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第一次參加農業社的集體勞動

第一次參加農業社的集體勞動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第一次參加農業社的集體勞動 標籤:守住第一次 開學第一課 新春第一課

  第一次參加農業社的集體勞動

  (1955年冬,11歲半)

  那是農曆十一月的一個星期六下午,我聽說媽媽和巧伯他們要去社裡挖積水塘,很想跟他們一起去。我試探着問媽媽,媽媽說:“想去就去吧。”於是,我找了兩隻小兜箕和一支扁擔鉤子,跟着媽媽和巧伯向我們的農業社所在地——錦岡村出發了。

  我們本是交椅山人,怎麼要到錦岡農業合作社去幹活呢?

  原來這年春天,我們第九區開始出現了初級農業合作社。隨後像一股春風吹遍大地,全區各鄉紛紛響應,各地的初級農業合作社相繼成立。當時,我們三峰就有好幾個農業合作社,都由原來的互助組合併組成的。

  我們交椅山村子里只有婢婆媽、巧伯和我家三戶人家,一開始就加入到沙背岡互助組(見前文《一九五二年小鏡頭集錦·加入互助組》)。沙背岡跟錦岡兩個自然村,雖然相隔一里多路,但是長期以來,村民們共吃一眼泉水——都得到井水窩裡去挑,因而,兩個村子的人緣向來很不錯。兩個互助組的組長一合計,覺得現在聯合起來成立一個農業合作社,既合乎潮流,又利於生產。他們分頭徵求各戶組員的意見,組員們都表示贊成。於是,兩組商定日期,在錦岡村的大夫第召開大會,宣布成立“錦岡初級農業合作社”(簡稱“錦岡社”),還選出了合作社的幹部。我所記得的有社長俞髮根,會計曾道楠,記工員謝練達等人。我們三家交椅山的人也隨沙背岡互助組加入到錦岡社去了。

  今天,媽媽他們為什麼要去挖積水塘呢?

  錦岡農業合作社成立以後,雖然土地增多而且分散,但是勞力也多了,集中起來,統一管理,便於使用,力量更大。尤其是耕畜和大農具相對集中,更利於發揮作用。從春耕播種到秋收冬種,四季農活都有人作出合理安排,每一處農活需要多少勞力,都算計得相當準確,很少出現窩工浪工的現象。幹部們大公無私、以身作則,社員們心情舒暢、團結互助,將近一年的共同勞動,把大家的心連得更緊了。年終分配下來,勞力強的不覺得吃虧,勞力弱的得到了照顧,大家幹活總覺得越干越有勁。於是,社員們心中有了更高地要求——要把門前的一片旱田變成糧倉。

  原來,錦岡村家門口本來有50多畝田,因為三峰到峰市的公路從田塅中間一貫而下,耗去了近20畝水田,還剩下30多畝。這塅田陽光充足,土質肥沃,田坎不高,便於耕作,是一片良田。遺憾的是,水源不夠充足,30多畝田的灌溉和兩村人的飲用,都靠井水窩裡的一眼泉水。半個月不下雨,下半塅田就要受旱;一個月不下雨,四分之三的田就要乾裂。缺水向來是錦岡田塅的大問題,過去單家獨戶沒法解決,互助組時仍然勞力單薄,加上各戶田塊相互間雜比較多,從來沒有人去領頭整治一下,況且,早年也還沒有人能想出更好的辦法來。

  今年以來,錦岡社的幹部社員,都深切地感到了乾旱對這塅田的嚴重威脅。入冬以後,政府發出了大力興修農田水裡的號召。錦岡社的幹部社員決定,利用井水窩口上的一丘田的有利地形,深挖下去,壘土築壩,修成一口積水塘。初步估算,容量大約350立方米,平時用來積水養魚,天旱可以排水灌溉。

  決定之後,立即行動起來。他們先向鄉里彙報選址和設計方案,然後派幾個人為積水塘預先砌好控制排水的孔道。幾天後,估計砌築材料已經干硬,社裡組織全體社員一起上工,挖塘,築壩。今天下午,就是他們開工大幹的日子。

  這趟熱鬧,剛好被我趕上了。

  下午一點多鐘,社員們相繼來到井水窩口,大約有三四十個人。我發現社長、會計、記工員等幹部也都來了。社長先作了一下分工,抽調六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打夯,安排十幾個人揮鋤挖土,幾個帶鐵扎的人專門裝土,其餘十幾個人專門挑土。分工完畢,大家各就各位大幹起來。

