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影評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王的盛宴影評(一)
在中國,有一次宴請堪比西方 “最後的晚餐”,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最為深遠影響的。這便是鴻門宴。
無數的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都曾展現這樣一個歷史時刻,與其他作品將宴請放在首位的方式不同,陸川導演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削弱了宴請當天激烈的矛盾衝突和戲劇化效果,而是讓這次宴請成為連接三個主要人物的契機,成為服務人物一生的一個縮影。
《王的盛宴》通篇以老年劉邦彌留之際的回憶為主線,在斷斷斷續續幾近破碎的片段之中,組成了另一個對歷史的敘述方式。這種以第一人稱的主觀視角去展現的歷史,雖然有其不可達到的弊端,但卻讓人有更多的真實感,彷彿觸手可及。加上影片充斥着黑暗厚重的顏色,以及大量的人物面孔的特寫鏡頭,更會帶給觀眾一種壓迫的感覺,從而逼迫觀眾進入一段封存在一個老年帝王內心中最輝煌、最黑暗、最懼怕、最解脫的歷史。
劉邦、項羽、韓信這三個男人是本片主要人物。他們在這段歷史中舉足輕重,同時,他們相互之間又存在一定的羈絆。
說來好笑,其實三個男人相見的那一刻就生成了他們看待彼此的態度,而這份態度,決定了他們的情感、影響了他們的抉擇、主導了他們的命運。
劉邦見項羽,是為借兵。當他一身破爛的衣服、滿面塵土、說著粗俗的笑話、諂媚的討好、儘力的自嘲時,項羽只看到一個小丑。高貴的他因為這一個印象而將劉邦永遠定位在小丑的位置之上。他借兵給劉邦、和他起舞、讓他帶兵、甚至明知他有反叛之心而不將其殺死。他就好比一隻老貓,抓住了老鼠,戲弄它、擺布它、看着它上躥下跳而不吃它,所為什麼?可能是因為在項羽高傲的心目中,劉邦不過是一個跳樑小丑,不會翻出太大的浪花。因為他對自己有絕對的自信!更因為他過於傲慢。就像呂后所說“他是我見過最高尚的人。但他太高尚了,所以沒有殺我,也沒殺陛下。最終的結果是他自己死掉了。”所以,項羽的死亡不是因為任何人,僅僅是他自己的高傲。
其實,項羽的自信有根據,如果不是因為韓信加入了劉邦,以劉邦的烏合之眾真的翻不起大浪。但同時,也正是項羽的目中無人將韓信推給了劉邦。
這部影片中,對韓信的刻畫很出乎我的意料。他不再是那個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多承認有勇無謀的傢伙,而變身成一個懷有理想主義、士為知己者死的共產主義者。韓信與劉邦的相遇很是浪漫。當時,他步履蹣跚、飢腸轆轆,看着身邊的大頭兵手中的饅頭只能不停的吞口水,而劉邦這時很瀟洒的拿起一個饅頭塞給他,轉過頭對他憨然一笑。於是,這一抹笑容照亮了韓信小子的一生。他懷着感恩的心看待劉邦,雖然在項羽帳下,但我深刻的懷疑其實他“人在曹營心在漢”,如果劉邦和項羽沒有成為敵人還好,一旦成為敵人,韓信必然棄項羽而去。所以,他的才華不被重視、自身價值得不到認可這些都是小事,真正促使他離開的不是別的,就是那個饅頭。他為劉邦打下江山、為劉邦逼項羽自刎、被劉邦軟禁六年毫無怨言……怎麼看都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忠勇之士!特別是他在對天下這個看法上,理念無比超前。項羽認為,天下應該平分,不主張一統。劉邦認為天下應該是一個人的天下。而韓信呢,他說“天下應該是天下人的天下”!不禁感嘆共產主義的先驅思想這麼早就在中國萌芽了。因為他相信這樣的社會,所以,他是單純的。他的單純害了他,他不去揣測別人,別人反過來會無限的揣測他。他的單純在於認命,縱然明知自己即將死亡,也帶着一種死得其所的心態去面對。而整部影片最為讓我動容的便是韓信死前的一段回憶。這可能是影片唯一一處充滿陽光的回憶。他的單純、快樂、對信仰的追求、對劉邦的感恩之心,都凝結在這一條長長的宮苑之路的回憶中。
