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還鄉之旅

還鄉之旅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還鄉之旅 標籤:愛德華的奇妙之旅

  還鄉之旅

  說起來,真是有巧。

  我正在諦聽着主席們的座談,為雲南“3.01”暴力恐怖襲擊事件進行揭批,猛然間,我的手機響了,可我沒有知曉,只是我抬頭,已經發現,大家齊唰唰的眼光朝我瞧來,我像是個做了錯事的孩子,像似要等待大人們下一輪的挨罵。

  大概主席們見我已經知曉了,便收住了目光,而我也知趣,走出了會議室,在那比較寬敞的走廊上,對面的窗玻璃迎來了風,是一個老主席在通過玻璃,將頭伸出了窗外,好像一面在接聽電話,一面在看樓下的風景,而我卻沒有太多的時間。

  電話的聲音很堅決,必須馬上------要下,快點------快點準備!我只好履行請假手續,與會上領導說了,便撲騰騰地走上了我的還鄉之旅。

  說實在的話,我是來自鄉下,對於鄉下人的生活與情感,那應是遇見了久違朋友的熟知,應該是周邊有田野,田野靠近農莊,庄稼人,你一言我一語,笑着談了農事,又會結伴去東家,以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喝茶、侃談、討趣,甚或喝上一小盅酒,說說酒話,家裡管得住的,興許就是一兩小杯,便草草收場。

  回到家裡,便照顧着自己家的農事。有人敲打農具上的鐵屑,好像是要震落那附在農具上的舊泥,而有些卻在做國家政策的推行者,施養育肥牛,這樣事情記憶起來,還真有點年份。

  那是我在鄉下教書時,時常去一個學生家,做家訪,理由呢?此家的娃娃經常輟學,問其理由,不是病了,就是家中有事,後來,就乾脆不說了,不來就是了。我經打聽,找到了他家,才知曉,偌大的一個院子堆滿了雜草、秸桿,像似開了一個大農場。

  我發現我所教的小男孩,正在提水,為粉碎了的玉米秸桿澆水,在他的旁邊就放了一大籮筐,裡面裝滿了鹽。我當時不知曉,只是問“二蛋”,為什麼不去上學,二蛋不語,叫了好半天,才將頭抬起來,把放在籮筐里的鐵鍬拿了下來,看着我說:“老師好!”後面再無言語,剩下便是一臉的無奈。我當時很氣憤,說,為什麼今天又不上課?他用眼睛瞅我,示意在那深挖的坑道里,有他的父親。父親很勤勞,家裡因為沒有其他勞力,養了這麼多的牛,一排牛圈中有7-8頭牛,他充當了,那些圈中的牛,正在用嘴張開着,一會兒露出潔白的牙齒,一會兒就用舌頭吞舔,好像要把嘴巴收拾乾淨,等待下一輪的進食。剛才埋頭的吃食,現在已經很清楚了,抬頭看主人,想說的:“我還少,不夠飽,再來一點草飼料------”

  就這樣,經我一番勸說,二蛋的父母,才將自己的身軀,從3米多的深坑中探出頭來,與我打了個照面禮,看着老師登門造訪,說出了理由,說現在孩子們讀書,就算將來圖了個出息,還不是一樣圖結果有錢花,能過上幸福生活;再說,成績好了,考上大學,將來出來找工作,說不定還不如在家餵養牛呢,你沒看,現在的大學博士生,都在經營餐廳與開鞋店,這和讀沒讀書有什麼區別呢?

