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影評範文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金陵十三釵影評範文(一)
紀伯倫的《先知》裡面有段話:“生活的確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識,一切知識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虛的,除非有了愛;當你們帶着愛工作時,你們就與自己、與他人、與上帝會為一體。”最近看了《金陵十三釵》,收穫很大,我也慢慢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
一部電影,一段時光,就是一段人生經歷,裡面有很多元素,戰爭,愛情,親情,友情,仇恨,委屈等等,但這裡面最重要、最感人的是有愛。
先說電影裡面的父親,被女兒冤枉是漢奸,但是血緣關係的愛,就是這樣,即使犧牲自己,也要讓子女能活的更好,父愛,母愛,永遠是最無私的。
關於彈鋼琴的日本軍官,從他的眼神和音樂裡面可以看到他有多麼的厭倦戰爭,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鄉,找到童年的那種幸福快樂。但是自己卻又身不由己,因為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中都扮演了很多個角色,他是一個軍人,只能服從,即使是錯誤的,除非他能為了真理拋棄尊嚴甚至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們有多少人被生活綁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
關於陳喬治,我認為他是演的最好的,從他身上,我們能學習到的最多,可以說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他沒有逃離教堂,他一直在保護女學生,他一直在盡忠職守,他一直很聽神父的話,他是為了信仰而活的。他用“youcan!youcan!”的期待,讓一個貪財貪酒貪色的人,變成一個閃爍着人性光輝、智慧光芒的新人。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對我們的親人,朋友,都是這樣的期待,這樣的無私,我想世界一定會變的更美好,我們的生活也會更精彩。
關於李教官,我覺得他做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事,保護自己的下屬,保護女學生,他選擇了後者,因為可能覺得後者更弱小,後者更有希望。戰爭的殘酷在他身上也體現出來了,死也要一起死。
關於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從小經歷波折,職業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這部分人在關鍵時候最能挺身而出,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價值得到體現,而價值只有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大體現。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嫵媚、溫柔、善良和勇敢。尊重你身邊的每個人,即使他的職業你感覺很卑微,但是也許有一天,是他用犧牲來換取了你的性命。
關於約翰,我想起了以前一個學哲學的領導說的,不是好人先裝好人,裝久了你就是好人了。不成功先裝成功,裝久了你就成功了。
其實還有很多有愛的人,這些人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更加努力的去愛這個世界,而我們應該抓緊現在,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從其中發現美,發現人性的優點,發現自己的意義。
金陵十三釵影評範文(二)
從王謝門高到青樓林立,從六朝金粉到南宋隅安,從落魄晚明到悲情民國——南京,承載了我們多少情與欲?寄託了我們多少愛與恨?但長久以來,我們對於南京的記憶,總是習慣於放到一個個宏大的背景下,然後按照個人的喜好,把某些層面誇大變形,把另外一些層面隱藏起來。
同樣用宏大的背景考量南京,《金陵十三釵》是一部想兩頭討巧卻又心不在焉的電影。
將妓女這個特殊行業的女子作為電影的主角,冠之以“釵”這樣中性偏上的詞語,是《金陵十三釵》最為討巧的看點。這樣做,既不得罪觀眾,又不得罪從事這個職業的專業工作者,還可以順利通過片審,就像男主角約翰在給女學生解釋為什麼十三釵替代她們去日軍慶功會會更好一點的原因時,很巧妙地說十三釵在對付男人上更專業。當這種既現實又不真實的的特點貫穿於電影之中,釵的言語、行為、愛恨就有了雙重意義。
以死亡作為背景,把妓女正當化,浪漫化,甚至高尚化,使得浪漫主義和國讎家恨有了共同基礎,這並非這部電影的獨創,只要略略翻翻有關秦淮河的文學作品,那些在國難當頭時挺身而出的青樓女子,可謂數不勝數。
相對於語言類作品,電影的優勢在於視覺的挑釁。但凡釵現身,銀屏上就充滿從語言到身體的挑逗。所以即便面對一座死城,那個從入殮師進化成為偽神父的男主角在釵們進入教堂后,除了尋找錢和美酒,還找到了一個更加可以不離開的理由。我甚至懷疑,即便所謂思想純正,根基穩重,坐懷不亂的觀眾,也經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誘惑,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沉淪下去,而不自禁地撕去偽裝,期待和男主角一起享受片刻的快樂。
這種期待表現在玉墨的以身相許上,既可滿足觀眾對於情色的期待,也可滿足電影為苦難作證的期待。但這同時也是電影的矛盾所在——玉墨的風情萬種,與書娟的臨危不懼,被一起包裹在殘存的教堂里,缺少足夠時間交流的情況下,倉促之中決定以十二釵替換十二個女學生,這本是必然必須的結果,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問題在於,人性的本能是被宗教的洗禮喚醒的,還是被戰爭的殘害催生的,抑或情色進化成為一種必要的破壞力量,一種反抗精神的弘揚?
