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電影《搜索》觀后感

電影《搜索》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小景

電影《搜索》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電影《搜索》觀后感

  最近網友們都在熱議電影《搜索》,我沒有條件到電影院去觀看這部陳凱歌的這部新作,只好從網上下載播放,來彌補缺憾,飽飽眼福,說實在話,我是不太喜歡陳凱歌電影的,儘管他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是中國第五代導演領軍人物,網上也盛傳他是具有文人情懷的,在我印象中,只記得他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妻子,叫陳紅,屬於我喜歡的哪種古典美人型的,還有一部電影叫《霸王別姬》,《霸王別姬》這部電影可是陳凱歌電影生涯中的巔峰之作,在他執導的電影中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思想藝術性都達到了非凡高度,取得了這樣的成績,我也認為他有幸遇到了像李碧華這樣才華橫溢的好編劇,又有幸由張國榮來主演,哥哥哪爐火純青的演技和哀怨凄婉的眼神,也為此部電影的成功增色不少。從此之後,陳導拍的電影一部不如一部,最近媒體炒作陳導的新作《搜索》,好評惡評如潮,我抱着好奇的心情,花了兩個小時時間,看了這部據說是“接地氣”的電影,看來我們陳導真的是陳郎才盡了,把生活中的幾件瑣事東拼西湊演繹一通,嘩眾取寵,糊弄觀眾,來掙點銀子花,找點肉吃,這也是生活所迫啊;這裡我對陳導拍攝手法,拍攝技巧等,因是外行,不敢妄加評論,但對劇中女主角,高園園飾演葉藍秋的遭遇,以及至死是深有感觸的,看完了這部電影之後,我的心中突然冒出這樣一個疑問:誰殺死了葉籃秋。