如果說,項羽的一生充滿悲壯,韓信的一生滿懷感激,那麼劉邦的一生真的和他本人一樣——市井小民的生命如小強般過於強大。
其實我相信劉邦一開始是一個單純的人,有了老婆孩子熱炕頭就知足的那種人。但是,秦的暴政改變了他。讓他完美的小市民生活被打破,不得已才參加了革命。他期待向項羽借兵,為了證明自己的愚笨和無害,任由他人的取笑。但是,他拜謝項羽是看向那一身盔甲的眼神出賣了他。從那時起,他不斷受到慾望的鼓動,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上爬。對於高尚如項羽來說,權力的滋味並不太吸引他,對於懷抱理想主義的韓信來說,可能政事對他來說是負擔。然而,權力、金錢、美色……這些對於一個小市民卻猶如鴉片一樣讓他欲罷不能。他想得到天下,想雄霸四方,想高高在上,但他卻沒有高貴的血統、沒有帶兵的天資,所以,他極盡發揮自己的所長,頑強地生存。正所謂“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美”,而他也真正做到了。當上了皇帝,坐上了龍椅,但也確確實實成為一個孤家寡人。因為他始終懼怕,雖然嘴裡喊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其實從內心,他很自卑,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這個位置,於是,他開始剷除異己。而殺死的那些人又幾乎都是曾經共患難的兄弟,所以也就愈發孤寂。當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任何力量去阻止,只能任由慾望的夢魘擺布自己。
電影最後,劉邦獨白“我的一生都是鴻門宴”。他這一生浮浮沉沉,終究無法逃離,最終只能屈服於的強大力量。其實並不是項羽曾經設下的鴻門宴,而是他劉邦自己內心的慾望構建的無邊無際的夢魘。
王的盛宴影評(二)
文/藤井樹
顯然,《王的盛宴》不是一部簡單的娛樂大片;相反,在觀影感受上會很考驗觀眾的耐心和智商。不過,這不妨礙它超越同題材的其他影片,成為其中最特立獨行,卓爾不群的一部。陸川所要表達的,盡在其中。所謂觀者有心,多重寓意的解讀,或許也是觀影樂趣之一。在這方面,《王的盛宴》倒是和《殺生》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問題是,《殺生》純屬虛構,《王的盛宴》卻力求還原歷史。
可惜歷史究竟如何?誰知道!有誰能理直氣壯的說,歷史由我說了算?這原本就是一個偽命題。常識是,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也因此,在《王的盛宴》中,陸川意圖推翻此前我們早已熟識的“歷史”,基於對“勝利者書寫歷史”本身的懷疑,在史書的碎片中,重構了一段秦漢史。
影片從劉邦的視角出發,講述了他與這一生自己最重要的兩個敵人----項羽和韓信---廝殺糾纏的故事。從影像風格上營造出類似黑澤明《亂》的格調---陰鬱、黑暗、魔幻,有一種神秘的東方式哥特意味。摒棄了慣常的古裝歷史片格局,少見經戈鐵馬、征戰沙場的所謂大製作大場面,而把敘事焦點聚集在個體身上。從老年劉邦的夢境出發,不時閃回年輕時的片段。看似無序凌亂的剪輯,實則都由他的主觀意識做串聯,構成了一幅充滿“疑點”的楚漢英雄譜。
