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育人三部曲》讀後感

《育人三部曲》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育人三部曲》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育人三部曲》讀後感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着作,它由蘇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着構成:一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二是《公民的誕生》;三是《給兒子的信》。在此書中,我充分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對教育真誠而持之以恆的愛。他對孩子的愛,不僅是一種教育藝術,或一種教育策略或技巧,更是從心底散發出來的人性芬芳。

  蘇霍姆林斯基對我影響較大的教育觀點是“集體的愛撫和善良情感,集體的良好意願是一股多麼巨大的力量。它猶如洶湧的巨流把那些最不容易動情的人也觸動了。”

  書中提到曾有一位波蘭學者參觀了巴甫雷什中學后說“我在這所學校發現一個秘密,那就是這個學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長的!無論蘇霍姆林斯基出現在校園的什麼地方,總會有一群孩子圍上去,而這個時候,蘇霍姆林斯基的臉上就會呈現一種孩子般純真的笑臉”。而在我們所熟悉的校園中,最常見到的是學生們畢恭畢敬的向老師們問好,老師布置的作業會很認真的完成,但是孩子們生活的並不快樂,他們沒有機會和老師推心置腹的交談,老師們不了解孩子們內心真實的感受,老師們只是按照自己對孩子的理解實施自己的班級管理,對於學生們來說這是一種桎梏。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跟孩子沒有精神上的經常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互相滲透,就不能想象會有情感與教育修養血肉相連的修養” ,他認為教育者是孩子們的朋友和同志。

  下面僅就結合自己的實踐談一些體會。

  第一,老師換位思考,架起橋樑

  通過轉換視角和地位來思考問題,凡事先問一下如果我是學生會怎麼樣,體驗一下學生的感受,領悟對方的思想與情感。教師與學生說話不能居高臨下,要把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進行交流。只要我們在與學生溝通與交往時多點設身處地,多點體驗對方感受,就更能接近他們的思想、感情,產生更多的共鳴。

  第二,全面了解學生,縮短距離

  在與家長接觸中可詢問其子女在家裡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家庭教育情況等,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存在的問題,為順利開展班級管理工作做好準備。教師與學生交往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要全神貫注,耐心聽取學生話語的意義,分享他們的感受和體驗。教師會不會聽,能不能聽,直接決定着對學生的了解程度,決定着學生對老師的反應。實踐證明,教師只有認真傾聽,準確把握學生話語的意義,才能適時並能針對性地進行反饋,從而促進師生間互動和意義的生成。

  第三,學會欣賞表達,增進感情

  欣賞表達是溝通交往的最基本方式。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每一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只有與學生對準了音調,他們才會與你溝通,教育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引導是通過表達來實現的。在與學生表達交流時要充滿真情實感,教師可藉助“形體語言”,如一個鼓勵性的點頭,一個讚許的微笑,翹起大拇指,拍拍肩,摸摸頭表示對學生的愛,這些都能優化交往的氛圍,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溝通和交往。會欣賞學生,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設計交往話題,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去思考,不受唯一答案束縛。班主任在與學生交往溝通時還要提高自身的反饋技巧。

  正像一位哲人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一個集體都是由幾十個性格不同的孩子組成,每個學生都存在各自的缺點,尤其是班中的後進生一般都有自卑心理,同時又有很強的自尊心,對老師的當面批評或指責,會產生逆反心理或厭煩情緒。他們也有上進求好的願望,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作為教師要善於運用集體這一強大的教育力量,用集體的力量去影響和教育個體,既尊重個性發展,又注重集體教育,寓個性發展於集體教育之中,用個體的健康發展帶動集體的成長。

您正在瀏覽: 《育人三部曲》讀後感
網友評論
《育人三部曲》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