作為鋪陳,電影前三分之一部分並未急切地讓釵們粉墨登場,而是以並列式的手法,一面是男主角穿過濃霧,奔跑,逃竄,假扮神父挺身而出阻止日軍在教堂里的暴行而被打暈,一面是撤退中的國軍殘部與日軍周旋,直到最後一人,同樣是為阻止日軍在教堂里的暴行而戰死。
當觀眾還被秒殺在具有較強震撼力的特技鏡頭時,電影也立即終止正面抵抗,這顯然讓背負沉重歷史感的觀眾不自在,不解恨。而電影心不在焉的意圖,正是擔心政治與道德的雙重綁架,所以儘快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裡,脫離那種喋喋不休的控訴,把歷史本應帶給我們的痛苦,解構到情色的智性和審美的愉悅中。
但電影並不自信,這種解構之勢未能堅持下去。陳喬治自告奮勇男扮女裝冒充第十三釵,委曲求全一心救女的父親慘遭槍殺,臨到踏進日本人軍車那一刻小蚊子暴露出膽怯。這幾個可能被觀眾忽略,彷彿補充的情節,讓人更加心酸。
這才是這部宣稱以宣揚人性為主旋律的電影的點睛之筆?抑或導演與片審乃至觀眾周旋而埋伏的狡黠的遊戲手法?
要我說,說欲哭無淚吧,差一點;說賞心悅目吧,差一點。
金陵十三釵影評範文(三)
《金陵十三釵》講述了1937年南京淪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暫時未被佔領,教會學校女學生、秦淮河畔風塵女子、軍人和傷兵,還有一個美國人約翰,都先後進了教堂,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他們共同面對一場生死浩劫,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凈土,暫時的寧靜很快被打破——日軍衝進教堂並且發現了女學生,殊死抵抗的軍人在千鈞一髮之際開槍救女學生,英勇犧牲。後來,日軍又強征女學生去慶功會為日軍表演節目,誰都知道,這將是一條凶多吉少的不歸路。女學生們不甘被日軍凌辱,準備集體自殺,卻被以玉墨為首的妓女們救下。最後,這13個平日里被視為下賤的風塵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故事類似於回憶錄,是由書娟回憶作為旁白,我以為當貝爾飾演的“神父”開車將女學生們送走後,會描述一段這些秦淮河女人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劇情,很遺憾,電影在貝爾驅車護送女學生們離開后便結束了,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這部電影和國產的其他影片不同在於貝爾,因為他的出現使這部影片多了些國際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連渡邊篤郎飾演的日本軍官也都是用英語交談。可以這麼說吧,我之所以去看這部影片也是由於貝爾,他詮釋的蝙蝠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國拍戲,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現,真的沒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萊塢一線巨星,他可以瞬間變成一個放蕩不羈的男孩令人捧腹,也可以瞬間變成莊重的神父,義正言辭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釵,聽到這名字肯定是講女人的。十三個“女人”(電影中其實是十四個),只有看過電影的才知道內涵。但是一部戲只能有一個女主角,故焦點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轉身走路的妖嬈姿勢,這絕對是這個角色的招牌動作。每個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繹的入木三分,我都懷疑她平時就是這個樣子。