在《王的盛宴》中,劉邦不再有漢高祖的威名,而成了一個滿口謊言,背信棄義的人。項羽問他,你進秦王宮了嗎?他咽下口水,瞪大眼睛說“沒有”。然而事實卻是,他不但進了宮,還見識了秦如何書寫歷史。在影片中,“書寫歷史”被非常具象的展現出來,匪夷所思,嘆為觀止。自然,秦王宮也是一個極度符號化的存在。用劉邦的話來說,秦王宮是一座慾望的宮殿,藏着人心深不見底的慾望。在慾望的海洋中,誰能倖免?於是,劉邦在進宮之後再出來,便成了真正的劉邦,一個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劉邦。
而項羽則被塑造成了一個驕傲的將軍。少年得志,意氣風發,是一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崇尚陽謀,自視清高,聰明武斷。按照影片的邏輯,項羽的悲哀,全在於他的高尚。他從心底里瞧不起劉邦----這個打不贏就跑,出生草根的莽夫,有什麼資格與他平起平坐。但是他又知曉他的軍事才能,希望借他之手早日滅秦。
項羽出生高貴,不知民間疾苦。一生順暢,所向披靡,是個簡單天真之人。遭遇劉邦的世俗奸滑,他怎能不敗?當劉邦一再對他欺瞞,他都信以為真之時,他的死,已是註定。至於那場着名的“鴻門宴”,在影片中的作用僅限於彰顯項羽的光明磊落與劉邦的猥瑣懦弱。這場群戲拍的張弛有度,跌宕起伏,成為全片最華彩的片段之一。據說在拍這場戲前,陸川曾找了幾百個電影學院的學生嚴格按照《史記》中的描述“排練”出“鴻門宴”的場景。結果發現了眾多“疑點”。比如,樊噲怎麼能衝進重圍,手裡還拿着一塊盾牌,並且對項羽大聲訓斥?比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當項莊把劍指向沛公時,項伯出來替他解圍,那麼項伯手裡的劍又從何而來?這些“疑點”被反覆琢磨后,陸川得出的結論是:“鴻門宴”上真正放過劉邦的人,只能是項羽本人!而韓信則是那個被項羽派出,對劉邦實施保護的衛兵。
所以,在項羽和劉邦之外,影片最濃墨重彩的人物,其實是韓信。看的出來,陸川在韓信身上給予了太多訴求。在他的語境中,韓信才是真正的英雄,一個被歷史刻意忽略了的至關重要的人物,一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不再是叛徒,不再有篡位奪權之野心,有的只是嚮往自由平等的赤子之心。看完電影,我一度建議陸川,不妨把片名改為《韓信之死》。這在某種程度上比《王的盛宴》更能涵蓋影片真正的主旨。
三個人物,三種命運,成王敗寇,歷史慣性。但是陸川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或者說,他試圖展現被蒙蔽了幾千年的歷史的另一面。幾千年前的歷史拐點,有些段落,何其眼熟?皆因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古往今來,循環往複罷了。
說到演員,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吳彥祖所演的項羽和張震飾演的韓信在某些角度真的非常相似,以至於常常產生錯覺,好像兩人共生一般。後來又想明白了,或許這也是導演的特別用意----在片中,項羽和韓信都屬於同一類人----他們內心純凈,願意相信。可惜,他們的命運都是一場悲劇。
