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世俗評說 > “能力”的鑒別標準

“能力”的鑒別標準

手機:M版  分類:世俗評說  編輯:小景

  有人說我妄自菲薄,也有人說我缺乏自信心。也許吧,我對自己的能力一直估量不足。總認為我並不是社會的能人,能力太有限。大概也就是因為這一葉障目,對自己能力估價太低缺少拼搏進取,至今仍然還碌碌無為。這種致命弱點的教訓很值得我總結記取。

  我這裡說的“能力”,是就自己愛好而言。我愛好文學幾十年,總感到自己文學駕馭能力太平平,先天殘缺,文學基礎和文字功底只是初中生,動亂的文革遭遇致使我輩嚴重缺氧,“大學還是要辦的”遙遙十年無音,恢復高考後又無能為之。儘管自己努力勤筆,只能寫點自己能看得懂的拙文,很難接近作家文學。再說,長期沉淪鄉野,眼下人近黃昏,就更難向光怪陸離衝刺了,“長江後浪推前浪”。與年輕人比試沒有學府資本,自己都在懷疑,我這人還能有什麼“能力”呢?

  要說能力的“能”可能是指潛在的能量,一個人頭腦里究竟有多少亮度的智能。這“能”也可能是一種智力量詞。而“力”只是指力氣或氣力,大概是一種體力量詞,能經得起秤的衡量。有傳說項羽力能舉鼎,在舊時代,就靠武力、肩力、臂力、腿力、氣力來鑒別一個人的武功力量。傳說岳飛就是憑以箭能射出兩百四十步遠的目標考上武舉人的。

  在帝王時代對“能”和“力”有明顯的界限。例如賢才能人,就是一種文的智能,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文能”的作用帝王們通常是不可輕視的,眼下舉賢薦能這個成語還在提着,鄉間舊傳統觀念有“字養千口力養一人”的說法。舊時代鄉村還不是因為貧窮,教育條件太差,有文化人太少,也就把字當著精貴了,在窮老百姓眼裡文的“能”要遠遠超過武的“力”。

  我想之所以造詞者別開生面地把“能”和“力”合併到一起,應該有他獨到的創意,說明這兩者相輔相成、相互聯繫、不可分割。不管怎麼說,這“能力”的意境解釋也確實有好多蹊蹺之處,回首過往歷史,有好多人,包括執掌要權的官員對這問題的視覺都很模糊,雖然沒有把“能力”兩字抽象地分開,但一些人對“能力”的調度和使用總是那麼不太合理。

  有好多朝代的君主都喜歡阿諛奉承的奸臣,竟然連“指鹿為馬”都看不清楚,如此的昏庸只能導致亂殺無辜、殘害百姓、引狼入室。重用奸臣的“能力”,拒絕賢能的良策,一些朝代的滅亡都是敗在昏君對“能力”的糊塗也。

  要說整個社會其實就是一種“能”和“力”的組合。“能”是一種精神生產,科學技術、信息流通、未來世界的研究引領都應該屬於“能”的範疇。“力”則是一種物質生產,也就是通過體力程式勞動進行看得見的物質生產,這種生產力雖然經過多少年代沿襲,但它是因為“能”的提升,“力”才得到相應發展。

  由於人世間客觀萬物和客觀現象的存在,每個人智能不盡相等,每個人體力也有大小,“能力”也就會參差不齊。追究其造成原因,有的是先天性營養不良,有的是後天性資源浪費,還有的是受社會壓抑和黑勢力掠奪等等。

  我是這樣想的,所謂“能力”的比較應該有一個評判標準,如果沒有評判標準就會給社會秩序帶來好多不應該出現的混亂。也許這些話有人聽後會感冒,某些權威人士會把這種“能力”看得特別神聖,認為他的“能力”絕對超群,也就會狂妄自大,就看不起一般人,就會用自己強項來看待他人弱項,甚至會把強也能看為是弱,就會用自己已經幸運實現來比較他人沒有實現。這樣他的思維就形成自己的高大和偉大,他也就認為自己有非凡的“能力”。

  當然社會也有人始終認為自己能力低下,他把社會人等的能力估量過高,仰視他人,甚至仰視那些能力比他低下遠遠不如他的人,這樣他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充分調度和發揮,會浪費自己的能力資源。為社會事業和自己人生得失造成人為損害和損失。

  由此可見,“能力”現象在社會還是普遍存在的,利用能力、開發能力、發展能力應該是每個社會時段前進發展的重要戰略。曲折迂迴的歷史事實告示我們,各種失敗的經驗教訓告誡我們,千萬不可小看和輕視“能力”的社會作用。如何利用、開發和發展,領導層首先是要重用伯樂,哪怕不惜三顧茅廬,對伯樂賞識的千里馬應該發揮其特長,讓其有用武之地,這就叫舉賢薦能,千萬不可武大郎開店,更不可槍打出頭鳥。

  我這裡是有點孤陋寡聞了,把“能力”搞得支離破碎。但可沒有壞意,我總認為社會多一個有能有力的人總是好事,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提高自己“能力”的品位,開發智能,健壯體力,盡量爭取讓自己的“能力”達到最優秀,並能夠把優秀的“能力”向社會作全效果展示,讓社會成為高“能力”的組合。如果你是很有“能力”的人,請問你還贊成我的觀點嗎?

  賜教處:江蘇淮安市楚州區南閘鎮文聯

您正在瀏覽: “能力”的鑒別標準
網友評論
“能力”的鑒別標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