  說來,當時,我都驚呆了,當下的農民的確了不起,朴樸素素的想法,卻讓這個時代也趕了急,有那麼多的時運驕子,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由讀書而選擇早早就業,又由就業回想起讀書,這中間的差別,大人們只在乎他的子女如何能掙得錢,養得家就行了。

  甚至還對花了很大的代價,讀了書,結果還不如從事個體幹得強,不如趁早------丟掉想法,這的確太大膽了,也讓我太困惑,但人生的理想,不應該就是如此吧,不應該論自己的時間,大半停留在養家糊口上,社會的進步,更需要那些拿起鐵鍬就可幹活,放下鐵鍬就可知禮儀才行呀,光知道怎麼干,怎樣選擇合適,怎樣選擇時令,直至怎樣選擇靠得上的惠民政策,這也得要知識呀,至少總比那閉門獨干要好得多吧。

  社會的進步已經跳出了個人的圈子,需要的是有知識、有夢想,敢創業的時代新人,就算做農民,也得有文化,懂得欣賞與關愛大自然,才會讓自己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升幸福指數的前提下,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更美好,可這些,今天回想起來,那位農民,那個二蛋學生,今又如何呢?

  我是想趁這次群眾路線教育下了鄉村,走走看看,也想探個究竟,究竟我當時的力勸,要做農民,還是也要做有知識的人呢?小事可做,大事可想,世事紛擾,理清愁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能有自己的選擇,為環保美好的家園,給自己一片藍天,讓心中的白雲與小鳥,可以自由地飛翔——我是帶着這想法,隨了工作組下鄉了。

  路,因為春雪化水,比較泥濘,當然,抹了柏油的路,也能顯見黑色的尼青了,村莊路,大多有了起色,過了柏油路,我們先是去了薩木於孜十三戶村,這是我熟悉的,雖然踏過麥青色大地,農田小畦,還有宅園小路,村陌巷道,閃人眼的,真的,農村的房屋錯落有致,與房前屋后堆滿的秸桿、雜草,讓人見了顯得村莊有點亂,也有點臟,好在余煙裊裊,這裡的人們和善,這裡的天空也很美。

  藍天就在頭頂上,農田裡,還有很厚的雪,太陽光照在上面,熠得讓我睜不開眼,可村陌巷道之路很難行,老百姓的日子,大概是居家慣了,那管村道是深一腳淺一腳泥呢?

  我們的車,像似在山路爬行,一路搖晃着前進,來到我曾經熟悉的村莊。村莊里,有忙碌的,拉化肥的,吆喝着收雞毛、鵝毛的,還有選購種子的車,一樣和人擠着搶這窄了的巷道,儘管農田裡的雪很厚,很平鋪,還沒有露出那真實的憨相來,心就已經記掛那些農具、農事了,碰得見得多的,多是農民學會找銀行,知曉懂得投資貸款於農事了,這已經比以前開明得多,進步得多。

  要是以前,恐怕銀行的大門,只是允許朝着官衙與富貴人開,現在農民問起來,真有點大開眼界,說起來那什麼是無息貸款、什麼是國家貼息貸款,真有點是頭頭是道。

  我想這幾年,中央和地方連續出台惠民政策:1號文件,服務三農,大家肯定能熟知了,還有新農村建設推行多年的緣故,只是建設新農村之風,好像已經刮過了山坳,現在又轉為求新現代農業,我想這應該還是新農村建設吧,現代農業,只不過,讓新農村建設更具規模,更有規劃,農田統一集中耕種,讓農民騰出時間、騰出手來,建設好自己的家園,待有了錢,也可過上城裡人的好日子。

  小河清清,山川秀美,總比人擠人、人挨人的城市角落間隙好得多,只是近前的想法有點太快,好多還沒抓着,又在施行新的了,這於我,還有新型農民來說是比較困惑的地方,只願政策好了,一旦推行,就讓着實了,再開花結果吧,待總結改進不合適的地方,再推行新政策,那該多好,不然,作為百姓的想法與節奏,以城市人去快接,那真的太拔高了,似乎讓人有點喘不過氣來,讓人不敢想,下一步將要面臨什麼,這讓農民作規劃,想法與打算是好的,就是擔心這不能長久,原先的想法與改變,也只能做短期的了,但願這短期風不再隨便加註陣腳,這可是要立根的,抓牢的,而不是三省吾身,天天在變,留在腦中的印象,問詢自己,究竟是屬於哪一款?

