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柳林風聲》有感1500字

讀《柳林風聲》有感1500字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柳林風聲》有感1500字 標籤:100個品德故事

  讓你心醉的文字

  ——讀《柳林風聲》有感

  朱菊雪

  初次結識《柳林風聲》,是在隨意瀏覽時被她詩一樣的文字所吸引,再翻到開篇看到鼴鼠打掃他的小房子時的可愛勁把我逗樂了,就這樣,我喜歡上了她……

  詩一樣的文字,趣味橫生的故事情節,忠誠的友誼,瘋狂的癩蛤蟆,美麗的田園景色……無不一一揪住我的心,觸動着我的情弦,感動着我的感動。然,面對這本經典的富有哲理的童話小說,你必須靜下心來細讀,慢慢品味其中的美與樂,漸漸地,你就會沉浸於曲折精彩的故事中,不舍抽身而出。

  "可憐的鼴鼠獨自站在路上,他的心都撕裂了。他感到,胸中有一大股傷心淚,正在聚積,脹滿,馬上就要湧上喉頭,迸發出來。不過即便面臨這樣嚴峻的考驗,他對朋友的忠誠仍毫不動搖,一刻兒也沒想過要拋棄朋友。但同時,從他的老家發出的信息在乞求,在低聲哺哺,在對他施放魔力,最後竟專橫地勒令他絕對服從。他不敢在它的魔力圈內多耽留,猛地掙斷了自己的心弦,下狠心把臉朝向前面的路,順從地追隨河鼠的足跡走去。雖然,那若隱若現的氣味,仍舊附着在他那逐漸遠去的鼻端,責怪他有了新朋友,忘了老朋友。"

  讀着這段文字,我不禁隨着鼴鼠洶湧澎湃、撕心裂肺的內心掙扎而涌動着——是回到久別的家?還是緊隨河鼠?經過一陣激烈的思想鬥爭,痛苦的抉擇,最終,為了忠誠的友情,鼴鼠猶如壯士斷腕硬生生地割捨去回家的決定,哪怕是"去瞅它一眼的""只瞅一眼就行"的強烈的念頭;為了忠誠的友情,他"只好丟下它,儘管我一直聞到它的氣味——我的心都要碎了——",鼴鼠對友情的執著、忠誠深深撞擊着我的心靈,有如此之友,夫復何求?

  而當河鼠得知鼴鼠狂風暴雨的心裡歷程時,等他情緒稍稍平穩就沉穩、平靜、自責地、毫不猶豫地拉着鼴鼠"朝他們辛辛苦苦走過來的原路走去。"找到鼴鼠的家,有條不紊地打理着屋子,忙碌着晚餐,招待他的客人——田鼠。河鼠和鼴鼠這份堅貞的感情能不感動你我嗎?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處處都有他們的身影存在呢?

  我喜歡聰明安於現狀的河鼠,我喜歡可愛、明白事理、熱愛生活的鼴鼠,我喜歡沉穩睿智,善良、安靜的老獾,他們的身上都有我的影子存在——安於現狀,明白事理、熱愛生活,善良、安靜。

  而在我教的每一屆孩子們中,我也能看到書中作者娓娓描述的這群快樂小動物的影子,特別是像癩蛤蟆一樣調皮可愛而又放浪不羈的孩子總是讓我費心費神,不忍放棄他們。他們因為爸爸媽媽忙於賺錢,而疏於關心管教他們,調皮,養成習慣不好,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頭疼,無可奈何地"任其自然".

  看着聰明、善良、不懂事的孩子,怎能就這麼讓他順其自然地破罐子破摔呢?我真的於心不忍,我多不想讓可愛的他們誤入歧途呀,我只有像老獾一樣,時時挂念着他們的成長,時時引導他們,常利用校訊通、"孩子們的天下"微信公眾號等不同方式把孩子們在校的點滴進步及時傳遞反饋給家長,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努力,讓孩子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潛質,養成好習慣,懂得學習,懂得學習的方法,品嘗成功的甜蜜,從而揚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更愉悅地學習,生活。而他們的點滴進步無不觸動我心底最細軟處,讓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這些涅的小精靈總是會給我帶來無數莫名的心境,他們是如此真切地跳躍在我的生命里——

  上午放學了,教室外走廊。

  "老師你終於來了。"放學了,我經過教室,在走廊上的他似乎舒了口氣大聲地向我問候。

  "怎麼了,找我有事嗎?"我有些驚訝。

  "沒有,老師,我只是在這等你,向你說‘再見’。"他大聲而羞澀地說著,"老師,再見!"說罷轉身不好意思地開心地跑了。

  望着他的身影,我愉悅地笑了,心底卻暖暖的。

  下午放學了,辦公室。

  "老師好,老師再見。"看着滿臉笑容的我驚訝的表情,他補了句:"老師,我在教室外等你很久還沒來,就跑到辦公室和你說聲再見了!"瞧,他居然殺到辦公室向我道別了。

  現在,我幾乎能每天都聽到他特意過來向我問好或道別的聲音。這麼可愛的孩子你只要拉他一把,孩子也懂感激你的。不是嗎?每每看到他自信的笑臉,單純的笑臉,時時提醒自己要加把勁學習的他,都被他孩子氣的天真可愛所感染。這些能不感動你嗎?能不讓你欣慰嗎?此時,所有的累與委屈能不煙消雲散嗎?

  育人,雖累,但痛並快樂着;育人,雖苦,但能品嘗到甘甜;育人,雖清貧,但卻富有,每每收穫來自不同年齡、不同學校、不同職業的孩子的彙報與貼心的問候時,那是你人生中最為幸福、富有的時刻。一如《柳林風聲》這本書,是杯品嘗不盡的,回味無窮的陳年老酒。她優美的文字,絕妙的哲理,無不撞擊着你的心靈,讓你心醉……

您正在瀏覽: 讀《柳林風聲》有感1500字
網友評論
讀《柳林風聲》有感1500字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