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與露的對白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時下,空氣中帶着成熟醇香的味道,伴隨着曼妙誘人的氣息,穿過一望無垠的稻田,穿過悠然起舞的葦叢,穿過漣漪飄然的湖面,穿過大街小巷,穿過黑夜,穿過黎明,穿過每一個仰望星空,沐浴月海的人們。秋天到了,象徵收穫的季節來臨,灑在我們腦海中的一定會有金黃的落葉和皎潔的月光。
清晨,露水還在濕答答地迎接陽光的來臨,安靜地等候與它的交替。這時路上的行人已經比往常的時候多了許多,行色匆匆卻面帶笑容,有些還帶着些許期待。總的來說年輕人要多些,拎着大盒小盒的東西,抱着孩子,但也有一些年邁的老人,背着大包小包的東西與年輕人走着相反的方向。一波是從車站往城市裡走,一波是從城市往車站走,來來往往的車流人海,卻格外的安靜祥和,這一天是今年的九月八日,農曆甲午年八月十五,中秋節。
記憶中的中秋,沒有像現在的這麼趕,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習慣了那樣的生活,總覺得中秋沒有那麼多讓人團圓或是感傷的感覺。以致後來讀大學,也不太在意中秋這個節日,因為對我來說總覺得缺了很多,我只是更願意把過年當作補過的一次中秋。記憶中的中秋,是艱苦卻又快樂的節日。
小時候,一到中秋節期待的就是晚上那頓豐盛的晚飯和晚飯後敬完月亮就能吃的水果小食。家鄉的中秋晚飯是很有講究的,可以說是一頓僅次於除夕年夜飯的盛宴。小時候的農村家家戶戶都養鵝,中秋的時候鵝肉是餐桌上必備的大菜,也是壓軸菜。一大早我會惺忪地從鵝的驚恐尖叫聲中醒來,外公會逮一隻長的最肥美的大白鵝,經過放血處理后扔在大的塑料桶里,此時外婆早已把燒開的水緩緩地淋澆在大白鵝厚厚的羽毛上,經開水淋燙的鵝毛會更容易拔褪,外婆會花上大半個小時細心地處理鵝毛,因為有細小毛孔里的毛非常難剔除,常常需要鑷子輕輕地取出來,這是最費神的。鵝毛處理完后,外婆會拿到旁邊的小河邊,進行下一道開膛剖肚的工序。農村人非常的勤儉節約,不僅僅鵝血會留着唰成血塊吃,鵝腸、鵝舌也都會清理乾淨一併下鍋。外婆會在清理完鵝內臟后,小心地將鵝剁成一大塊一大塊的,現在想想真的只有那時候才能把吃鮮美的鵝肉叫成大快朵頤。
準備好蔥姜蒜料后就是外公一展伸手的時候了,熱鍋,放油,加入蔥姜肉桂八角等料,放入厚實滿鍋的鵝肉,煸炒幾下,放入糖鹽醬料,有時候也會放入一小撮紅紅的枸杞,放入水大火燜上。這時候我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往灶里加柴火了,覺得火燒的越旺,肉就越鮮美,越好吃。不一會兒,濃郁的香氣就能充滿整個灶間、小院,也慢慢地瀰漫在我饞饞的心裡,外公總是很能明白我的小心思,會用筷子夾出一塊鵝肝送到我的嘴裡,一邊送還一邊幫我吹涼。那時候滿嘴的鵝香充斥着我整個心房,總覺得什麼已經完全堵住了我的喉嚨,讓我美味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時隔多年,再次回想這段充滿誘惑和容易滿足的歲月,總是感慨萬分,外公已經去世近十年,對他的思念總是伴隨着很多小時候關於美味的回憶,總是會不經意間回想起他那慈祥的笑容和我與之相對的天真。
一個常年在外的年輕人,一個獨守村居的老者,中秋才是讓他們相聚最好的“借口”。不管是從農村到城市的老人,還是從城市回農村的子女,堅守歲月沉澱給彼此的信仰,開通一條不惜金錢代價的紐帶,比任何時候的快樂都彌足珍貴。因為有鄉土數十年的沉澱和自己對家人不可割捨的思念,所以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鄉土就是生命和精神的濫觴。
夜幕降臨,坐在桌前,靜靜地看着窗外的月亮,皎潔的月光一定在呼喚早已躲在草叢深處的露水與她一起講起過去的現在和現在的過去呢。
2014年9月8日,中秋 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