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教學反思材料

教學反思材料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pp958

教學反思材料 標籤:語文教學

  一、教師主導作用丟失

  案例:《山中訪友》片斷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山中訪友》,文章寫得很美,大家喜歡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怎麼讀就怎麼讀。讀完后我們交流,你讀懂了什麼?

  (學生自由讀,教師巡視,有的學生挑最簡單的一段讀,教師也無動於衷)

  師:現在我們交流。先說說你喜歡哪一段,然後把你喜歡的讀出來。讀好了就說明你對這段課文理解了。

  生1:我喜歡課文第一段,因為它語句寫的很美。(說完后朗讀課文,情況不是很好)

  師:誰能朗讀得更好?

  (生2朗讀,很有感染力。)

  師:他朗讀得真好!還有誰也喜歡這一段的一起站起來讀。(讀完后)下面請全班同學一起來讀這一部分。

  師:下面繼續交流其他段落。

  分析:新課標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要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為了實施新課程的理念,有些教師很怕講,忌諱講,能少講則少講。盡量讓學生講,讓學生讀,因為他們認為,講多了就會有“滿堂灌”之嫌,講多了就是“填鴨式”,講多了就是“越俎代庖”。於是課堂上,教師退居二線,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喜歡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怎麼讀就怎麼讀,讀完后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課堂成了典型的放羊式。課堂上一味地讓學生讀,一遍兩遍三遍,沒有讀書要求,沒有讀後評價,更沒有讀書過程的指導,以為只要學生讀通了就是讀懂了。針對學生的自讀自悟,教師缺少更深層次的點撥引導和在情感體驗上的撥雲見日。案例中槐花美在哪裡?課文是怎樣來表達槐花的美?教師不敢講,不敢挖。一堂課下來,學生的收穫只停留在感知槐花美,其他一無所獲。教學缺少了深度,缺少了厚重,缺少了語文學科應有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

  整改辦法:主導主體和諧統一

  新課程強調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並不否認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還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去自主探究,通過自己的實踐、思考,獲取知識。教師的主導就體現在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當學生自主探究實踐遇到困難時,教師的主導作用該充分發揮出來。當學生缺乏興趣時,教師要站出來激趣,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當學生的思維受阻時,教師應站出來引導,撥通學生的思維;當學生的理解不深時,教師應站出來追問,讓學生的思維向縱深延展,讓學生的認識向高處升華;當學生意見相左時,教師應站出來點撥,引導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相互啟發,碰撞思維,理清思路,統一意見。當課堂教學中,既有學生自主體悟的時間和空間,也有教師智慧的引領,教師以自己理性的充滿智慧的引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能力的發展,這樣的教學才是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作用和諧統一的教學,才是促進學生知識獲取和能力發展的有效的教學。

  二、學生有效思維缺席

  案例:教學《雲房子》一課時,教師讓學生畫一畫小鳥造的雲房子,演一演小鳥到別的雲房子做客的情景。孩子們一會兒畫畫,一會兒在教室里穿來穿去,興緻極高。一堂課中始終靜不下心來好好品味語言,積累語言。

  分析: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沒有動手實踐、動身表演、動情抒發的表現機會和空間。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直觀感受,親身體驗中表現自我。但是,有些教師由於對課標精神領會不到位,為了追求時髦、追求氣氛而無目的地讓學生唱一唱、跳一跳、畫一畫,在朗讀、表演、討論、遊戲、操作等大量湧入的熱鬧背後,高品質的思維活動卻逐漸淡出閱讀教學。案例中教師原本希望學生通過畫畫、表演加深理解和體驗,可事實上,由於學生的活動沒有伴以思維同行,教師的“良苦用心”就付諸東流,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相反,這貌似熱鬧、新穎的教學環節擠佔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學生沒有了對語言文字思考感悟的時間和空間,思維活動的含量和層次降低。因而,這樣的教學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

  對策:把握時機,動中促思

  唱歌、繪畫、表演等實踐活動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堂更輕鬆、活潑,使語文學習更快樂、高效。但是,什麼時候用,以怎樣的方式用,還是要以發展學生思維,促進語文素養的形成為目的。一堂課活動的時間不易過多,應用在關鍵處,如激情入境時、重點突破時,激思釋疑時,感悟積累時。活動前,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思考,與文本“磨合”的時間越長,思考越充分,個性感悟才會越深。活動中和活動后都應該留出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靜思默想,如讓學生看一看,在看中發現;做一做,在做中體驗;演一演,在演中理解;比一比,在比中區分;辯一辯,在辯中深入;玩一玩,在玩中記憶。只有把豐富的教學活動與促進學生的思維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與文本語言充分感悟、對話,才能啟動、延續、促進思維向廣度與深度發展,才能讓課堂成為學生有效思維的訓練場所,成為孩子們智慧火花的燃放空間。