演員確實都很“顛覆”,很用心。比如劉燁,幾乎到了脫胎換骨的程度,可惜越老年越有過度之嫌。相比之下,演蕭何的沙溢是越老年越出彩。到最後,幾乎讓人忘了他是沙溢,只記得他是割下韓信頭顱向劉邦討饒的蕭何。許多人都是驚鴻一瞥,比如陶澤如,聶遠,李琦等等,戲很少,卻足夠讓人記住。不過,這些演員都在影片中演的相當用力,用陶澤如的話來說,是情緒始終很亢奮,很激情。這也導致影片給人的感覺非常濃烈,像一出帶着莎士比亞腔調的舞台劇。
在一派“濃墨重彩”中,最凸顯的兩個人,反倒是因為平靜和清淡。一個是演秦王子嬰的呂聿來,雖然只有區區兩場戲,無論扮相還是表演,卻都有驚艷之感。另一個就是演韓信的張震,非常從容自然,在明亮柔和的色調下,給人以溫暖與慰籍。
而片中幾個女人,戲份最重的唯有秦嵐飾演的呂后。她也被“顛覆”了一把,不再是個權力欲極重的野心家,而成為一個全力輔佐丈夫,鞏固皇權的女子。更能容忍丈夫的不忠,有胸襟有膽魄,實乃女中豪傑。此前因選秀頗受關注的虞姬,飾演者到底是個新人,戲份渺渺,談不上有什麼發揮。再有一個霍思燕,飾演的戚夫人純屬走過場。
看的出來,陸川的細節控再次發作,這部影片在美工道具上的還原度和可信度極高(至少看起來很像),服裝和演員的舉止禮儀等方面也都有考據和出處。攝影更是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畫面美學---我暫且稱之為“陰暗美學”---具有哥特氣質的夢魘般的色調貫穿始終。
當然,這肯定不是一部完美之作。甚至在我看來,有許多顯而易見的毛病。比如旁白過多,絮絮叨叨,把一些原本含蓄的寓意用語言直白的表述出來;此外,說教意味稍重,感覺像上了一堂歷史課,並且明白得告訴你,你得聽我的,你以前知道的那些全是錯的,我說的才是歷史的真相。這點估計會給影片招致極大爭議,就像兩年前的《南京南京》一樣,陸川每一次好像都鉚着勁得要叫大家刮目相看。
他確實有野心,也有能力讓大家一次次對他刮目相看,以電影的名義。這一次,亦不例外!
王的盛宴影評(三)
中國電影審查制度最大問題是無標準可依,審查人員、政策變動、官方意志,甚至領導一句話都會影響一部電影的命運,這是中國電影人長期面對的困境。審查固有問題,電影創作者的能力又是另一個問題,偷機者大把,沒底線者大把,兩個問題展示着產業環境現實生態,這是中國電影的悲哀!——這是我在看《王的盛宴》之前所發微博。
很明顯,《王的盛宴》與另外那部飯局就是產業環境現實生態:2011年11月1日,陸川在微博上寫道:終於殺青了。2012年4月初送去電影局審查,兩月後得到的是15條修改意見。
上海電影節前夕,覃宏發了微博:《王的盛宴》因“非商業原因”推遲。7月國產保護月,毫無對手的《畫皮2》狂攬7億……直到11月29日,遭遇干涉的《王的盛宴》終於要上映了,而留着哥薩克髮型和泡麵頭的樊噲項羽、漢軍穿着中世紀英格蘭鎧甲、楚軍插着日本指物軍旗的另外一部飯局已經上映一周年。
《王的盛宴》是部真正嚴肅而且富有野心的創作,從表演,到劇情,台詞到背景音樂,處處精妙,很用心的一部戲。陸川不但展示了開國偉人和元勛們極端與誇張的一面,更是完美表現了戰勝之後如何分享革命果實的時候,初始的衝動、草莽,到成熟后精明、深刻、殘酷與血腥,這種深刻與殘酷從來沒有在中國任何導演的作品出現過。然而在國內電影千篇一律用“生動、雄渾的英雄史詩”表現的開國偉人,卻被劉燁以撒潑無賴的方式詮釋。
《王的盛宴》不是淺顯層面的“商業、戰爭、類型”所束縛的影視作品,或可說其試圖在商業框架能進行這藝術探索。“很多真相永遠會隱藏在黑暗裡”是影片主旨,影片從劉邦、項羽、韓信、呂后、蕭何等人的角度懷疑“歷史是誰來書寫”。這種創作初衷很膽大,雖說此手法非獨創(網上隨便都能找出口口聲聲拿《羅生門》裝B范的人才),但在華語電影里對人性與戲劇的深刻理解,展現的細膩、複雜和多元,算是十分令人驚喜。遺憾的是,這部作品在創作之初應該是更膽大、直接、犀利,這種遺憾,當然是審查後遺症造成的。
