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優秀隨筆 > 愧對“先生”稱號吳勤彬

愧對“先生”稱號吳勤彬

手機:M版  分類:優秀隨筆  編輯:得得9

  昨夜酒桌之上,偶遇原市工商局長檀向群,老領導竟畢恭畢敬的喊我一聲“先生”,讓我頓時手足無措,羞愧難當,簡直是無地自容。皆因上世紀八十年代,學風正健,他在望江縣漳湖區擔任區委書記,我亦在漳湖高級職業中學當教員,其時,他正在參加自學考試,對形式邏輯一門功課頗不能理解,多次沒能通過。常攜題與我切磋,每至夜深時,竟抵足而眠。我不當教師也久矣,對此稱呼更感陌生。現在回頭想想,覺得自己當年有誤人子弟之嫌,愧對教師、更愧對“先生”這一稱號。

  “先生”這個稱呼由來已久。時代給了它豐富多樣的含義。但有一種含義卻在逐漸消失——那些德高望重的學問大家,不是因為詞意被拋棄了,而是因為配得上“先生”名號的人物消失了。

  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英雄,白駒過隙。雨打風吹何處是,卿本風流雲淡處。

  先生是一個帶着悲涼情味的稱謂,是一種會當臨絕頂、雲淡風輕笑平生的修為,是一種即將遺失的情懷……

  曾經的先生學貫中西,不僅有深厚的國學根基,又對西方的民主科學感同身受。在那個百無禁忌的年代,文化不斷碰撞、交流,在空地上蓋出了與中國皇宮、西式城堡迥然不同的精神建築。

  一次起義誕生,一場戰爭毀滅,一轉身百年後,我們依然看到學生的端莊、先生的凜然。蔡元培、胡適、馬相伯、張伯苓、梅貽琦、竺可楨、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陳寅恪……兵荒馬亂,顛沛流離,那卻是一個從來不缺“先生”的時代。

  先生之風,已然遠去,後生又當如何自處?

您正在瀏覽: 愧對“先生”稱號吳勤彬
網友評論
愧對“先生”稱號吳勤彬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