  女白領葉藍秋,一次因醫療續保到醫院檢查身體,意外檢查出患上了淋巴癌,回家乘坐公交車發生的一起不給老人讓座的事,首先我就產生這樣一個疑問,葉藍秋是不是白領?既然是白領,她怎麼擠公交呢,有的單位,一個小小的芝麻大官,出入有專車,葉藍秋是白領,哪這些小單位的頭頭兒,恐怕比白領還白好幾個檔次,夠得上金領了,記得小時候,聽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日本父母,教育孩子年少好好刻苦用功,不然,長大了學無所長,只能當共產黨幹部,說這話的日本父母,如果現在來中國看看,他們一定會為說這句話要感到汗顏的,他們做夢也不會想到,共產黨幹部今非昔比了,現在共產黨幹部就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也是個人成功的標誌,君若不信,每年國家考公務員的人浩浩蕩蕩如過江之鯽,其陣勢一點不亞於我們的國考(高考)。雖然你現在清貧如洗衣,不夠富裕,不夠顯貴,但一旦你當上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頭把交椅,金錢,美女,財富都會接踵而至,個人權力失去有效的監督,就可以胡作非為,中國政治獨創的所謂的民主集中制,只不過所謂“領導”謀取私利,強姦民意的一個左右逢源,任意曲解的一個空泛的政治口號而已,你跟他講民主,他跟你講集中,你跟他講集中,他反過來跟你講民主,弄得你哭笑不得,國人的民主集中制真是五千年文明古國的一大發明創造,是貪官污吏用以斂財、魚肉百姓的一把保護傘,真國粹啊。跑題了,還是回到葉藍秋擠公交這件事上來,在中國,尤其是在一個私企,工作壓力之大,任何一個人閉上眼見就能可想而知,況且被查出患了淋巴癌,心累身累,我想此時此景,不讓位給老人是情有可原的。我曾經就有這樣一次擠公交不讓座的經歷,就是現在我私自下想想,一點也不感覺到我的道德有如何卑劣的,今年大概四月份,我去合肥辦點私事,辦完事,已經是下午4:00多,恐怕我長期生活在農村的緣故,一整天都呆在城裡,很不適應,竟也頭昏腦漲,像喝醉酒一樣難受,準備乘座30路公交車回家,可是每一次公交車來,哪場面,真可謂人山人海,大家一哄而起,奮力拚搏往上擠,我驚嘆國人驚人的爆發力,身段小力把弱的東亞小型男人在這時都能身手敏捷地竄上公交,拋身旁身後甚至身前的男女老少諸色人等於身後。我也試圖擠上去,儘管我人高馬大,無奈好幾次都被人擠落下來,考慮到上去也沒座位,我恐怕也吃不消,只好再等下一班車,可是每次情形都差不多,我暗自驚嘆我們這個種群的數量優勢,在地球上能戰勝獅子老虎這些大型食肉猛獸,能夠統治地球幾千年,決非偶然;也更加理解了我們黨和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的英明,大概等了第四趟30路公交車來,我才勉強擠了上去,並且還在臨近中門的位置座了下來,剛走一站路,我的身心勞累還沒恢復,這時上來一位老人,大概60多歲的樣子,有點肥胖,緊挨着我身旁,我本欲讓位,但看到車上人實在太多了,而我現在還很累,並且我要座30路車到底站,心裡暗忖度,此老人恐怕只乘座一、二站路就要下車,就讓這位有緣與我同座公交的老人將就一下吧,所以沒讓,我並不是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我在上學時,哪時身體素質還行,每次乘公交,凡遇到老人,孕婦,甚至弱不禁風的女孩子,我都是毫不猶豫,慷慨讓座的,每次讓座,都贏得了人們由衷的欽佩的眼光,但這次不讓座,我雖然良心沒受到自責,但這位肥胖老人在我身旁,不時用極其鄙夷的眼光凝視我,令我渾然不自在,不知他在感嘆世風日下的同時,是否還考慮到此時我比他更需要這個座位子,正當我被他犀利的眼神逼迫就要妥協讓位於他時,他下站了,臨下車時,還回頭看了看我,彷彿我座的座位本該就是他的,我搶了他的座位,他下車了,我終於如釋重負,心安理得地乘到底站。我想高藍秋說的哪句:“我怎麼了,要座就座這兒(大腿)”不是衝著可以當她爺爺的老人,而時衝著乘務員哪喋喋不休的聒噪和車上乘客的不明就裡的的謂“正義”。看完電影,我閉目沉思,高藍秋死於職場競爭的慘烈,死於網絡的無情,更是死於媒體。職場的競爭的慘烈。我在以前寫的日誌有所描寫,在這裡我就不多加贅述。但職場的險惡是高藍秋致死的一個重要原因,二秘唐小華一心想當思拓公司總裁一秘,無奈高藍秋無論從學歷,業務水平、工作任務能力都遠在她之上,高藍秋出了公交不讓座事件,唐小華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落井下石,不擇手段,並在網絡上惡意散布誹謗高藍秋的貼子,造成一幫臉上長着青春痘,因荷爾蒙分泌過剩喉結突出的憤青們對高藍秋進行殘酷人肉搜索,網絡是把殺人不見血的刀,網絡給人們工作生活娛樂學習帶來便捷的同時,同時網絡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副作用,對於在百度,天涯、騰訊等論壇上的所發的貼子,有的發言偏頗激烈,有的人對我們這個國家總是帶着有色眼睛,總感覺這也不好,哪也不好,好像他就是一個懷才不遇的大人物,好像如果讓他當國家主席,他總是能力挽狂瀾,扶大廈於既倒之時,總感覺他們生在中國是他今生最大的悲哀恥辱,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圓,他們真的好像一個因扒富人家窗戶見過富貴世面的人,回家不是摔碗,就是摜凳子,總是悔不該他父親多此一舉,夥同他母親把他綁架到這個貧窮落後的國度來,端起碗吃肉,放下碗就罵娘,對於網絡的各種評論,我一向是持比較審慎的態度,如時下對於網上評論的南海局勢,我就比較傾向於我們國家現行的政策,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和平解決。如果要像網上憤青哪樣青筋暴露,不開一戰不足以揚國威,不開一戰不足以平民憤,哪么現在我們還能座在電影院里看〈搜索〉這部電影嗎?戰爭使國民經濟倒退到改革開放前暫且不說,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最終遭殃的還是身處最低層的人民群眾,到時,網上的憤青能為這場戰爭買單嗎,現在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天天戰火不斷,天天死人無斷,他們的今天能不能給這些戰爭狂敲一記警鐘呢。,記得我的一位網友在個性簽名是這樣的:人的一生,除了生與死,其他事都微不足道,我的這位網友,年齡還很年輕,竟能對人生有如此高深的參透,我欽佩,細想起來,這話確實有科學道理,根據化學原理,人只不過是由C、H、O、N等幾種元素組成的,根據化學平衡原理,物質不生不滅,所謂生死,放到整個宇宙這個宏觀大視野中,就是這幾種元素從一種化學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化學形式,但相對於一個個體生命,一個家庭來,生死確實是人生大事,因為生命是寶貴的,生命的出現是個極其偶然和漫長的,更何況能成為父母,子女,夫妻、親友的人,能成為同事的人,所以要珍愛所有人,珍愛所有同你生活在同一片藍天的同時代的人,前生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換得今生一次擦肩而過,茫茫人海中,生在同一藍天下下本身也就是緣,請你一天要珍惜這些與你有緣人,大家都要和諧相處,因為沒有來生,就是有來生,你們能在同一時代,作為同一種群相遇的機會也是微乎其微。媒體的追求的轟動效應,提高受眾率,不顧個人隱私,惡意炒作也是殺死高藍秋的罪魁禍首,記者本身是個高尚的職業,有“無冕之王”這雅稱,但現實社會中,有的記者根本不講職業道路德,惟利是圖,利用國家公共資源中,中飽私囊,有的甚至以公報私,助紂為虐,有的記者,思想品質惡劣,整天不去加強新聞職業道德修養,不去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寫作水平,整天挖空心思去揣摩領導的意圖,歪曲事實,甚至指鹿為馬,一副的御用文人相,這些人,不見得他們的文學水平有多高,而是他們掌握了新聞資源,有些人的寫作水平真的不敢恭維,但他們在這個時代里,竟有寄生的空間,網上有人把記者比作〈妓者〉,比喻貼切,記者與“妓者”現確實有許多共性,現從網上摘錄一段,以饗讀者:

