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3篇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3篇 標籤:春晚觀后感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一)
在沒有wifi和流量的日子裡,你會怎樣度過?偶然獲得的大段閑暇時光,讓我重新拾起了紙質書,回歸到傳統的閱讀,《送你一顆子彈》正是我那時讀到的一本書。
劉瑜說,"沒有無聊的人生,只有無聊的人生態度。"假若某天你置身於一座孤島,你是否能夠不急不躁地跟自己共處呢?
我們的身邊充斥着浮華與喧囂,大家庸庸碌碌地生活着,看似都在追求卻渾渾噩噩、茫然無措。但在這群人中間,一定會有一個閃閃發光的靈魂。如果你足夠幸運,你就會遇到他們。因為當他們談論起夢想時,透過他們的眼睛,你會發現他們眼裡綻放出的光華,那是對夢想一直不變的熱愛,那是燃燒生命的顏色,他們的靈魂也因夢想而越發璀璨。
渴望追逐繁星般璀璨夢想的人,漂泊是他們的必經之路,也許是身在異鄉所感受到的孤獨無依,也許是執着追夢的心飽受嘲諷。但是,這些身心的漂泊對於他們而言,並不值得一提,因為實現夢想的過程本就是一件美妙的事情。那些磨難與挫折都會在追夢人的赤誠之心下,化作無盡地動力,支持着他們前行。當你找到了自己的夢想,認準了前行的方向,你就會渾身充滿力量,並不會感到盲目與無聊。
白落梅筆下"對營營名利視而不見,卻為山林的一朵無名野花,而心動不已"的人,說的正是他們。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查爾斯在人人都追逐名利之時,只一心為實現繪畫的理想而努力。他放棄了令人羨慕的地位、美滿幸福的家庭,在追求繪畫的道路上身體飽受貧窮與飢餓的折磨,心靈卻甘之如飴。
劉瑜在她的書中寫道,"我相信是一個人感受的豐富性,而不是發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決定他生活的質地;是一個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決定他生活的色彩。"
我們總是說成人世界太複雜,並非大人的老成世故作祟,只是他們內心感受的敏感度在不斷地降低,心漸漸被生活瑣碎磨礪得堅硬無比。而當你擁有了一顆敏感多情的心靈,一雙善於發現美好的眼睛,世界就會在你的面前開啟它那不輕易示人的一面,並非大多數人看來的無聊乏味,而是充滿了令人雀躍的快樂與幸福,是你渴望一生追求的美好世界。
人生苦短,在這渺小的一生中,你會為世人留下些什麼?又會被多少人所記住呢?想想這些,也許你就會覺得看似無聊的生活其實充滿了值得努力奮鬥的精彩。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二)
周曉歆
最早認識劉瑜,是在廣播里聽到她的一篇文章,名字是什麼記不清楚了,大抵講的是一個人留學在國外的生活,如何面對孤獨、成長,那時候剛來到工作的地方,很有種惺惺相惜、受教的感覺。於是,問度娘了解劉瑜,網名drunkpiano,政治學博士,劍橋大學講師,著有時評集《民主的細節》,小說《余歡》。這寥寥幾個字就是她自己寫在《送你一顆子彈》前的作者介紹,可能覺得對她還是不甚了解,可是讀她的文字就會被其中的幽默、睿智深深吸引。
要說最開始一口氣買了劉瑜好幾本書,當然先從最出名的《民主的細節》開始讀,可是每當晚上睡覺前打開這本書,總會有這段寫的好、應該抄錄下來;那段論述的很精妙,那麼相關的內容還有哪些等等這樣那樣的思考。這樣下來,兩天也沒有讀完序言《托克維爾的那場旅行》,然後開始反思,這樣一本對美國政治觀察隨筆是應該放在周末的白天大段時間來讀的,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來思考、搜索相關資料,亦是樂趣無窮。