  剛開始,還用不着打夯,小夥子們先把挖出的石頭壘在壩基的兩側,又幫着把挑來的土倒在壩基心裡,整平。壩基是曲尺形的,等填滿曲尺的一邊,就叫挑土的倒在另一條邊上,他們6個人就操起夯筒,“嘿咯嘿咯”地打起夯來。挖土的很起勁,結實的土塊常被他們大塊大塊的挖出來。挑土的很賣力,那大塊大塊的土塊,不好裝也不好挑,他們利用等待裝碎土的時間,就把大土塊整塊整塊地抱到壩基去,返回來又接着挑土。看他們幹活的樣子,似乎一點都不覺得累。我人小,重活干不來,社長說挑土較為隨意,就讓我參加挑土。我挑的是一擔小兜箕,裝的土本來就沒有大畚箕多,裝土的人也好像照顧我,每次都裝得不多。我挑起來不覺得沉,走路也快。看我來回不停地挑土,樣子好像比大人還快,大人們都說:“阿昌不像一個小學生”。

  夯土的夯實了一邊,就轉向夯另一邊。他們在曲尺形的大壩兩邊輪番着夯。隨着夯土的層數的增加,水塘底部漸漸降低,靠山的一側也逐步擴大。大約幹了兩個小時,社長叫大家休息一下。

  那水塘上游邊上,原來有人用石頭圍成一個水窟,貯滿了泉水,水窟邊上有棵大楓樹,樹下有幾墩石頭。社員們放下手中的活,有的坐在石頭上抽煙,有的到水窟里喝水。我也口渴了,到水窟里捧起涼水就喝。雖是冬天,那泉水剛從泉眼裡汩汩地冒出來,還帶着大地的餘溫,並不會刺人肌膚,喝到嘴裡特別覺得清爽宜人。有的人說:“這泉水常年不斷,又那麼甜美,水塘築好以後,這塅田一定會變成我們的大糧倉!”

  休息了十幾分鐘,社長又叫大家起工了。社員們又繼續操起自己的傢伙,大幹起來。

  冬天的日子過得特別快,不知不覺就到了六點鐘,只有汀江對岸的青山還沐浴在金黃的夕陽里。這時,記工員謝練達放下鋤頭,跟社長等人講了幾句,就從衣袋裡掏出鋼筆和本子,蹲在一旁記錄下午出工的人員,按照各人的基本分打分,給特殊工種的加一些分。完畢,他一一照單宣讀,念了人名念分數,先念社員后念幹部,社長的在最後,然後問大家有沒有錯。——他們每次收工前都是這麼做的。

  今天最特別,在社長的念完之後,記工員還特意念了我的名字:“乃康,2分。”媽媽說:“乃康的不要記了。小孩子是來學習的,不要記分的。”記工員說:“要記的,要記的。”社長說:“我們農業社就是講‘按勞取酬,多勞多得’,阿昌雖然年紀小,但是幹勁很大,起碼可以頂半個勞動力,給他記半勞力的工分,合情合理。大家說對不對?”社員們都說:“對!”媽媽不便再說了。

  接着,社長檢查了各項工種進展的情況,調整了明日的工種和人數,希望大家明天上午爭取七點半上工,然後宣布收工。社員們各自收拾工具,逐一離開了工地。

  回家路上,我問媽媽:“為什麼記給我2分?這2分多嗎?”

  媽媽說:“我們社裡全勞力做一天的基本分記8分,一般要身強力壯的男子,才能得8分;像我們婦女的基本分是7.8分;半勞力的基本分是4分。社長說給你按半勞力記分,你才做半天,給你記2分,是你佔了便宜。”我說:“那不是剛剛好嗎?”媽媽說:“真正的半勞力是那些十五六歲的小後生,或者六十多歲的老人家。你才虛歲12歲,扛鋤頭都還不像樣,那裡算得上半勞力呀?”

  我被媽媽說得有些慚愧起來。是啊,自己還是小孩子,那裡算得上半勞力呢?本來只想湊湊熱鬧的,不曾想得了2分。今天,我算知道了農業社是怎樣“按勞取酬,多勞多得”的了,心想:如果還有機會參加農業社的勞動,一定要盡自己的力量。

  2010-10-10

您正在瀏覽: 第一次參加農業社的集體勞動
網友評論
第一次參加農業社的集體勞動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