  三、文本價值引領缺失

  案例:教學《一路花香》一課,在學生自讀課文後,教師要同學們說說讀了課文後的感受。學生的發言大多在教師預料之中,可是,一個學生卻突然站起來說:“我覺得好水罐不如破水罐,因為破水罐既運了水,又澆了花,功勞比好水罐還大。”對此,教師不敢否定,便以“這是你的看法,其他人呢?”予以搪塞。學生的問題也就不了了之。

  分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但不少教師曲解了“個性化”和“獨特感受”,對學生非理性的解讀,不置可否,不及時糾偏,更有甚者視之為創新!對脫離文本主旨,遊離文本語境天馬行空式的“獨特體驗”置之不理,認為否定就意味着傷害,糾正就意味着冒犯。這種曲解文本,遊離文本,對學生作出任何無關痛癢的遷就、低俗的認可,是價值引導的迷失,是—種負效的,不負責任的教學行為,將給學生精神世界的提升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對策:基於文本,多元解讀

  新課標強調“個性化”閱讀,強調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但是這種尊重應該建立在“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千個哈姆雷特還都是哈姆雷特,不可能變成李爾王。因此,尊重學生獨特體驗,不能忽視價值取向的引導。學生由於認知能力比較低,對文本作出的多元反應有時並不正確合理,這就需要教師要有靈心慧眼,在獨特體驗和價值取向之間找到支點。教師首先要深刻理解文本的價值取向,對文本要有與時俱進的解讀,要積極創設平台,讓學生充分展示心靈、張揚個性、交流思辯。在珍視學生自由感悟的同時,教師應或啟發爭論、思辯,或進行富有人情味、說服力的耐心引導,促成思想自由地交匯、碰撞、升華,當學生的獨特體驗出現偏差的時候,教師應以平等的對話,把學生錯誤的思維引到正確的價值軌道上來,將注意價值取向和尊重獨特體驗統一到“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上來,使獨特體驗和價值引導和諧統一。如本案例中,針對學生的錯誤觀點,教師可以這樣點撥:文中水罐的本職工作是什麼?是在什麼情況下挑水工誇它的?誇破水罐是不是意味着對好水罐的否定?

  四、教學資源拓展無度

  案例:一位教師在教學《番茄太陽》一課時作了八次拓展:

  拓展1:開頭介紹作者衛宣利,介紹她如何在17歲花季因一場車禍而失去雙腿。由此引導學生體會衛宣利當時的心情:灰暗。

  拓展2:讓學生找和灰暗意思相近的詞語。(悲觀、自卑、消沉、傷心、憂鬱等)

  拓展3:課文結尾說衛宣利的心情變得溫暖起來。找出和灰暗意思相反的詞語和溫暖作比較。

  拓展4:閉目體驗30秒盲童生活,請學生談感受。

  拓展5:作者聽到明明銀鈴樣清脆的笑聲會想些什麼?

  拓展6:想象爸爸在給明明介紹蔬菜時是怎麼說的,教師出示句式進行說話練習。這是黃豆芽,;這是大冬瓜,;這是,……

  拓展7:讀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創作的小詩《番茄太陽》前半部分,模仿教師的寫法完成後半部分。

  拓展8:課後閱讀衛宣利的作品《流淚的月餅》、《母親的聲音》

  分析:課程資源開發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課程意識的確立和課程資源的開發使教學從內涵到外延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由於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經驗,在實施層面上便出現了教學內容的泛化現象,語文課呈現給學生的內容越來越多,而對文本本質內涵的把握卻得不到時間保證。特別是在公開課上,教師為了追求完美,往往費盡心思,充分挖掘教材,設計各種可資訓練的點,以期成為教學的亮點,結果貪多求全,面面俱到,導致教學內容紛繁複雜,眉毛鬍子一把抓。而一堂課的教學時間只有40分鐘,內容一多,教師不是拖堂就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因此,人們呼籲,語文課要“消腫”、“減肥”、“瘦身”,語文教學要做到“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對策:學會取捨,一課一得