於是晚上真正愜意的時光開始了,睡覺前一小時,打開床頭暖色的檯燈,捧着這本《送你一顆子彈》,看小人物的嬉笑怒罵,聽劉瑜講雞毛蒜皮的小故事,一起跟着歡笑、沉思,每個人、每個故事都給人以觸動、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這本隨筆集中,探討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我的關係,有些是一本書的讀後感、一部話劇的觀后感,有些是留學生活中遇到人和事。在《廚房政治》這篇文章中,先是說了各路留學生如何發揮對廚房藝術的熱愛導致廚房生靈塗炭,讓人忍俊不禁,後面話鋒一轉,作者開始發問人如何克服自己內在的劣根性:非理性、頑固、自私,這是處理人與自我的關係;然後接下來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到如何利用制度來促使形成協商民主的公民社會,即人與社會的關係,同時提出文化是降低制度實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這樣一個故事讀下來,既有趣味性,又能夠引發思考,然後帶着今天生活很充實,又有新的思考這樣的滿足感安然睡覺,真是件幸福的事情。感謝這本書帶給了我這段快樂與思考並存的時光,下面是一些文章中的段落節選,希望大家喜歡。
摘錄《論他人即地獄》部分
1. 知識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卻是洞察力。《淵博的人》
2. 檢驗友誼的唯一標準,就是兩個人是否能湊在一起說別人壞話。《積極的人》
3. 人渴望被承認,也就是別人的目光,但是同時,當別人的目光圍攏過來的時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獲得承認和追求自由之間,有一個多麼辯證的關係。《另一個博客》
4 (作者閑來無事的時候清理手機里的聯繫人,哪哪哪認識的誰誰誰……最後再沒有聯繫過的,還是刪除了。)認識更多的人,忘記更多的人。被更多的人記住,被更多的人遺忘,吹出更多的肥皂泡,然後看到更多的肥皂泡的破裂。自己川流不息的生活,不過是別人手機里的兩個音節而已。而過幾個月,就連音節都不是了,僅僅是被消耗掉的無法追回的那段時間,躺在煙灰缸里的幾截煙灰而已。那些與你毫無關係的人,就是毫無關係的,永遠是毫無關係的。從認識的第一天起,其實你就知道。有些人註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個噴嚏而已。《有關的無關的人》
摘錄《論人生意義之不可知》部分
5. 和你夢想有關係的,和你所想像的自己有關係的,才是你的故鄉。《回到巴黎》
6.有時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絕望。真正的絕望跟痛苦、悲傷沒有什麼關係。它讓人心平氣和,讓你意識到你不能依靠別人,任何人,得到快樂。它讓你謙卑,因為所有別人能帶給你的,都成了驚喜。它讓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內心。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們彼此可以對話。你還可以學習觀察微小事務的變化,天氣、季節、超市裡的蔬菜、街上漂亮的小孩,你知道,萬事萬物都有它值得探究的秘密,只要你真正——我是說真正——打量它。絕望不是氣餒,它只是"命運的歸命運,自己的歸自己"這樣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就是說,它就是自由。《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
7. 如果你還在為自己孤單寂寞懷才不遇舉世皆濁我獨醒而深深嘆息的話,那麼讓我告訴你,你買不到那個彩票的,別再把你時間的積蓄兩塊、兩塊的花出去,回到你的內心,尋找你自己,與心靈深處的他、他們一起出發去旅行。如果你有足夠的好奇心,你可以足不出戶而週遊世界。身無分文而腰纏萬貫。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許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處的自己伸出手去。《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三)
田原
劉瑜這本書,當時吸引我的是書名,覺得很有新意,想看看講的是什麼。看了下目錄,發現記錄的是一些生活隨筆,很貼近現實生活,一篇一篇的生活隨筆十分短小,有着對讀書、人生、愛情、理想、政治、社會的深刻思考。
很難想象這樣的文字出於一位學政治的女博士之手。慢慢讀進去,便驚嘆於作者學識如此廣泛,歷史事件、文學書籍、政治社會理論信手拈來,文筆時而細膩豐富,一草一木,一事一人皆能牽扯無限思緒,引出不斷遐想,如一股清泉緩緩注入,透徹人心;時而辛辣老道,眼光犀利,抽絲剝繭,總是一語,在你沒反應過來之時於現象中毫不留情地直抓本質,真如一顆子彈,爆裂而出,直擊人心,令人酣暢淋漓!
