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余世維講座觀后感

余世維講座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余世維講座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余世維講座觀后感

  余世維講座觀后感一

  在這學期管理課上,通過老師播放余世維講座,使得我對管理有了新的認識。

  余世維先生是時代光華教育發展有限公司特聘高級培訓師,哈佛大學企業管理博士后,牛津大學國際經濟博士后,美國諾瓦大學公共決策博士。現任上海慧泉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美國富頓集團中國總經理。觀看了他的講座,對我的觸動很大。

  余博士認為"我以為……"要不得,那是一種辯解,為已經犯下的錯,不願負起責任。少講“我以為”,努力地表現。當錯誤出現的時候及時承認錯誤,少互相推卸責任,少追究是誰的錯,努力解決問題,會大大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但是我有時候也會這樣為自己開脫。其實,我一直都覺得,人應該有點追求完美的精神,從一開始就不讓它錯!然而非聖賢的我們,孰能無過?那麼,犯了一次錯,就應該接受教訓,不要重複犯錯。我們真正該做的和能做到的是:承認錯誤,負起責任,銘記教訓。做任何事,我們都要有責任心,要負起責任。工作不僅要有責任心,還得講求效率和效果,而且效果應重於效率。要做到有效率、重效果,就得有主動的思考精神,平時應多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我們也要敢於認錯、這樣有助於解決問題。與外國人相比中國人更不願意認錯。在中國以往的政治鬥爭中,如果認錯就要背負沉重的“十字架”;現在,在企業中,往往認錯就代表犧牲。作為一名領導者,應該先學習如何認錯,為事情的結果負責。其實,不能由於認錯而指責某人,也不應該由於認錯而要其負起過失的責任,把茅台指向他。多數情況下有助於事情的解決,要培養對事情結果負責的精神。

  余世維博士憑藉他豐富的人生閱歷、以演說家的風采,戰略家的氣度,學者型的才華,與觀念與談笑間,在整個講座中,完全征服了在座的各位,博得陣陣掌聲。從他那裡,讓我們學到了許多企業經營管理學的知識。也從他那裡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今後,我要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人。

  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余世維講座觀后感二

  寒冷的冬天過完了,我們迎來了陽光明媚的春天。3月,在這春暖花開的日子,我們醫院組織大家學習余世維教授的講座!看后我頗有感觸!覺得樂觀面對逆境!會讓我們成長和成熟!

  生活的快樂與否,完全決定於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歡樂的念頭,我們就能歡樂;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

  1.樂觀是心胸豁達的表現

  比地大的是天空,比天大的是人心。心胸豁達的人是真正的強者,樂觀則是他們的情緒體驗。樂觀者能應付生活險境,掌握自己的命運。鄧小平的心胸就很博大,在他80歲高齡時,聯邦德國總理科爾問他“長壽秘訣”,鄧小平回答說:“天塌下來我也不怕,有大個的頂着。”樂觀的人即使事情變糟了,也能迅速作出反應,找出解決的辦法,確定新的生活方案。樂觀的人不會對事業表現出失望、絕望,正如EQ中所說:悲觀的心態泯滅希望,樂觀者則能激發希望。

  2.樂觀是生理健康的法寶

  按着目前的研究:人類壽命的自然極限應為130歲到170歲之間,但大多數人至今都未活到這個年齡。長期以來,科學家也進行大量研究,開始承認,人的疾病與壽命除了“生物模式”之外,還存在着“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中東地區一位150幾歲的長壽者,把自己長壽的秘密概括為一句話:“快樂的生活”。

  絕望導致早死。研究者發現,老年喪偶后的半年裡,死亡率比同齡人高出6倍。悲觀破壞免疫功能。情緒不僅是一種心理體驗,也是一種物化過程。悲觀不僅會造成代謝功能的失調,如心率、血壓、消化功能的紊亂,而且會使內分泌破壞或降低免疫功能。

  快樂會使生病的人忘記痛苦,甚至會使生病的人也能比常人活得久。

  3.快樂是人際交往的基礎

  你給予別人歡樂,就會得到歡樂。在人與人相聚時,你的快樂心情,微笑的表情,詼諧的語言會像春風溫暖別人的心,引發大家的笑聲,驅除心中的煩惱。當人們從你這裡得到這些美好的心靈享受之後,對你會油然產生一種感激之情,讚賞的目光,會覺得你有一種“精神引力一樣”願意與你交往。這樣,你會加倍地得到別人帶給你的歡樂。