  十三戶村,一棵銀杏樹,正在貪婪地張開着身子,要讓這大路和這大路上的藍天,全在它的內圍之下行走。老百姓,還有我們的車,就在那棵樹下穿行。

  多年了,這棵銀杏樹,除了蒼老些,其他還是沒有多少改變,那個因為育肥牛而發家致富的商店,就靠近銀杏樹所存的巷道的接口,似乎也沒有變,牌子已經陳舊,聽說換了好幾回,但在一提起人們都要熟悉的,那是二蛋家的商店,是巷道很別緻的風景。巷道沒有變,村戶居所也沒有變,而這裡的變化就是學校,現在學校已經搬遷了,原本銀杏樹下的書聲朗朗,現在變得靜悄,怕是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就在這棵樹下,可以擠滿許多聽書的人,這原本寄存的熱鬧、歡笑與夢想,現在都讓給淡然了,在時間與空間的靜寂中,這裡已經變得很蒼老。

  我們去時,經多方打聽,說是二蛋家搬了烏魯木齊,二蛋家的商店也過了好幾家門戶。二蛋家搬了,而他終於沒有去上大學,只是簡單地學了一門技術,就離了庄,過了家,我想現在他們生活着的殷實日子,掙一分錢,過一分活,養一戶家,就這樣生生地,做了些改變,雖然在接續傳統養家的夢想,怕是沒有能接上城市裡的活,可與他來說,這已經是改變,總比老呆在這個村莊里強,這也許就是他的改變,他家的改變吧。雖然,沒有能像我所期望的那樣,上了“大家戶”,乾著自己認為是白領階層的體面勞動,而他竟然甩掉了居家平實的日子,乾著平常的粗活,卻同樣在大城市生活得比較寬裕;而有些家庭,選擇讓孩子的夢想改變,竟而讓家有所改變,可孩子是插上了翅膀,遠走高飛了,可孩子的家,依然在,父母還在耕讀。

  我不記得這是否是一首歌《把根留住》,但已經是潮濕了的心,澀了的淚,好在老百姓有人在引着走、牽着走,結對同行,他們並不孤單,老百姓的日子才逐漸豐裕起來,還得讓他們的生活環境有所改變,讓鄉村也城鎮化起來,也被規劃起來,也美好起來,這是多好的政策呀,的確應該改變了,不然,這樣的理想,就會像那棵立在村頭上千年的銀杏樹,只會照着輪迴,春來生髮,夏來一夢,秋收一果,冬雪一藏,來年照舊,這可是世代父輩們、兒女們的守候,銀杏樹老了,可這個村,正在日漸日新的改,就像學校的搬遷,那應該是全新的吧,有比較寬敞的操場與校舍,而不是擠在這幾間偏屋裡去靜聽那來自老杏樹上的傷懷與感傷了。

  商店已經換了主人,學校也換了新舍。工作組已經住下,就在那舊了的學校,那校門的依然,上面寫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字樣,儘管已經殘缺了,有些字跡模糊,甚至已經看不出來了,只是那些校舍的蒼老和目前工作組所住的原本是教師辦公的地方,還難已讓人釋懷,可已經讓人想到改變了。聽說,這裡將要變成群眾的文化活動廣場,讓農民也像城市裡的人一樣,有着和大家一起娛樂、一起分享的場所。我這趟雖然沒有碰上我熟悉的,或我所要尋找的,只是照着村巷道,朝着那條鋪了柏油和更為遠景的路。北方呼嘯,雪也時常跟着翻轉,倒是車輪下濺起的水花,不時地將路上潔白的雪景打濕,像似要釘上烙印,遠遠地,記錄著前行------

  心雨供稿

  2014年3月8日

您正在瀏覽: 還鄉之旅
網友評論
還鄉之旅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