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世俗評說 > 課本“去中國化”面臨文化失根危機

課本“去中國化”面臨文化失根危機

手機:M版  分類:世俗評說  編輯:pp958

課本“去中國化”面臨文化失根危機 標籤:文化苦旅 東方中國夢 中國夢 我的中國夢 感動中國

  課本“去中國化”面臨文化失根危機

  王志偉

  9月9日習近平赴北師大看望師生,翻看全國課程教材時表示: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9月9日新華社)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教材編寫者們把杜威“生活即教育”、“理解為教育前提”的理念奉為圭臬,將背誦古代經典詩篇視為食古不化的積弊,打着教材要瘦身減負和多元化的幌子,首先拿古詩詞開刀。今年8月上海小學新的一年級語文課本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尋隱者不遇》《登鸛雀樓》等膾炙人口的詩篇不見了蹤影。有的地方中學課本中大量經典的中國傳統美文被排斥在新教材之外,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篇目《孔雀東南飛》、《廉頗藺相如列傳》被一些西方著作和現代詩替代。肆意刪除魯迅極具思辨力和民族骨氣的文章,竟然成為語文教學界的時髦。由虛擬世界中派生繁衍出來的網絡語言也悄然躋身語文課本。尤其令人詫異的是一些毫無思想價值的流行歌曲、武打小說堂而皇之的搬進了教材,甚至還有人建議把韓寒、安妮寶貝等人的文章放入語文課本……原本莊重典雅的語文教材竟然搞得如此不堪,這不是誤人子弟是什麼?這不是教育的淪落和倒退是什麼?

  教材不僅是教與學的工具,而且承載着一個民族薪火相傳的文學、文化和文明。就像《最後一課》永遠不會撤出法國的教材,普希金也永遠不會撤出俄羅斯的教材,莎士比亞不會撤出英國教材一樣,歷久彌新的中國傳統文化,應當在中小學乃至大學課本里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得以勇往直前的靈魂所系,它的地位是不能撼動的。清代學者章學誠說:“滅人國者必先亡其史。”有史而不知史,是莫大的悲哀。毛澤東曾說:“舊體詩詞源遠流長……(它)要發展,要改造,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哀而不傷、溫柔敦厚嘛!”假若我們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也就失去了靈魂,如同浮萍,迷失了方向,失去的是自己堅守的精神家園。在中國歷史上,還沒有一個時期的讀書人像今天這樣肆無忌憚的“去中國化”。這種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扭曲,無異於自毀文化基因,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和警惕。

  習總書記對目前中小學課本“去中國化”的傾向,旗幟鮮明的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很不贊成”、“很悲哀”,既是對近年來中國教材編寫者們崇洋媚外行徑的當頭棒喝,更是對當下否定傳統文明傾向的深切憂慮。習總書記那句“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極具戰略指導意義和社會警示意義。一個“嵌”字,一字千鈞,振聾發聵。我想,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應該“嵌”在中小學生課本里,更應該“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腦海里。

您正在瀏覽: 課本“去中國化”面臨文化失根危機
網友評論
課本“去中國化”面臨文化失根危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