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課文《三借芭蕉扇》教學反思

課文《三借芭蕉扇》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得得9

課文《三借芭蕉扇》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課文《三借芭蕉扇》教學反思

  本學期語文書中的最後一課是《三借芭蕉扇》,教學這課心情尤其爽,原因是上完這課,意味着這學期就離解放不遠了。最後一搏,備課也變得尤為神聖了,所以這次備課多用了幾分心思。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要上兩課時,講着這麼一篇洪大的巨着,也實屬不易,可上下來總體還覺得可以,好不好的另說,但是,感悟倒是多少有一點。

  一、兩篇課文合起來看,分開來講。

  這是一組課文,分為(一)(二)兩片課文,共同講述了西遊記中三借芭蕉扇的這個故事,以往,我們都會一課時講一個,而我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並沒有完全將他們割裂開來,而是兩篇課文打通了課時的界限,捏在一起,讓學生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所以,我做了以下幾點:

  1、放在一起劃分自然段,通讀全文。

  2、將全文按照借芭蕉扇的次數劃分為三個大部分。

  3、理清故事的借扇原因、借扇過程和借扇結果。

  二、從“三”着眼。

  一般,我們在講課文的時候,都會講孫悟空三次借芭蕉扇,第一次如何,第二次如何,第三次如何,講過程的精彩。但是,我們常常忽略,講完我們還要從三的整體着眼,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借三次才借來?而且這三次借得並不容易,先禮后橫又強奪,一次次深入,一次次複雜,不過就是一把小小的芭蕉扇,而且牛魔王和孫悟空還是拜把子兄弟,直接讓孫悟空找牛魔王,簡簡單單就可以拿到芭蕉扇,為何作者要用如此之大的篇幅來寫?這就需要我們好好考慮考慮這個“三”。《西遊記》中的“三”還有“三打白骨精”,這些三都發生在西天取經的路上,古代又認為“三”是個約數,是個大數。所以,這裡面我對孩子的解讀是:一破三折。這證明取經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九九八十一難,確難難都不簡單,這無形又證明了取經之路的辛苦與複雜。這樣一提示,孩子們立刻就領會了其中的精神,這故事也就挑出了故事,成為了教育。隨後,我又給孩子在黑板上劃出了“波谷圖”。告訴他們,這就是人生的寫照,波波折折坎坎坷坷,我們也要像孫悟空一樣,堅定信念,學會隨機應變,最後取得成功。

  講完之後,感覺這個故事意味深長,餘音未了,總想拿起原着再品讀再三,相信這樣的指點之後,孩子們對《西遊記》其中的滋味長短會更有體會與收穫。

您正在瀏覽: 課文《三借芭蕉扇》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課文《三借芭蕉扇》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