  共性之一:都收取“台費”,屬於有償服務。“妓”收取兩種台費,一是“坐台費”,二是“出台費”。前者是敷衍,後者是主題。;“記者”也收取兩種台費,一是“路費”;二是“版面費”(電視台稱“製作費”)。全是主題,買者付費。

  共性之二:“場面"多少決定服務質量高低。“妓”供職的娛樂場所檔次不同,自身條件不同,決定了“台費”的行情與服務的水平;“記者”供職的媒體大小不同,自身“忽悠”水平高低,決定了“有償新聞”費用的多少。

  共性之三:都是一次性交易。“妓”是先談價錢再上床,辦完事兒馬上付費,不可“打白條”,但是可以因效果感覺侃價;“記者”也是先談價錢再發稿,見報(或播出后)馬上付費,不能“拖欠”。但是無論效果好壞,價錢不變。

  共性之四:都經常運用“敲詐”手段,就是所謂的仙人跳。“妓”經常與黑社會,甚至個別腐敗警察聯手,設下圈套,對嫖客實施敲詐;“記者”是經常以“曝光”或"偷拍"為手段要挾,與採訪單位"協商"利益。

  共性之五:都嫌貧愛富。“妓”喜歡出手大方的嫖客,對“窮人”則呲之以鼻;“記者”都喜歡到效益好的企業、有錢的部門或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採訪,對拿不出錢或拿不出多少錢的地方或單位態度堅決:不予採訪報道。

  共性之六:都只認錢不認人。“妓”很少追求帥哥,不看相貌、年齡,只看嫖客的錢袋子;“記者”不管有沒有新聞價值、宣傳價值,只要出錢,管他“白貓黑貓”。

  共性之七:都沒有固定收入。“妓者”沒有工資,收入只有依靠每筆“服務”的提成;“記者”(特指假記者)也沒有固定收入,主要依靠從有償新聞中拿“回扣”(一般在20-50%)。

  共性之八:都屬於“游擊隊員”。“妓者”流動性很強,一般不會在一個地方長呆,經常轉戰大江南北;“記者”(特指假記者)也是經常與供職的新聞單位互相“炒魷魚”,跳槽率很高。

  共性之九:都既討人喜歡又討人嫌。“妓者”能生存,說明有市場、有需求,但也經常招社會譴責和被人唾棄;“記者”能滿足某些領導或單位的“宣傳”需求,但也經常被拒之門外,吃“閉門羹”。

  共性之十:都處於半公開狀態。“妓者”從事的職業是非法的,但“野火燒不盡”,“春城無處不飛花”;有償新聞也是明令禁止的,但“周瑜打黃蓋”,被採訪單位樂於宣傳,新聞單位樂於創收,“記者”樂於鼓包,各取所需。

  以上文字,不知身為記者的人看了有何感想,但在中國,確實還有很多正義感、憂國憂民的名記者,如我最欣賞的就是中央電視台記者柴靜,常懷感恩之心、常懷敬畏之心,有正義感,有責任感,位卑未敢忘憂國,這恐怕也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真正希望所在。當然這部電影還涉及有關愛情婚姻方面的問題,如楊守誠和葉藍秋之間純潔美麗的愛情,莫小瑜擺脫虛幻的榮耀光環,毅然走出沈流舒為他量身打造的金絲鳥籠,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一天藍天,都是可點可圈之處,在這裡我就不引申展開討論了。葉藍秋走了,走得這麼凄美決絕,在中國,有些弊端非得要死人才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和解決的,如果葉藍秋的死,能引起人們對網絡,新聞媒體等行業的整治,這也是國家之大幸,民族之大幸,國人之幸也,葉藍秋在九泉之下,也會瞑目吧,這大概也是搜索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社會現實意義吧。

您正在瀏覽: 電影《搜索》觀后感
網友評論
電影《搜索》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