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一部非常有張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對比”組成。教堂里人性的溫暖關懷與教堂外橫屍遍野殘壁斷桓的對比;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臉與後面負責任有擔當的對比;十三釵開始自私地搶地窖與後面代替學生送死俠義柔情的對比;士兵開始有退縮情緒,到後面英勇抗敵捨生取義的對比;孟先生帶着漢奸的袖套,後來卻冒死帶來修車的工具,貢獻出通行證;教堂小男子漢小小柔弱的年紀個頭卻充滿了大男人的大義凌然有擔當負責任,為了養父的囑託保護女孩子們,最後為了湊數走進送死的隊伍;還有十三釵風塵味十足的打扮和後來短髮藍袍的清純味道的對比,墨玉沉穩大氣有擔當與他的姐妹們的對比,墨玉對假神父開始的不屑厭惡與後面的相知相愛的對比。

  電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節的設計,演員的演繹,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麼感人,那麼豐滿。關於墨玉關於假神父,評價的人太多,我今天只說說配角。

  軍人以人體盾牌沖向坦克,那個鏡頭特別有衝擊力,最後的班長用智慧殺敵,與敵人同歸於盡,班長在教堂外關注着這些孩子,關鍵時候開槍救了孩子們,班長將瀕死的浦生送進教堂,讓他“在溫暖一點的地方死去”。軍人的英勇,智慧,俠骨柔情,在這一組組鏡頭間展現無遺。整部戲戰爭場面不多,但是表達得很充分,悲壯的情緒基調里,有着軍人們與日本兵鬥智斗勇消滅兩幫敵人的淡淡的喜悅。

  教堂里的小男子漢話不多,但是特別有男子漢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釵翻牆進來,後來卻主動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兩個溜出去拿東西的姐姐。請求假神父留下來作為教堂的擋箭牌,女孩子的名額少了一個,他強烈要求自己冒名頂替走進送死的隊伍。——這一切都是為了完成神父的囑託。多麼讓人敬佩的男子漢啊!那個沒有現面的逃跑的廚子老陳,作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襯託了小男子漢的高大形象。

  為什麼墨玉能提出捨生保護女學生?因為她13歲前也是教會學校的學生,保護學生就是保護以前的自己。假神父的女兒如果在世,也是13歲,他是在保護自己的女兒。影片的這些細節,起到了很好的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浦生送進教堂,不僅表現了軍人的柔情,更造成了後來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慘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讓墨玉為素昧平生的女學生送命準備了感情基礎。女孩子關鍵時候從地窖邊跑開,避免了十三釵被日本人發現——這讓開始還不準學生進去的十三釵們自責,感動。墨玉大姐大氣場的渲染,為後面姐妹們為她所動同意一起代替孩子們送死做了鋪墊。一個個小細節,為影片最後蕩氣迴腸的高潮情節打好了基礎,讓人覺得十三釵們的決定自然,不會太突兀,不做作。

  在橫屍遍野的南京,這些社會下層的不夠光鮮體面讓人鄙夷的社會底層人們,以人性的光輝帶來觀眾們的溫暖和希望。

  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也許奧斯卡因為歷史背景以及對中國的固有的偏見,不會給我們頒獎。但是,在我心中,這是足以勝過任何奧斯卡電影的好作品。當然,如果音樂方面能更精緻一點就更好了。

  篇二: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看完金陵十三釵,我的心被震撼到了。坐在電影院里,看着銀幕,我感覺自己就生活在那個硝煙瀰漫的南京。我為眼前的人的痛而痛;我為日本軍卑鄙、下流的行為而憤怒;我為放棄離開已淪陷的南京的勇敢戰士們而感動。我為秦淮河的女人的品質而流淚。現在,電影里的畫面還在我腦海里輪迴。

  故事發生在1937 的南京。那時的南京已經成為了所有人的噩夢,那裡被日本軍害的滿目蒼夷,已經是一片黑暗,統統籠罩在戰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屍體縱橫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尖叫聲、槍聲隨處可聞。在這戰火之中有十二個女學生和一個孤兒陳喬治在匆忙的向教堂奔去,她們的臉上有着常人無法體會到的痛苦,有着難以傾訴的苦楚。她們失去了美麗的家園,失去了最親最親的家人。與此同時,一群秦淮河的妓女也到教堂去避難。那些日本軍到處搜捕女學生,對女學生如牲畜般的蹂躪。更可惡的是,日本人竟然還要這些女學生在他們的慶功大典上唱歌,為他們助興。就在這火燒眉毛之時。那些妓女挺身而出,代替了那十三個女學生。在南京的教堂,那個為了送葬教父的送葬者,為了肩上的一份責任,為了保護那些教堂的女孩子們,能安全離開那個可怕的南京,不惜自己冒着生命危險,修好了卡車,把她們帶出了南京!

