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話蟬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炎炎的夏日裡,坐車急駛在通往鄉村的柏油路上,搖下車窗玻璃,隨着習習的涼風吹來,聽到了陣陣蟬叫聲,彷彿是蟬的合唱團在大合唱,十分美妙動聽,好久沒有聽到這麼多的蟬在叫了。這時,一旁駕車的妻子說:“你聽,這些知了叫得多歡啊!”妻子不經意的一句話,使我不由得朝蟬叫的方向望去,那是一片茂密的樹林,自然就成了蟬棲息的地方,這美麗的蟬叫聲也勾起了我的美好回憶。
蟬,在我們那地方都叫知了。要了解它,那就從它的產生說起吧,知了的棲息地就是大樹,一代又一代知了在這裡繁衍生息。據說,它的形成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不同的時期。知了在交配之後,雄性知了就完成了使命,很快就會死去。雌性知了則還要繼續完成產卵的任務,它用尖尖的針狀產卵器在樹的嫩枝上刺破樹皮,一個枝條上,往往要刺出幾十個孔,產下卵子,然後雌性知了也完成了使命,也就很快死去了。有時,在老家的蘋果樹上就會看到因知了產卵而乾枯的樹枝,卵在樹枝里越冬,到第二年夏天,藉助陽光的溫度,才孵化出若蟲來,若蟲借風雨的作用,淹沒到地里,便吸附在樹根上吸食樹汁為生,一般經3年時間,若蟲就變成了知了猴,在每年的夏至前後,一下雨知了猴就會藉助鬆軟的土壤,破土而出,有的知了猴頭上還粘着點泥土呢。兒時,剛下過雨的時候,我興緻很高,常常和小夥伴們一起,到周邊的樹林底下挖知了猴,越挖越有興趣,互相對比着挖了多少個了。有時,一次就能挖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挖的多了就炒着吃,那時候油很緊缺,一般沒有炸知了猴的,挖的少了,就把它用碗或其它東西扣起來,一夜之間就脫殼而出,有時扣不好知了猴就變成了嫩黃的知了跑了,小時候,我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頭一天晚上,把知了猴扣好了,第二天早晨一看知了猴不見了,只留下個空殼,就到處找知了,找來找去,一看一隻嫩黃的知了爬到了北窗上,有的時候還跑到了別的地方,我當時覺得很好奇。
從知了猴變成知了的過程,就是蛻變的過程,知了猴破土而出后,一般都朝着孕育它的大樹爬去,有的爬到樹樁上就破殼成蟬,有的爬到了樹枝上才變成知了,過去經常在樹上見到已經晒乾了的知了猴皮,就是蛻變下來的,知了猴皮還是一種中藥材,有祛熱功效。有人揣摩到了知了猴爬樹的道理,下雨過後,就在蘋果樹樁上纏了一圈又一圈的膠帶。到了第二天便去撿知了猴就行了。在我們那裡,知了猴變成知了有幾種,首先從它的形狀來區分,最大的一種叫知了,最小的一種叫知子,介於中間的一種叫烏悠,另一種叫噪,再從聲音來分辨,知了一般“吱吱”地叫着,聲音比較大,屬通俗唱法,一聽這吱吱的大聲音,就知道這棵樹上有知了;知子一般叫起來發出“吱、吱”的聲音很小,屬童聲唱法;烏悠叫起來發出:“烏悠、烏悠、完”、“ 烏悠、烏悠、烏悠、完”、“烏悠......”的聲音,很特別,抑揚頓挫,聽習慣了覺得很好聽,屬美聲唱法;噪叫起來始終是“噪、噪”的長音,就像笛子等樂器發出的聲音,屬民族唱法。對知了見得多了,聽得叫聲多了,也就分辨的很清了。
了解了各種知了的不同習性后,就開始說捉知了,兒時,我和小夥伴們家家都準備着一根很長的杆子,在根子上綁上一根很直的、食指粗的樹條子,然後,抓一小把小麥粒洗凈,放口裡嚼一嚼,感覺有點粘了,就取出來,把麩皮用水沖洗乾淨,再放口裡嚼,反反覆復取出來用手試着粘不粘,覺得粘了,就成了麵筋,這是當年鄉村獨創的一種製作麵筋方式,把麵筋放到樹條子梢上,就開始粘知了,知了一般在樹的高處,在比較明顯的地方,粘知了的時候,就把麵筋漸漸往它的翅翼上靠,感覺很近了,就把杆子猛一按,就把知了粘住了。我小時候不太懂粘知了,舉着杆子上的麵筋往知了身上粘,結果怎麼也粘不住,一粘就飛了,後來,改為粘翅翼,效果還真靈。知子長得小,一般在樹的低處,用長杆子不好使喚,也不願去粘它,一般用手去捂它。要粘烏悠很難,它一般棲息在不易發現的地方,而且很警覺,不等靠近它,就飛了,有時還往人臉上撒泡尿,真讓人哭笑不得。
隨着社會的不斷發展,知了、知了猴成了人們餐桌上的一道美餐,現在,雨後的夜晚,在附近的公園、植物園裡,挖知了猴的到處都是,有人便風趣地說:“現在挖知了猴的怎麼這麼多,比知了猴都多”。隨着挖知了猴的多了,知了猴明顯減少了,知了的叫聲自然就少了,這也是打破了生態平衡。
夏日裡涼快,和周圍的人議論起知了來,眾說紛紜,褒貶不一。有人說,治療產卵時,造成了樹枝幹枯,導致果樹減產;也有人說,知了是美麗的歌唱家,能為人類帶來美妙的歌聲,缺少了它,就減少了精神愉悅。我則認為,只要存在着的事物,都有優缺點,但缺了這種生物,這世界就是一種缺憾。
喬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