  4.樂觀是工作順利的條件

  知足常樂指的是心平氣和地對待當前的各種境遇,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可望可及的追求目標,不要有過高的奢望,也不要過低看待自己。樂觀地對待自己的工作,是工作順利的條件,期望過高或總是感受到不如意,其工作反而不順利,進而產生悲觀失望之感,處於一種惡性循環的情緒與行為之中。筆者幾年前的幾名學生面臨分配前,擔心留不到大城市;當得知留到大城市后又擔心進不了大化工公司;當進了大化工公司后又為進哪個廠而發愁,橫向比總是不滿意,明明是絕大多數同學羨慕的工作卻使他們自尋苦惱哀嘆。而有一位同學坦然地面對分配,進了工廠后高高興興地上下班,雖然工作崗位累,他對自己說的是,“比上學前幫家裡種地輕鬆多了”,在這種樂觀的情緒下工作,加上原來的知識基礎,一年的轉正期到了,被提到車間擔任統計員。正是有了樂觀的心態加上自學統計理論,一年後又被提到計劃處。這也許是偶然事件,但偶然之中也可以分析出一種必然,那些一直不滿意的學生的悲觀情緒究竟對工作起到了什麼作用?而樂觀的心態在那個工作順利的同學身上一點幫助沒有嗎?其實樂觀與自信一樣,可使人生的旅途更順暢。

  5.樂觀是避免挫折的手段

  所謂的樂觀是指面對挫折仍堅信形勢和情境必會好轉。從EQ角度看,樂觀是讓困境中的人不致流於冷漠、無力感、沮喪的一種心態。美國堪薩斯州大學心理學家史耐德(C.R.Snyder)經研究發現學生的成績與其心態是否樂觀有決定性的關係。當你設定某科成績80分時,你考了60分,最樂觀的學生決定要更用功,並想得到補救的方法;次樂觀的學生也想到一些方法,但缺少實踐的毅力;最悲觀的學生則宣布放棄。

  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沙里曼(Marti Seligman)在研究樂觀心態激勵人心的重要性時發現,對保險公司業務員的業績來說,一些樂觀測試成績高的業務員比悲觀型的業務員第一年超出21%,第二年超出57%。在一次次拒絕後,悲觀的人可能在心裡告訴自己“這一行我幹不了,一張保單也別想賣出去”。而樂觀的人會告誡自己“可能我的方法不對”或者“不過碰到一個情緒不佳的客戶”。

  通過學習余世維教授的講座,使我認識到,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用樂觀的心態,積極去面對一切挫折和逆境!

  余世維講座觀后感(第2頁)三

  在看了余世維教授的講座后,深思一下,我們可以從他的話語中,領悟到許多現在的甚至是未來的,我們所需要學習的東西。

  他告訴我們做一個人要有責任感。他講到,在生活中,不要說“我以為”,這就是推卸責任的一種重要表現,我們由於所謂的面子問題,不願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不承受本屬於自己的責任於義務。誰不會犯錯誤?犯錯誤后首先要承認自己的錯誤,勇於說“我錯了”。然後分析自己哪裡錯了,進而彌補自己的失誤。我覺得這是一種自我認識,這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處世態度。其次,我們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從責任建立的,有了自信,我們就會有自己的思想,敢於嘗試。這樣才能發揮你的潛質,做一個有用的人。他其實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單單是杜絕這類行為的出現,而是在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建立起一種勇於承擔責任的意識,也就是一個責任感的培養過程。把一切歸咎於“不知者無罪”。我們把“不知”的限定擴大了,我們總寄託於把自己歸入“不知”的行列,寄託於用“不知”洗脫自己的罪名、逃脫責任。殊不知,越是如此越是讓人覺得你真的很“無知”。

  工作中不僅要有責任心,還得講求效率和效果,要有主動的思考精神,嚴格要求自己,細心謹慎,自動,自發的處理和解決問題。對於領導安排的工作盡心儘力的全部做到做好。學會寬容,無論何時何地,為人做事都要以誠為本。"最低成本的做人方式,就是老老實實地做人",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誠實,在工作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我覺得,一個誠實的人會更願意負起責任。對自己誠實,對別人誠實。

  余教授在有效溝通方面的見解也是很獨特的,通過【溝通的目的的問題】【溝通的基本障礙】【溝通的組織障礙】【溝通的方向】【行為語言】等幾個方面,把溝通講的非常透徹,他常常拿自己和自己的公司為例子說明問題,使人很快能夠了解到溝通的重要性。溝通在不同情境下需求不同,如生活的溝通可能因為熟人關係隨意一些,而工作中的溝通則是直接關係到工作成果的好壞。對於工作溝通來說,目的是為了整體效率的提升或者效益的增加,我們做為醫務工作者,直接面對患者,更應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行。所以好的溝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與患者溝通首先要善於聆聽,了解對方的需求,既是對對方的尊重,又是溝通的基礎,溝通更要以誠相待,只有誠信才會減少失誤,做為醫務工作者,良好的溝通能力和技巧更顯重要。

  余教授的講座主題很好,理論具體,案例生動,對實踐有極高的參照性,有非常實在的指導作用。他寓觀念於談笑間,蘊哲理於詼諧中。與其說從他那裡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倒不如說是他教會了我們更多做人的道理。其實這些道理我們不是不懂,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做到像他那樣一絲不苟。生活就是一種體會,體會就是一種進步,進步就是一種成就,成就就是一種精神。

您正在瀏覽: 余世維講座觀后感
網友評論
余世維講座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