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端午感懷

端午感懷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艾草飄香,端午節至。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如吃粽子,賽龍舟,飲雄黃酒,掛菖蒲、艾草,這都是民間的習俗,據說用蒲、艾簪門(即以菖蒲和艾草插或懸挂於門上)可以驅邪,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曾有記載,艾草芳香能通竅,常聞可令人頭腦清晰、耳聰目明、記憶力增強,預防感冒,還能活絡通筋。同時,還可以燃點艾條用作治病,稱為艾灸法,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大部分都已經簡化了,在城裡,大多市民也只記得吃粽子、插艾草了。儘管如此,因為有了這些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這個節日的文化氛圍仍然顯得濃郁。

  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承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燦爛、博大精深。在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底蘊富足。端午節年年有,然內容歲歲異。變化了的是人們的生活,不變的是人們的祈願。千百年來,歲逢此時,人們載歌載舞、表達祝福。今天,我們同樣要以各種方式傳情達意,祈願祖國繁榮強盛,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唐代詩人褚朝陽詩曰:“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這對後世是個永遠的提醒。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過端午,懷屈原,我們可以更加踏實,更加沉着,更加自信,更加有力量。中華民族,能屹立於世界之林,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品格,有如此強大的精神護佑。小的時候,我們只知道無憂無慮地享受端午節的快樂,隨着年齡的增大和知識的豐富,才逐步了解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船原來是人們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大夫屈原演變而來的。當年的他滿懷報國的一腔熱血在絕望中抱石縱身一跳,長衫飄飛,在汨羅江上畫了一條凄美的曲線,把文人的崢崢風骨和慷慨雄姿,永久地寫進歷史,寫進世世代代人們的記憶里。“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一顆赤誠的心,一個純潔的靈魂,一身愛國的情結,投向了奔流激蕩的江水,讓他的壯志,他的失意,他的無奈,他的一腔熱血和他清廉的軀體一同沉入江底,讓“混渾的世界”和“沉醉眾人”去自慚形穢、無地自容吧!作為平常人的我們,無法枉自揣度和評價這個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心胸和境界究竟有多高,但他的那種與自己的國家而同生共死的精神,卻不是常人所能具備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及覺悟若因他這一跳而喚醒,那他生命的意義豈止是偉大的!

  生活在繼續,歷史在延伸,端午節還在一年一年的過。但我覺得,我們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更應該銘記歷史,牢記歷史的災難與民族的悲傷,為官者清正,為民者擁國,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生活才能長久的幸福。(萬汝濱)

  2014年6月2日

您正在瀏覽: 端午感懷
網友評論
端午感懷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