛圍之中,情感高漲地學習。”我想用心架構這座情感的橋樑和學生們一起體驗學習的苦與樂,一起感受生命的挫折,一起品嘗人生的芳華!

  反思我們的教學,儘管每天都在重複着教,卻依然有許多疑問成為教學中的困擾,《課堂坐標:教學設計的走向》從六大布局,兩個不同的走向,給我們指點了迷津。

  讀着一段段精彩別緻的案例,真是覺得與它相見恨晚啊。在粗糙的閱讀間,一股股溫暖智慧的氣息迎面而至,如沐春風。受到的是一種教育智慧的啟迪,是一種教育責任的喚醒:要成為真正的教育者,我們需要提升教育學經驗,繼續讀書,繼續學習!

您正在瀏覽: 《課堂坐標:教學設計的走向》讀後感
網友評論
《課堂坐標:教學設計的走向》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