雖說是青樓女子,這些女人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許就是影片的亮點。豆蔻為了給浦生談好聽的琵琶曲,返回滿目瘡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殘忍的刺死了;香蘭僅僅為了漂亮的玉耳環返回妓院無疑說明這個女人貪財愛慕虛榮的,而在她只剩最後一口氣的時候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幫助豆蔻逃脫時,她的善良倔強令人生敬。這些女人們替學生們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環的最大亮筆。
在這一座破舊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當女學生們把貝爾作為唯一的依靠時,他做的只能是朝着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義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謊言去安撫孩子們受傷的心靈,手無寸鐵他做得已經夠多了。貝爾驅車送女學生們離開時的熱淚盈眶令人回味,那時的腦海里他想的是什麼。是玉墨的安危,是戰爭殘酷的無奈,還是自己身臨其境的凄涼?這部電影總體氣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為領導的軍隊和鬼子負隅反抗的時候確實是情緒的最低點,但是沒有淚眼朦朧。
金陵十三釵影評範文(四)
《金陵十三釵》雖然是2011年上映的電影,但是這部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影響力依然不小。說不定影評考試就會考這部影片的影評。金陵十三釵又是一部宣揚愛國的電影,在2012年編導高考中湖北民族學院考試、重慶大學影視編導即興評述考題、2012青島農業大學廣播電視編導影評考題都考到了這部電影。
商女熟知亡國恨
《金陵十三釵》作為張藝謀導演籌備四年的賀歲大作,不僅在中國電影史上製作投資空前,而且也更立意深刻,並向社會宣揚積極的普世價值。我想導演拍這部電影的目的不只是揭露戰爭的殘酷,更重要的是挖掘人性中那些深藏的,卻又深刻的品質。雖然南京大屠殺是所有中國人民心底都不願再觸碰的一塊傷疤,但張導卻以他獨到的視角打破固有的以悲劇的形式去描繪南京大屠殺,把這段沉痛的歷史演繹的更加深刻。
影片是以1937年南京被攻陷一名教堂十二三歲的女學生的回憶展開的,通過一個孩子的眼睛去勾勒南京大屠殺。在片子籌拍前張導腦中就已經成型了這樣一幅畫面:十四名秦淮女人,衣着艷麗,步伐婀娜,在教堂彩色玻璃的流光下緩緩走來,這個鏡頭顯然不是小女孩的回憶,而是她心裡虛構的畫面,這也證明了她沒有記住殘酷,她記着了美麗。我想人類的本性便是珍藏美好而忘卻痛苦,而這部電影最可歌可泣的就是沒有哀怨,沒有仇視。
影片講述的是日軍屠城,教導隊為了掩護十四名女學生進城陣亡到只剩教導隊長和一名重傷的隊員,十四名女學生及一名在教堂打雜的男孩和殯儀師在教堂避難,期間又來了十四個妓女,十四名妓女一到教堂就把隱蔽的地窖佔了,教導隊長把重傷的兵浦生託付給秦淮女人(十四名妓女)。在日後一群日軍搜查教堂時,女學生因為沒來得及躲進地窖,差點被日軍強姦,教導隊長最終與這一隊日軍同歸於盡。教堂里的學生、神父(殯儀師假扮的)、秦淮河女人自此徹底失去了反抗的能力,被囚禁於教堂之中。最後日軍對教堂十三名女學生髮出死亡之約后,秦淮河女人代女學生赴死。我認為,《金陵十三釵》不但無情的鞭撻了戰爭的冷酷,更藉以戰爭表達了親情、愛情、友情、鐵血柔情、救贖、責任、捨生取義、重生、永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一、戰爭之花