  影片的最後沒有交代那些女人最後如何。但我相信大家猜也猜得出她們如何,只有死。

  妓女的身份很低,大家都說他們無情,但她們做的的事情卻有情有義。可又有幾個人有這種情義呢?在南京危在旦夕之時,正是這種身份卑微的人,獻出了力量。

  在看影片時,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淚,我真想嚎啕大哭,我的心是那麼的沉重,脆弱。一個個場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軍殘害中國人的場面,想起那三十萬觸目驚心的數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屍體,我就想哭。我真為那些日本軍隊的軍官和士兵一直受的思想教育而感到深深地悲哀。我還為中國的腐敗而哭,如果那時的中國強大,日本人敢來欺負我們嗎?只要強大了,我們誰也不怕。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立足,只能取決於自己的國家,看你堅不堅強,強不強大。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中國歷史上的屈辱。

  我們今天的幸福是勇敢的戰士們用鮮血換來的,在我們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那些為革命流過鮮血的革命烈士們……

  篇三: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偌大的電影廳,觀者寥寥,中午十一點五十,我在這裡——深圳保利國際影城,觀看張藝謀的最新電影《金陵十三釵》。

  關於這部電影的是非與好壞,網上已是鋪天蓋地的評論,有贊自然有彈,眾口難調,這也可以理解。但若是嘩眾取寵近乎無理取鬧似的彈,則讓人不喜了。比如我觀看的這場,人數如此少,估計有些媒體見到了,必定會在頭版頭條醒目標出:《金陵十三釵》上座率不足一成。這樣的標題夠爆炸,夠吸引眼球,卻缺乏事實的依據。中午的時候,大家都忙着去吃飯,又有多少人會在午飯時間來看電影呢!不信?君不見下午三點的排期 ,《十三釵》的票早已售馨,想再看,只能等到四點多去了。而且,票價比中午檔的還要貴20塊錢。

  還是先談談我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吧。這是我近十年看過的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唯有唯一。緊湊有致的劇情,考究的服飾、眾演員精湛的演技……張藝謀拍出來的畫面依然美崙美奐,無論是電影開頭的大霧城破、烽煙戰火,還是劇中金陵十二釵們穿着校服演唱《秦淮景》的場景,再到電影結尾,十三位鳳凰涅磐的金陵女子(其中有一位為男子喬治所扮演的女子)從容就義的影像,都可看到這部電影的誠意,看出導演的用心。

  視死如歸的士兵,純樸的女學生、浪蕩不羈的神父,從釣魚巷走出來的風塵女子,若非那場殘酷的戰爭,他們的生活或許根本不會有任何關聯。他們本屬於不同平行線的人物,不會也不可能交集在一起。但殘酷的戰爭讓他們相遇,士兵們為了保護女學生紛紛慷慨就義,人肉炸彈讓人動容,佟大為飾演的軍官最後利用地勢之利與日本鬼子同歸於盡更讓我落淚。女學生跑進教堂避難,貝爾飾演的殮葬師也躲進教堂里,他看上了神父逝世后留下的那張大床,他渴望在教堂里能搜到一些值錢的東西,比如錢,比如葡萄酒……然後,便一走了之。女學生的生死干他何事,南京大屠殺干他何事,他本就是個浪蕩子,他本該與這場戰爭無任何干聯。從釣魚巷走出來的妓女們也來到了教堂,她們放蕩不羈,她們把地下室瞬間變成了她們的遊樂場,依然聲色犬馬、釵光鬢影、雲霧繚繞,彈琴的照舊彈琴,打麻將的繼續打着麻將,還有那隻可愛的貓兒,在逼仄的地下室里,居然也怡然自得。是啊,“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千百年來她們的身份早已註定,她們就是社會上最底層的那類人,婊子無情,戲子無義。國破干她們何事,家亡干她們何事,若非避難,估計她們一輩子都不會踏進這教堂半步。

  貝爾和她們調情,她們派出她們的大姐大——冷艷的玉墨出馬,玉墨只想利用他洋人的身份帶他們離開南京,到達一個安全的地方,繼續她們秦淮風月的生活。這就是她們的初衷,她們不是生來即英雄,世人本不憐見她們,連十三四歲的學生,見了她們也是鄙夷地說:那些女人,是從釣魚巷走出來的。她們又何必對這個世事太過關懷呢?

