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難以告別的“煙文化”

難以告別的“煙文化”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pp958

難以告別的“煙文化” 標籤:文化苦旅

  ??我,在抽煙45周年以後,陡然憫心發掘,猛格丁的在2007年1月1日元旦這一天,成功地把煙戒掉了。大年過後,朋友串門拜年,彬彬有禮的給我遞煙打火。我把手一擺,婉言謝絕,笑道:“戒煙了”。一聽,一個個瞠目結舌。有人訕笑道:“戒煙?噢!你老是……改正歸邪了!”

  ??哈哈!戒煙不是改邪歸正,居然是“改正歸邪”?你說怪不怪?不過,這真也不是奇談怪論,而是生活的常態。一切所謂“常態”生活,都是一種文化。酒有酒文化,茶有茶文化,煙,當然就有煙文化。不過,十分厭惡抽煙的人們,可能不同意使用“煙文化”這個詞語,覺得抽煙的惡習,不配加上帶有光輝色彩的“文化”一詞。但是,煙文化是客觀存在,不管你是否承認,它都是很多人非常真實的生活習慣,怎麼能不是一種文化呢?儘管這種煙文化在中國的歷史並不長。

  ??我們讀歷史,從“夏商周戰秦,兩漢三國晉,南北隋唐五”,到宋元明朝和清朝前期,都沒有古人抽煙的記載。你看,文武周公,諸子百家,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這麼一大堆歷史巨人,沒有一個是煙民。就是說前清之前,我們的祖先是從來不抽煙的。抽煙,只是在鴉片戰爭以後才有的。煙草,是同鴉片一樣的舶來品。當年,以英國殖民者為領頭狼的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用堅船利炮生硬地轟開我們的國門之後,煙草便作為“洋貨”強行進入我國,所以可以說,煙草是列強們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恥。

  ??帝國主義列強向中國輸入的煙草,並不是歐洲固有的,而是來自於遙遠的北美洲。公元1492年,葡萄牙航海家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向西方遠航,發現了“新大陸”,他和他的船隊認為已經繞地球半圈,這地方可能就是靠近中國的印度,所以管這裡的土著民叫“印第安人”。(從此,歷史以誤傳誤的把該詞語固定下來,至今也沒改變“印第安”的稱謂。)他發現印第安人把一些煙草扔在火上點燃,用嘴叼着一根長管子的一端,將另一端放在火焰的上方,把煙吸入口中。他感到很奇怪,回到西班牙后就向人們說起此事。在人們的慫恿下,哥倫布再次去新大陸時,就把那裡的煙草帶回到歐洲來,煙草便在歐洲安家落戶。大約在1560年,一個叫讓 尼科的法國人住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他對美洲的所有植物都很感興趣,最感興趣的是就煙草,他和他的朋友希望用這種煙草作止痛劑,便從中提煉出一種物質。什麼物質?“尼古丁”。其實,“尼古丁”,就是用它的名字來命名的。人們逐漸發現,煙草中的尼古丁可以用來治療馬的疾病。有時馬病得很厲害,連路都走不穩,就將煙草的煙吹入馬的鼻腔,馬的病似乎就會好一些;英國的雷利爵士在伊麗莎白女王一世時期很有名望,他周遊各國,試驗着抽煙,成為最早吸煙的歐洲人。他每天在自己的房間里偷偷地抽上兩袋。有人進來時,就很快地將煙滅死並將煙斗藏起來。但是,有一天他的滅煙動作不夠快,一個人忽然進來發現房間里煙霧騰騰,雷利的口裡也正冒煙。這個人嚇慌了,以為雷利的身上着火了,拿起水桶來就往雷利身上潑水,並且跑出房間,把這件事告訴了大家。經過雷利解釋,人們方才明白過來。從此以後,吸煙就不再是秘密了。雷利把這件事告訴了伊麗莎白女王,被女王首肯。於是,抽煙,便在全歐洲的上層社會逐漸流行起來,多年以後,煙草的種植和抽煙的習慣,幾乎在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有了存在,並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煙捲兒不帶過濾嘴,高貴的抽煙者對每支香煙,只是抽去大半,就把長長的剩餘煙蒂隨意扔在地上以擺闊氣、顯排場。於是,一個“拾煙巴”的職業應運而生。據說,有一雙討飯的孤兒,兄弟二人就是靠拾煙巴發家的。他們把拾來的煙巴拆開,抖出煙絲,買來捲煙紙,用手工重新卷制“二手煙”。開始時,用賺來的錢糊口,慢慢的擴大生產,淘汰手工,用機器捲煙,逐漸發展成為具有相當規模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如此火爆的煙草行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改頭換面,政府就藉機徵收高額的稅金,商家便推出“有獎抽煙”的種種舉措,後來,捲煙,就成了國民經濟中的一大支柱產業和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與此相適應的是,抽煙,變成了享受上流社會待遇、顯示地位高貴、進行社會交際的重要手段,其精彩鏡頭,被電影界看重。於是,一些老電影里,就有了上流社會的貴人們噴雲吐霧、瀟洒自如、飄然若仙的抽煙鏡頭,有的吐出煙霧大圈套小圈,有的則可吐出直直的、神仙棍棒,有的香煙繚繞於榻前椅側,有的霧靄朦朧於霓虹燈下,不論是男男女女,公子少爺、大家閨秀,青樓娼妓,都成為當時資產階級中時髦的抽煙貴族或者假貴族。

您正在瀏覽: 難以告別的“煙文化”
網友評論
難以告別的“煙文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