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改變命運演講稿
手機:M版 分類:公眾演講 編輯:得得9
心態改變命運演講稿 標籤:奧巴馬開學演講
心態改變命運演講稿
(中央黨校教授:劉余莉教授)
尊敬的各位領導,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這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真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我今天還能在這講話與大家一起分享。那是因為我總是記得鍾博士他有一句話,他說在台上的人都是學生,在下面聽的都是老師,所以我這堂課不是講給大家聽的,而是在講我自己的一些不足,也希望大家從我的一些例子體會中,對大家以後人生有所啟發,看到這個題目叫《心態改變命運》,有人提出這樣的疑惑,真的心態能改變命運嗎?有什麼根據嗎?在我們中國古代文化中有一句話,叫“福田靠心耕”,也就是一個人的福分從哪裡來的?其實都和他的心念有關,什麼樣的心田才能有肥沃的土地?中國人也告訴我們,福田有三種,最肥沃的田地是恩田、敬田,還有悲田,首先我們看這個恩田,我們看每個人有沒有福分,有沒有前途,就看他是不是知恩報恩,飲水思源,所以我們為什麼講要孝敬父母,為什麼要感恩師長?其實都是在培養一個人知恩圖報,飲水思源的意識,如果這個人他能夠不忘恩負義,能夠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相報,那我們可以斷定這個人是有福氣的人,除了恩田之外,還有敬田,就是恭敬心,古人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同座在這個課堂上,但是我們能收穫多少,我們的人生會因此得到怎樣的改變,取決於什麼呢?那就取決於我們的誠敬之心,恭敬之心。講到這裡,也讓我想起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典故,說凈土宗的一代祖師蓮池大師,他曾經去拜訪一位老和尚叫遍融法師,他聽說這個法師很有智慧,於是就不遠萬里,走了很長的路,三步一磕頭,來請教這位禪師,結果請教這位禪師之後,這位禪師就講了一句話,他說年輕人一定要遠離名聞利養,這個東西害死人,這句話在平常人看來似乎平淡無奇,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誰都能說出來,要遠離名聞利養,不要受他的熏染,但是這句話在蓮池大師聽來,就像一個當頭棒喝,他對這句話牢記在心,他一生中就得益於這句話,所以他在以後的修養上取得那麼大的成就,就是他能遠離名聞利養,最後成為凈土宗的一代祖師。所以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講的課並不是說我們有什麼水平,其實我們講的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誨,都是被歷史驗證的真理的東西。如果我們懷着一顆誠敬的心來聽,來吸取,相信他對我們每一個人生都有十分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我們恭敬什麼呢?首先恭敬的就是先賢的教誨,還有就是恭敬能夠身體力行先賢教誨的這些有德行的人,因為他們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正是他們的存在讓我們看到聖賢人的教誨,活生生的存在於我們的身邊。第三個就是悲田,什麼是悲田?就是一個人他對於別人的痛苦,別人的處境能夠有憐憫之心,有惻隱之心,所以他會全心全意給予幫助,讓他們走出困境,獲得一個幸福的人生。所以我們有能力,有財富用在這三個方面,那我們相信,我們的人生也是一個幸福的人生。但是有人也會說,我看好多人他也是知恩圖報,飲水思源,他對別人也恭敬,對聖賢教誨也是很聽從的,他對別人也有仁慈博愛之心,也有同情心,但是為什麼他的遭遇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好?這是什麼原因?象我們經常有人說:老實人吃虧,實際這句話是有待商榷的,為什麼?因為老實人絕對不會一個人吃虧,這個人之所以會吃虧,是因為他看起來是老實,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那種過錯,就是他給人表現的是很好,但是他還有一些隱藏的不為人知的過失。而正是這些過失讓他不是很順利,所以老實人絕對不會吃虧。吃虧的是那些看起來老實中的不老實的地方。我們今天就根據《了凡四訓》上的一句話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有人做了很多好事,還沒有很好的命運,那就是“未論行善,事先改過”,也就是一個人他還沒有在去積功德之前,需要首先把自己的過失給改正過來,就是這個杯子,它裡面本來是盛水的,我們也想方設法往裡面盛滿水,但是這個杯子是有漏洞的,下面有一個洞,所以你無論積多少水,最後都給漏掉了,你的功德沒有積攢下來,所以也就沒有得到如意的這些效果,命運也就沒有改過,所以我們在沒有講改造命運之前,先來看看怎麼樣改正自已過失,我們現在一般人的過失有下面幾個方面,我所說的都是我的切身體會,大家不能與我心有戚戚焉。
第一就是傲慢。我們看看《了凡四訓》上有句話,他也是借用《易經》上說的話,說:人道惡盈而好謙。一般的人都是厭惡那些過份傲慢的人,而喜歡那些謙恭有禮的人。在《尚書》上也有這樣一句話,它說“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驕滿給自己帶來損失,謙虛使自己受益,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規律,又說“唯天福善禍淫”,天道自然的規律都是給那些善良的人帶來福分,而給那些過分的人帶來禍害。這都是告訴我們自然而然的規律。在《論語》上孔子也說了一句話,他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說這個人即使有你周公這樣的才華,如果他又驕傲,又吝嗇,其餘人就不足再看,其餘的就不足再評論了。所以驕傲,傲慢是給自己的人生設置了很多障礙,而因為一個人有傲慢心,他覺得自己什麼都明白,什麼都會了,他也就不再好學了,所以我應該向大家表示祝賀,因為大家能夠來到這個會場,能夠認真在這裡學習,說明大家還有一顆謙虛受教的心,因為覺得我不滿足我才要在這裡再學習,為什麼要謙虛?