陸川在該片中體現在自己對歷史陰暗面非凡的洞察力,歷史包容着各種奇妙的對應,《王的盛宴》環境背景本身便可以形成一道比喻(甚至說直接是明喻,因為劉燁演完這部片,就不用再演中老年毛潤之了)。開國偉人和元勛們很清楚,慾望這種神秘的力量,驅使着自己成為野獸乃至魔鬼,任何事業都必須付出代價,會做出或者遇到一些不光彩的舉動,即便他們自己對此也是心知肚明。
有人告訴我原本該片用的是三段順序式結構,現今公映版是時空交錯式的結構,說陸川小聰明也罷,大智慧也罷,他巧妙地用這種結構促使觀眾更多的參與到影片的再創作中,讓人感覺更像是作者而非觀眾本身那麼單一,同一故事三種不同的多義性解讀,跳進跳出的抽離感始終伴隨,最終讓人在虛擬世界里體味現實世界,或者說虛擬歷史里體味現實歷史,拋出一個更開放的結局(起碼我感受到了)。
《王的盛宴》中漢結束秦統治,但演戲統一理念,但是歷史如何書寫是新時代開始時必須經歷的混亂,因此我們看到為某種政治目的裁剪、虛構歷史,或者直接為個人崇拜服務……如此種種做法的結果傳達了這樣的信息:有人創造歷史,其他人只能跟隨;歷史與普通人無關;歷史只需要記憶,不需要思考;歷史有規律可循,且這個規律掌握在“大人物”手中……然後再看片的過程與之後思索:今天與過去相比,價值判斷在信息開放的時代變得更加多元。曾經奉為天經地義的價值觀大廈正在倒塌,曾經被看成是真實可靠的歷史也已經千蒼百孔。於是,另一種聲音迅速傳播:歷史無所謂真,也無所謂假,誰都可以任意言說。僅這一點來說,陸川做到了以前電影人沒有也不敢觸及的“歷史問題”。
就像片中最經典的一句台詞:很多真相永遠會隱藏在黑暗裡。歷史只是用來創作的政治和政治的創作,中國電影同樣如此:《鬼子來了》“基本立意嚴重偏差”、《霸王別姬》“嚴酷描寫文革與同性戀,極端灰暗”、《藍風箏》“違規參賽”、《色戒》“床戲”、《十三棵泡桐》“因暴力性關係刪”、《無人區》“多負面人物”……就連《天下無賊》“賊做好事沒動機”、《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女孩》“不能勃起”,如今《白鹿原》“情色革命”與《王的盛宴》“15條修改意見”(意見我就不說了,上映後人人看的明白)。對於一群群被刪或被禁的電影,我倒不想說審查制度利弊如何,我只想說長期以往這種的干涉,只會讓嚴肅認真的創作越來越罕見,直到徹底消失。
最後,吐槽一句:決定一部電影生死的,不是才華;決定歷史長河的,不是正史。嚴肅起來,讓電影和歷史擁有更多的人性。
相關範文
- ·王的盛宴經典台詞
- ·喜宴影評
- ·阿麗的盛宴
- ·紅塵之外,愛是最後的盛宴
- ·深秋二郎山---色彩的盛宴(上)
- ·畢業季,青春的盛宴。
- ·一場詩歌的盛宴
- ·汶川的廢墟,人生的盛宴
- ·汶川的廢墟,人生的盛宴
- ·春天裡的盛宴
- ·生命的盛宴
- ·改革開放的盛宴正在撕裂中國
- ·母親做的每一餐都是愛的盛宴
- ·五月,開啟一場文字的盛宴
- ·文字的盛宴
- ·風花雪月,一場文字的盛宴
- ·牽你的手,在萬丈紅塵中,赴一場風花雪
- ·少年的盛宴
- ·《國王的演講》觀后感作文
- ·《笑容女王的小秘密》讀後感
- ·《國王的演講》觀后感
- ·《國王的演講》觀后感800字
- ·國王的演講觀后感800字
- ·國王的演講讀後感
- ·國王的演講英文觀后感
- ·漁王的兒子讀後感
- ·國王的演講觀后感
- ·鼠王的安全培訓課
- ·亂評《西遊記》(系列)(十三)萬聖龍
- ·【楚霸王的英雄氣概】
- ·老王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