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感想隨筆 > 有感於天安門廣場升國旗

有感於天安門廣場升國旗

手機:M版  分類:感想隨筆  編輯:小景

  有感於天安門廣場升國旗

  文 楊菊花

  摘 要: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狀態令人擔憂,他們感覺不到學習的樂趣,與當下簡單粗暴、急功近利、唯成績論成敗的學校教育有關,亦與當地嚴重缺失的家庭教育和家長的素質有關。

  關鍵詞:精神狀態;學校教育;信念

  在我們偉大祖國成立64周年的紀念日這一天,天安門廣場舉行了一年一度的升國旗儀式,不同於往年的一個新變化就是增加了少年兒童齊唱《中國少先隊隊歌》這一環節。

  看着他們一個個純真的眼神,聽着這熟悉的曲調,在今天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我心中升騰起的激動久久不能平靜。

  反觀現在的“80”“90”“00”后與我們“60”“70”後有太多的不同。就拿我家來說,文娛品味格調上,我們熱衷於看英雄主義、集體主義、愛國影視劇,而兒子熱衷於搞笑的港台劇;我們在高唱紅歌而他們卻沉迷於歇斯底里的流行情歌里;每次遠行,我們在抬頭看天,欣賞美麗的田園風光,而他們卻在低頭玩手機,無心顧及外面的風景。每每這時,我總會生氣,替他們發愁,最終鬧得不歡而散。

  再看看單位上,中老年人注重奉獻,奉行集體主義,而年輕人多功利思想,干工作現實利己主義當頭,患得患失;中老年人注重實幹,而年輕人熱衷於空談,網上談、飯桌上談;當我們在感嘆他們太過算計時,他們也在笑我們愚忠、不會享受、不懂生活。到底是該質疑上一代人的吃苦受累,還是指責當代人的享樂頹廢,還是怪這個世界變幻太快?

  縱觀幾千年,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無一不是創造奮鬥的結果。隨着社會進步,人類越文明,改造世界的任務就更需要創新精神的支撐和引領。要實現中華名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就得有創新精神,我們就需要昂揚向上的精神動力,但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身上已經看不到了。談及原因有很多,我只想從我從事的職業——學校教育和生活的地域環境、家庭方面談談認識:

  一、學習教育漸漸偏離育人的軌道,把學校當工廠,把學生當機器

  開學政治第一課《新學校、新同學》作業要求學生談談對新環境的感受,大多數學生表達了自己對新校園的嚮往喜悅之情,課堂發言此起彼伏、嘰嘰喳喳、好不活躍。可好景不長,僅僅過了兩周,學完《享受學習》這節課,大多數作業中反映學習苦,在課堂上是啟而不發、死氣沉沉,學生根本體會不到學習是種享受,本該生龍活虎的學生變得少年老成,缺乏應有的生氣與活力。再深入實際去了解,社會唯成績論、激烈的競爭,導致教師為了追求成績,急功近利。也讓小小的他們生活在高壓的態勢中,感到壓力、恐懼、緊張,體味到的是自卑、枯燥,哪還來的學習樂趣可言。

  二、當地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

  本地是少數民族地區又是移民區,家長的流動性大,外出務工,居無定所,扔下孩子獨立生活,還有很多在問題家庭、殘缺家庭成長的,困苦掙扎,家庭成分相當複雜,對子女也是簡單粗暴教育多,無力不管的居多,而恰恰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受教育場所,作用大於學校教育。

  反思自己和孩子幼小時所受的家教就能得到印證。我小時候,爺爺是個覺悟很高的老黨員、村幹部,他老人家抓住每個機會對我講歷史人物故事,父母總是在別人面前誇我懂事乖巧,奶奶經常借用我父親小時候胳膊上的三道紅杠來激勵我,所以幼小的我懷揣夢想成就了今天的自己。再看看作為有較高知識、教書育人的我,恰恰在自己的子女上沒有做到這點。在孩子眼裡,我是個討人厭的“家庭嚴師”,不是善解人意的媽媽,對孩子很少注重情感的溝通,連我的父輩給我的樸素教育檔次都沒有,更別說科學智慧地進行有效的家教了,所以導致孩子缺乏理想信念、學業不盡如人意,問題多多。綜合我周邊的知識分子家庭,談及子女教育也多數頭疼,和我有同感。

  我們尚且如此,更別提多數農村老百姓、問題家庭的家庭教育了。大多數老百姓對子女還是注重學習成績,很少關注子女情感需求,也認識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的也無從着手,缺乏手段、耐心和足夠的包容心,反過來,也讓我們的學校教育孤掌難鳴。

  (作者單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回民中學)

您正在瀏覽: 有感於天安門廣場升國旗
網友評論
有感於天安門廣場升國旗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