在《易經》里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恆古不變的規律,說“陰陽之謂道”,我們觀察自然界的現象,你看太陽有升有落,潮水有漲有落,這都是“陰陽之謂道”的體驗。我們人世的變化,也是如此。比如說一個人懶惰,那就一定會有非常困難的時候到來,一個人如果驕傲,那就一定會有突然倒架子時候到來。對“陰陽之謂道”體驗最深刻的人,莫過於清朝曾文正公曾國藩,他就是把這個道理運用到人際關係的處理上,他提出要看一家人的子弟有沒有發展前途,能不能興旺發達,就看這家子弟的三件事情就可以。哪三件事情?第一就是看這家的子弟早晨幾點鐘起床,第二件事情就是這家子弟是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兩件事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微不足道,但是做到了四省總督的曾文正公卻認為,正是從這兩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可以看出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儉,勵精圖治,還是驕奢淫逸,鋪張浪費。所以我們現在也流行一句話:細節決定成敗,正是從這些細節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為人的品格,他也說道,家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而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說一個家庭的破敗,一個家族的破敗,一個企業的破敗,破敗在什麼地方?就破敗在這個家庭的用度,過分的奢華,過分浪費,乃至入不敷出。一個人之所以由盛到衰,由上升轉為下降時期,是因為什麼原因?就是因為他從此過上了安逸的生活,不思進取乃至於玩物喪志,而一個人討人厭,討人不喜歡那是什麼道理,就是因為他自以為是,過分的驕傲,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第三件事他說看一家的子弟能不能有發展,就看這家的子弟是不是讀聖賢書。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的聖賢經典,都記載着古人對於天道的認識。給我們講“陰陽之謂道”的規律,告訴我們人生的經驗和教訓。當我們一個人活到四十多歲的時候,再回首一生的時候,常常有這樣的感慨,說如果我這一生可以重來一遍的話,我相信我的人生一定會比現在更加精彩。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慨。可惜人生是不能重來的,所以我們的人生就留下了很多遺憾,我們的古聖先賢也有這樣的感慨和遺憾,他們不希望這樣的遺憾發生在子孫後代的身上,所以他們就想法設法把自己的人生經驗教訓記載在經典之中。所以我們子孫後代只要虛心的打開這些經典,我們就可以回到幾千年前,幾百年前和孔老夫子、孟老夫子直接交流,他們的人生經驗教訓直接為我們來傳承,所以你看我們寫了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教導我們什麼樣的人生態度?他教導我們在人生得意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不要自以為是,當我們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也不要因此就喪失了信心,喪失了勇氣,因為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你看我們學了一句話,就對我們的人生有這麼多的啟發,我們只要打開經典,對我們的人生啟發太多太多了。還有一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到曾文正公他對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體會的很深刻,他把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求缺齋”,什麼叫求缺齋?就是要求一點缺失不能太完美了,因為他自己有權有勢,又才華橫溢,可以說近乎完美。因此他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上都特別小心謹慎。因為他明白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這就是我們講的可以從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中,學會一種謙虛有禮的處世態度。我們看中國古代聖賢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這些人反覆叮嚀,實際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比如說孔老夫子,他一生所奉行的就是溫、良、恭、儉、讓的德行。他做到了溫和、善良、儉樸和禮讓,而孔老夫子的後人又把他一生的道德教育的經驗承傳下來,所以我們看到孔老夫子的後人,一直承傳到今天保持了幾千年而不衰。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把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運用到人際關係的處理上,提出“處柔守慈”的處事原則,也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謙恭、要有禮要溫柔處事。在《易經》這本說明天道的書中,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六十四卦當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而這一卦就是謙卦,而這個謙卦是地謙,也就是高山本來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謙卦之中,高山它寧願居於平地之下,因為他能夠居功不自傲,能自卑而善人,所以他做事無往而不利,我們從這裡就學會了:一個人傲慢無禮對自己是處處成障,所以謙恭能夠敬人,這才是一個人改變命運的一個基本心態。