  哲學上講有舍才有得,語文教學也要學會取捨,要突出重點,一課一得,得得相連。雖然我們通過深入鑽研文本,會發現它很多教育因素,但教學時間有限,我們必須有所取捨。取捨的標準,宏觀的來說是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對照年段目標,我們知道該教什麼,不該教什麼;具體的來說是我們設定的整篇課文的目標和課時目標。根據目標決定取捨,有的內容儘管好,但與教學目標不符,要下決心捨去。“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一節課選的點不宜過多,貴在以少勝多。選什麼“點”大有講究。要選擇兼具人文內涵和語言因素兩方面都有教育價值的語料,至少也是在某一方面有價值的語料,如課文的重點,訓練的難點,學生的疑點,語言發展的生長點等。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化繁為簡,削枝去葉,突出主幹,凸現主體,理清主線。

  除了以上例舉還有諸如脫離課文情境、無視生成或片面追求生成等有效性缺失現象,受篇幅影響不再枚舉。任何一種盲求形似、急功近利,滿足於“貌合神離”的形式包裝,都會使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出現問題不可怕,只要我們不斷反思,勇於發現,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就一定能構建起求真務實、清新鮮活的有效的語文課堂。

  篇三:教學反思材料

  學生在學習7的乘法口訣之前,已經學習了1-6的口訣,對口訣的結構及意義都有所了解,但7的乘法口句數較多,記憶不太容易。因此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認知規律,我於是對本課的教學目標進行了重新的定位。讓學生自主參與編製乘法口訣的活動,明白乘法口訣的來源,掌握編製乘法口訣的方法,利用相鄰乘法口訣間的聯繫來理解並記憶乘法口訣,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學習用數學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態度,並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一、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多是經過簡單化或數學化了的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善於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數學問題。在進行7的乘法口訣的練習時,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計算“古詩”的字數、看“日曆”計算天數、算出七星瓢蟲的黑點等等,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現象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學生倍感親切。這些練習都緊扣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給單調的乘法口訣溶入了濃厚的生活氣息,給枯燥的數學內容賦予鮮活的生命,讓數學課更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通過這些練習,學生的思維已經擺脫了7的乘法口訣的局限性,達到了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多維目標的整合與統一,可謂別具匠心。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1、主動探究,編製口訣

  學生已經學過了1到6的口訣,已經知道了口訣的一些特點,如每句口訣的第一個字是按順序排列的,第二個字都是一樣的,還有積的一些變化規律。所以我放手讓學生自己編口訣。然後指名反饋。在檢驗學生的口訣時滲透兩個乘法算式等一些基本知識。再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口訣,找一找口訣的規律。

  2、利用規律記憶口訣。

  7的口訣相對較難記憶。引導學生利用上下兩句口訣的規律來記憶。學生髮現、總結出規律后,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和練習,幫助學生記憶口訣,應該說他們的課堂表現已經很棒了。大部分小朋友會根據規律來記憶。

  3、多種形式練習

  對口訣的記憶如果單純的依靠讀、背,肯定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學生學得也比較累。所以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如:同桌、師生對口令、看誰算得快、算一算《山行》這首古詩有幾個字、算2個星期、5個星期、7個星期、8個星期有幾天。學生的興趣很濃。

  4、教學中我充分的利用了教學情景,為學生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景,讓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來學習新知,並結合已經有的經驗自己總結7的乘法口訣。同學們經過自己的努力,而總結並熟悉了乘法口訣而感到很高興,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快樂,並對學生的基礎知識以及課外延伸都進行了很好的關注。

  5、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立性、自主性。

  課堂上,我充分的讓學生觀察、交流、合作、嘗試,整個教學過程都激活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始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活動、思考和交流中體驗學習的過程,注意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積極的學習情感。

  本教學環節中,充分強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全方位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通過多種感官的協調參與,從而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與思考問題的習慣。每一道精心設計的練習牢牢抓住了每位學生的心,使他們心甘情願的投入到學習中來,真正感受到數學的趣味與魅力,從而產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情感。

  總之,教學情境的創設,生活素材的挖掘,教學活動的體驗,都是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樣的教學理念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也是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則。

  當然這節課中也存在着不足,我認為我的評價語言過於蒼白,針對性不強,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注意評價語言的運用,讓每一節課都能給學生帶來收穫。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教學反思材料
網友評論
教學反思材料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