  從殮葬師到神父的轉變,貝爾演繹得恰如其分,精彩之極。人性本是矛盾的,他也非生來就是一個英雄,他甚至對他所呆的中國沒有任何責任和義務,更多時候,他就像一個過客,哦不,他本就是一個過客。但人性的光輝恰在此時凸顯出來,在危急時分,流浪漢約翰變身成神父約翰,他自己也奇怪自己的轉變,“彷彿酒醒之後,我就成為神父了”。是的,那一刻,他已得到升華,他不再是過客,他有責任,亦有義務保全這十幾個女學生的安全。

  說到學生,不得不提的是書娟,影片全篇以她的口吻來講述,她是這部電影的眼,少了她,整篇故事便無法完整演繹下去。她之於玉墨,由深懷敵意到真心感謝,演繹得也是非常到位。書娟和玉墨的對手戲不多,但場場精彩,當剪成學生頭的玉墨和書娟共同出現在觀眾面前時,我們已分不清她們有何區別。玉墨也曾是清純女兒身啊,她們在這些學生的身上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她們不想讓她們去送死,所以她們代替學生去赴日本人的宴會,她們不想成為英雄,但那一刻,她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影片中,《秦淮景》第一次演唱是在逼仄的地下室里,那時,她們準備剪去長發,剪去以往的種種,忘掉過去所有的不樂。她們穿着簡樸的學生服,臉上不再濃妝,她們眉很細,眼神依然嫵媚,但演唱起來卻已全無風塵之氣。風雨飄搖后的麗日晴空下,她們難得清清爽爽地唱這曲《秦淮曲》:代表她們過去的、也寓意她們現在的秦淮曲。在書娟的眼中,她似乎看到了十二位裊裊娜娜的妙齡女子,柳肢微搖,蘭花指輕擺:我有一段情呀,唱給諸公聽……她們臉上散發著聖潔的光輝,她們的美麗,在那一刻展現得淋漓盡致。

  濃霧烏雲散盡后的巨大蒼穹下,書娟坐在教堂那面大玻璃下,陽光通過玻璃折射進來,色彩斑斕,美麗不可方物。這個世界,因為人性的美好,而變得更加真實和可愛。

  觀整部影片過程中有喜有淚,但沒有刻意的煽情,也絕非有意的搞笑,那是一種隱忍的痛,是笑中帶着淚。作者將這一切處理得很到位,生怕某些情節會引起“愛國人士”的痛批:利用民族苦難題材賺觀眾熱淚;這麼嚴肅的題材居然情色當道,整部影片的格調低俗不堪,嘩眾取寵……

  這樣的言論,是某些影評人最熱衷引用的罷。電影未正式上映之前,同濟大學某朱姓教授就發表影評《十三釵的情色愛國主義》,在文章里,朱教授正義凜然地將張藝謀和這部電影進行了一篇批判,言辭之激烈,大帽子一頂接一頂地扣下來:“把大屠殺的教堂變成情場,把民族創傷記憶變成床上記憶,把政治敘事變成身體敘事,把血色戰爭變成桃色新聞,把重大苦難題材變成重要牟利工具,這種大義凜然的情色愛國主義,難道不是一種價值取向的嚴重失誤?”

  好一個朱教授,當真句句鏗鏘,大義凜然得緊啊,但細看他的文章,卻又讓人不得不啞然失笑,對於一個連基本劇情都寫錯的人,你還指望他寫的來的影評是正確的嗎?毛澤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朱教授連電影都沒看過,就斷章取義、為了批判而批判地將張藝謀及其電影痛批一頓,果然是應了那四個字:嘩眾取寵。看來朱教授的價值取向就是建立在毫無來由地逢張必批的理論上,所謂傍名人得名氣,好不容易抓到名人的一點小辮子,這下還得了,不痛批一頓怎顯得我見解不凡,卓爾不群?於是,不管事實真相胡亂批之,不論劇情真偽任意罵之。文人相輕自古有之,朱教授,你又何須淌這趟渾水,弄得自己名聲不保呢!

  對於朱教授這種連電影都沒看過就敢大肆詆毀、大放厥詞的行為,我只能說,這是同濟大學的悲哀,更是整個中國教育的悲哀。

您正在瀏覽: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網友評論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