1、親情
劇中,書娟與她的女同學們因沒有拿到書娟父親孟先生逃離南京的船票,而不得不躲進岌岌可危的教堂。這裡書娟的父親孟先生沒有捨棄自己的女兒逃命,而是選擇了與狼共舞,做了日軍的翻譯官。這裡有患難與共的友情,也有不離不棄的親情。不過我想孟先生在臨死前聽到小蚊子的“我不是女學生”會死也瞑目了吧。
2、友情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友情亦然,有的脆弱,有的永恆。
約翰和泰瑞之間的友情就是和泡沫一樣,脆弱。但香蘭和豆蔻之間的友情、書娟與所有女學生之間的友情就不同了。當豆蔻要回翠禧樓拿琴弦時,香蘭也恰回去拿耳墜,香蘭在被日軍打穿脖子的情況下,依然抱住日軍的腿,阻止他們追豆蔻。喬治男扮女裝為女孩們逃跑爭取時間,這令我不禁潸然淚下,平凡而又偉大。
3、愛情
最具有情節性當然是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了。約翰起初來到教堂就是為了賺錢,後來碰見玉莫則是為了美色,並非一開始就一神父的姿態出場。玉莫,一名風塵女子,是更不相信愛情的了,但最終玉莫與約翰之間卻產生最純潔的愛情,這之間不但兩位相互合作,而且相互救贖,才造就了具有浪漫主意和現實主義的凄美的愛情。
4、鐵血柔情
“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佟大為飾演的李教官可真的是一顆分量不輕的催淚彈啊!他在片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硬漢!為了家鄉土地不被敵人侵佔,拼上教導隊全部的兄弟也在所不惜。7人組成的爆破小組,一次自殺性的衝鋒,在短短1分鐘之內(雖然導演升格拍攝,但據我估計衝鋒還是在一分鐘內)成功爆破一輛坦克。這個鏡頭從分反映了中國軍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李教官眼中第一次嗔滿淚水。在李教官安頓下浦生路過做禱告的女學生時,他謹小慎微的放下一隻在戰場上拾到的女學生逃命時掉落的鞋子時,他第二次嗔滿了淚水。是什麼能讓一個在戰場上殺人不眨眼的硬漢落淚 是對和平的嚮往、是對戰友的緬懷、是對戰爭的憎惡,是鐵血的柔情被美好所觸動。
從影評的角度看張藝謀導演在處理整個南京大屠殺這樣歷史事件時,更關注了人性的探討,見微知着,比關注整場戰爭帶來的災難更具有表現力,這又是《金陵十三釵》成功的地方。
二、戰爭的救贖
戰爭是台絞肉機,任何人在戰爭的拷問下都會退去偽裝,顯現出真實的自我。約翰從一開始喬治嘴裡的二流子,慢慢被喚醒了責任感后,成功的救贖了玩世不恭的自己,從而也救助了自己。玉莫,翠禧樓的頭牌,在華麗的外表下一直埋葬着一顆純潔、善良的心,在如同監獄般的教堂里,再與約翰多個夜晚的交談中,也慢慢得到了救贖,回歸了自我,在她的帶動下,她的十一個姐妹們也“重生”了。代表希望、信仰的教堂變成了監獄,往日的金陵變成了人間地獄,金陵十三釵們幻化做上帝的天使拯救12名絕望的孩子。“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千古罵名從此蕩然無存,正如約翰說的那樣:“納西女人和你們這些孩子擁有者永恆的力量和美”。
因為一場戰爭在一座教堂中產生了這樣蕩氣迴腸的故事,張藝謀導演成功的把它搬到了熒幕上,沒有孟姜女般泣鬼神的場景,沒有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樣血腥的,暴力的戰爭場面,有的只是隊整個南京大屠殺中這一個點的詳細刻畫,從而令觀眾產生共鳴;有的只是通過一個孩子的眼睛對戰爭中美麗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