第二個過失就是嗔怒。現在的人脾氣都特別的大,我們走在路上,有人經常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吵起來,甚至於大打出手,我們說中國的文字都是一種智慧的符號,看到這個“怒”字,上面是一個奴隸的“奴”,下面是個“心”字,看到它就是告訴我們,什麼叫發怒?就是把自己的心變成自己的奴隸,自己已經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緒,所以才會發怒,而中國在《黃帝內經》上有一句話: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恐傷腎,說大怒會傷及到自己的肝臟,在王鳳儀老先生的《嘉言錄》中,他也有一句話,他說恨怨惱怒煩,人生的五毒丸,吃了半顆就生病,吃了一顆就要你的命。所以你看這些情緒都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確,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那怎麼辦?我們要改變命運,我們看在日本江本勝博士那裡有一本書《水知道答案》,他做了一個水結晶的實驗,從這裡我們也受到了一些啟發,他說把水結晶之後,給它貼上不同的詞,然後在高倍的放大鏡、顯微鏡下看,結果發現,看到了貼上“愛”、“感謝”等美好字眼的褒義詞,看了貼上“智慧”無論他是用漢字、漢字拼音,還是英文、德文寫的,它都是美麗的六角形。所形成的結晶充滿了喜悅,象盛開的鮮花一樣,呈現美麗的六角形,看了“混蛋”“怨恨”等充滿仇恨的貶義詞,就是渾濁一片,結晶非常醜陋。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的心念,人的語言對於水都不是毫無影響的。而我們的身體又有70%是水構成的,所以一個人如果經常發怒,經常有恨怨惱怒煩這些情緒,首先影響的不是別人,就是自己。所以發怒的確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古人說:境由心生,境由心轉。境就是我們的物質環境,我們的人際關係都包括在這個境遇之中。這個水結晶的實驗也是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我們古聖先賢的教誨是真實不虛的,既然境是由心生,也是由心轉的,那我們也要把恨怨惱怒煩的情緒轉變為什麼?轉變為恕,這個“恕”,上面是一個如,下面是一個心字,看到這個告訴我們什麼是恕?那就是要如其心,如誰的心?就是如對方的存心,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換位思考。孔老夫子有個弟子來向他討教,說老夫子有沒有一個字我可以終身奉行而不違背的。孔老夫子說有。這個字就是“恕”。而這個“恕”字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自己不想做到的東西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自己要生氣的時候就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一個聖賢人,自己都不是一個聖賢人,自己也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過失。那我們想一想,別人在犯錯誤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理由再去對他們發怒。我們自己犯錯誤的時候,希望別人是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我們?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原諒我們的過失,能夠給我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那麼當別人發生錯誤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給他們一個改過的機會。所以一個人如果轉怒為恕,這個人就完全不一樣了。很多人聽到這裡就想:我們中國人講一切法得於忍。如果一個人能學會了“忍”這個字,是不是就可以不發怒了?的確,你看我們做什麼都要學會忍耐,古人說十年寒窗苦,一舉成名,你要忍得住那種清苦的生活,壞的環境要忍,好的環境也同樣要忍。所以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挫折的時候我們要能夠忍受,在一切都事事如意,一切境緣都很好的時候,更需要忍住,不去貪受。古代人講的忍,他有六個層次。
相關範文
- ·知識改變命運演講稿
- ·演講稿:知識改變命運 崗位成就事業
- ·命運不能輕易改變 能改變的只能是心態
- ·改變命運的81句話
- ·81句話改變命運
- ·寒門改變命運
- ·《聖賢教育改變命運》觀后感
- ·學習改變命運讀後感
- ·聖賢教育改變命運觀后感
- ·中學生勵志文章:“努力”改變命運
- ·改變命運的人格三要素
- ·知識還能改變命運嗎?
- ·知識改變命運努力成就未來
- ·改變命運的眼鏡
- ·新常態改變中國讀後感
- ·習慣決定命運演講稿
- ·我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演講稿
- ·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 但可以改變我的
- ·我與奧運同行演講稿(奧運演講稿)
- ·關於心態的國旗下講話稿:《心態是一切
- ·讀《年輕人不要輸在心態上心態》有感
- ·做人需學會在感激中成長,在捨棄中獲得
- ·貼近自然,改變心態
- ·心態決定命運
- ·心態決定命運
- ·心態決定命運
- ·改變自己:你就改變了世界
-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
-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讀後感
- ·《大長今》勵志啟示之一:改變了自己才
- ·是生活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