在此特意選三篇能讓我產生強烈共鳴的文章,摘錄如下。
在《有關的和無關的人》中,作者寫到自己在閑來無事的情況下清理手機通訊錄,發現了一大堆根本沒有太多交往的人,這些都是一些若有若無的人,認識的越多,忘記的也就越多。而那些與你毫無關係的人,就是毫無關係的,永遠都是毫無關係的,從認識的第一天開始,其實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過無關癢痛的來往,就算你努力經營這段關係。而那些與你有關的,就是與你有關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們只見過三次,就算你們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簡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樣子,就算是你們隔着十萬八千里。"有些人註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個噴嚏而已。"
在《一天長一點》中,作者認為馬克思把生產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生活也是如此。吃飯睡覺買日用品是為了維持生命的"簡單再生產",而看一本好書,發掘一個好CD,看一個好電影,寫一篇飽滿的文章,進行一場會心的談話,跟好朋友吃一場歡聲笑語的飯,這才是"擴大再生產".可悲的是,一些"簡單再生產"往往霸佔了我們的"擴大再生產",那些不得不做的事隔斷了我們與自己想做的事。我想,很多情況下確實如此,畢竟時間是有限的。"但至少人可以選擇調整和改變,通過合理安排,通過把自己的事情分為第一類事務和第二類事務差別對待,"擴大的再生產"還是完全有實現的可能。"
在《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的孤獨生活,她說這需要像適應殘疾一樣去適應。在長期的孤獨中,就像一個圓點脫離了坐標系,有時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問題是否真的稱其為問題,你時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個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麼是大,因為不能看到別人的小,你不知道什麼是白,因為不能看到別人的黑。但就在這樣的圈子中,多年來僅僅憑着自己跟自己的對話,我也堅持了思考,保持了表達欲,可見要把一個人的意志的皮筋給撐斷,也沒有那麼容易。
真正的絕望跟痛苦、悲傷沒有什麼關係。它讓人心平氣和,讓你意識到你不能依靠別人,任何人,得到快樂。它讓你謙卑,因為所有別人能帶給你的,都成了驚喜。它讓你只能重返自己的內心。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們彼此可以對話,你還可以學習觀察微小事物的變化,萬事萬物都有它值得探究的秘密,只要你真正打量它。"絕望不是氣餒,它只是"命運的歸命運,自己的歸自己的"這樣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也就是它是自由。"
"一個人要像一隻隊伍,對着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回到你的內心,尋找你自己,與內心深處的他、他們一起出發去旅行。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處的自己伸出手去。
看完書後,就靜靜回想起作者給我留下的印象:另類,瘋狂,有才,開放,虛榮,敢愛敢恨,敢把想說的說出口……這一幕幕在我心中組成了多麼真實的人性。作者的文字中,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一種對事的態度,一種對生活細緻的體味,一種嬉皮笑臉而辯證地看悲觀生活的敏銳。作者正視絕望,只有絕望才可以讓人心平氣和,她把它看成一種自由,只有在絕望的時候,人才能清楚地審視自己的人生,變得謙卑。她總能讓沒有生命的詞變得有意義,這就是她嬉皮笑臉的看悲觀世界的風格。"我相信是一個人感受的豐富性,而不是發生在他生活中的事情的密度,決定他生活的質地;是一個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決定他生活的色彩。"
審視生活,我們才能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