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三個白痴觀后感

三個白痴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三個白痴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三個代表

  三個白痴觀后感(一)

  前段時間從網上下了《三個白痴》,網速慢,下了CD1 現在正在下CD2,先來說說看了CD1后的感受,之後再補上CD2的。

  《三個白痴》是一部印度電影,採取了倒敘的手法,先從十年後的場景開始。原來十年前有兩個學生定下了一個賭約,一個是追求自由和張揚的A,一個是遵循傳統甚至是專制的E,就是這樣兩個學生賭誰在十年後活得好、活得成功,此時的E已經有房有車,就等着A出現。然後場景拉回十年前剛剛進入大學時的情景,三個白痴指的是印度一所大學里的三個學生,其中一個是A,另外兩個是B和C。

  說說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情節吧,第一個是A剛進大學時被侮辱后,教訓那個人(也不知道是個什麼人),我想這是想告訴我們A極強的動手能力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第二個是上課時對原原版版記住定義的諷刺;第三個是一個具有才華的青年被各方面壓力逼得自殺;第四個當然就是愛情(附帶的還有那些舞蹈)。

  我想這部電影主要是對印度教育的批判,專制的體制扼殺年輕人的創造力,無情的壓力讓學生逼死了有想法的學生。對於這個其實我也是有感受的,怎麼說我也是個拿到退學通知的學生,那段時間的壓力的確不小,也就在那段時間裡我靠自己挺了過來,那個時候不要冒險去找別人談心,因為別人的無所謂一定讓你後悔自己的舉動。其實人生就是慢慢適應承受的過程,經歷的事情多了 就會鍛煉你的承受能力,你知道當你痛苦的時候 你會有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就跟小時候拿個低分的感覺一樣,所以當你承受得多了,承受能力強了,你就適應了,你的感覺就不那麼強烈,你就能承受更大的事情。

  中國可能就是在營造這樣一種氛圍,把你套在一個框裡面,從小到大一直套在一個框裡面,這樣你的適應能力,承受能力沒有得到絲毫提高,就這樣一直到你長大,這時候你有了自己的想法 可能想逃出這個框,但是由於很多人都承受不住逃出框所帶來的沮喪和痛苦的感覺,所以他們就放棄了。

  上面講到一個孩子被逼自殺,CD2中B也承受不住壓力而跳樓自殺,還好後來經過夥伴的照顧和刺激痊癒了。影片的高潮部分算是學校里生孩子那一段,那一段改變了強權校長的思想,因為我看的是英文字幕的,其中那個詞又是印度語,所以至今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一下,小孩子會踢一腳的那個詞)。

  結尾很圓滿,總得來說影片還是不錯的,可以讓你聯想到自身上。

  三個白痴觀后感(二)

  印度電影《三個白痴》也用不同的方式闡述了相同的觀點。

  三個考上印度皇家工程學院的高材生非常的與眾不同。蘭徹自小喜愛工程,但他卻不是個循規蹈矩的學生,他從不為學業所累,也只有他把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並用自己的語言去理解機器。只有用自己的語言把老師和書本上的東西表達出來,這些知識才能成為自己的,否則死記硬背下來的東西,還始終是別人的。他經常問些問題讓老師和院長們難堪,老師院長都不喜歡他,覺得他像個傻瓜,經常把他趕出教室,但是他不以為意,依舊對科學的熱情不減,他的成績從來都得第一,並且在後來蘭徹成為了一個擁有400項專利的大科學家。

  拉加是一個癱瘓在床的郵局局長的兒子,家境貧寒,過多的生活壓力讓他不堪重負,即使對於他非常喜愛的工程學也從來不曾學好過。他為他所愛的科學所累,他在人民的眼裡也是一個傻瓜。

  而另一個傻瓜叫法罕,自小喜歡攝影,迫於家庭壓力而上了工程學院,由於他每天做的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所以成績和拉加一樣在學校從來都是墊底。

  這三個好朋友被別人當作傻瓜、異類,可以看出他們和世俗巨大的價值觀差異。這些價值觀的不同包含很多內容,在這裡我們只討論關於科學和人的關係部分。世俗認為,學習是來考試的,最終是為了一紙文憑,為了榮華富貴,為了名利。他們對前人的經驗總結不假思索地崇拜、僵化,教條化,他們不鼓勵創新、反對質疑。他們主觀地認為為了這個,為了那個,你就該像個機器一樣不停工作,不要考慮也不能考慮自己的壓力、興趣和愛好。好好學習科學知識是無條件的。

  總的來說,他們把自己當做機器,也把別人當做機器。在這種價值觀的主導下,人人都被科學綁架了,都成了科學的奴隸,比如:老師、院長、以及永遠也比不過蘭徹的查托。

  而這完全違背了人和科學之間關係的基本定律。人與科學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和睦相處,而不是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科學是為人類所用的,而不是為害人類的,並且科學應該是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的,而不是更加不好的。我們用科學,而不是追趕科學。

  我們人類盲目追求科技的尖端化,搞各種科技競賽,學習競賽,忘記了我們是人,我們不是機器,我們有情感,我們有需求,我們要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而不是越來越機器化。

  良好的人與科學的關係就是蘭徹所認為的那樣,蘭徹和科學像一對好朋友,科學成就了蘭徹,蘭徹也成就了科學。科學不能離開人,人也不能離開科學。但人類一定不能為科學所累。當我們有這樣的感覺的時候,一定是我們做錯了,我們應該停下腳步好好想想,除了科學,我們還有文化需求,我們首先的應該是把我們的生活過好,這也就是王垠所講的那樣。

  所以請尊重我們作為人的基本情感需求。而不要盲目追求無窮無盡的科學技術,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學會好好地生活才是首要的

  三個白痴觀后感(三)

  這部影片的男主角未免太完美了一點,很聰明很有悟性,天才一般的人物,情商也很高,始終認為因為感興趣去學習知識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功利的學習和死板的學習,他對朋友超級好,經常會鼓勵朋友們去做自己有激情的事情,他自己也是這麼做的,不以社會的價值標準來約束自己,人生哲學總是告訴我們,要努力做更高的自己,提升自己,實現人的潛能,我覺得影片中的男主角就做到了這一點。

  反觀自己呢,這麼多年學習讀書,真正的是為了學習新知識而學嗎?每學到一個新東西會覺得興奮開心嗎?一直要考高分進好學校就是為了找好工作賺很多錢從而有更舒服的人生對嗎?像機器一樣的活着而不是做一個人,有意思嗎?什麼是成功?人一生到底追求什麼?

  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智慧的活着,發現你真正有激情去做的事情,不要有恐懼,不要只看功利和有用的事情。

  總希望自己能始終保持一顆單純天真的心,簡單的活着,不去算計任何人也不擔心被別人算計,追尋的是生活的洒脫和開心。我相信這是可以做到的。

您正在瀏覽: 三個白痴觀后感
網友評論
三個白痴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