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感想隨筆 > 同學會感懷

同學會感懷

手機:M版  分類:感想隨筆  編輯:小景

  同學會感懷

  2013年7月17日,動議了幾年的同學會今天終於成行了。

  汽車駛離喧囂的城區,便一頭扎進了長坡嶺森林公園,沿着林間車道往密林深處,逼窄的道路兩旁的松樹林鬱鬱蔥蔥,滿眼的是充滿生機的一片黛綠色,頓時心胸似開闊起來。

  車子停在了宏源山莊,這家山莊在公園林區里算是一家較大的集休閑娛樂、就餐的飯店,裡面有餐廳和簡易的歌舞廳,設施還算可以。我們的同學會就在這裡舉行。

  “原大壩69級初中同學聯誼會”的橫幅在樓下舞廳掛起了,同學會由李澤雲和李天權兩位同學主持、致辭。而後同學們依次自我介紹,說出心裡話。接着童心大發,玩起了“擊鼓傳花”的遊戲,因無“鼓”而以盆代替,盆聲停時得花者表演節目,節目者或歌或舞,難得作一回活脫一群老玩童。

  久違了!難得的這次同學會。依稀記得上次的同學會是2003年的初夏?只記得那次同學會是在往沙子哨路邊的格林山莊,那天來了同學人數最多,廣西來了好幾位,同學們如興奮的小鳥般一直“瘋狂”到晚上,只是我因事提前離開了,沒有盡興,遺憾不已。

  今天,高成芳同學一首激昂的《少年先鋒隊隊歌》,將我們帶到那少年時代,引起了幾多兒時紅領巾的回憶?當年班上文藝活躍分子的聶惠玲同學寶刀不老,一曲《青藏高原》又將大家的思緒拉回到現實。是啊,時空就是這樣轉換的,我們的這一屆同學的人生也算是歷經了一段磨難。一九六六年初夏,我們小學還沒有畢業,那場“史無前例的文革”運動就洶洶席捲而來,大好的讀書時光就在“炮轟、火燒、”打打殺殺的“政治運動”中荒廢了,致使有的大齡同學選擇離開學校走向社會謀生。初中的三年除了讀《毛主席語錄》、《老三篇》外--學業幾乎是空白。因為是企業子校,下廠勞動倒是經歷過好幾次:汽車修理、鑄造、搬磚攪拌灰漿參加修房子,小小的年齡的我們就成為勞動力。但最大的幸運是--好在我們沒有攤上“上山下鄉”去農村廣闊天地,而是初中一“畢業”就先後被招工進了工廠,大多進了貴州鋁廠,一部去了代號為011的軍工企業,個別的去了七冶、清鎮棉紡廠等單位。而後因為工作調離,有的同學去了外省工作,也就極少見面了。

  童年的某些經歷在腦海里是根深蒂固的,或許是一句話、或許是一首歌、或許是一件事……,就成為記憶中美好的一片花絮。同學,曾記否那清澈的麥架河嗎?兒時在河裡戲水、捉魚摸螺絲,給我們帶來過無限的歡樂;曾記否我們的母校--大壩子校嗎?在那裡我們度了過了天真、活潑、啟蒙的少年時光。俱往矣四十四年,往事再回首:而今,我們這一班同學已是奔“六張”、“七張”的人了。如今麥架河依在,只是河水失去了美麗的清澈;母校呢?早已蕩然無存,二十多年前改制就撤銷了,校舍夷為平地作為他用,幾乎消失的沒有留下蛛絲馬跡,母校--從地球上抹去了,從此再沒有懷念之地。這些年每每去大壩路過母校的遺址,心中總感到一絲的傷感和惆悵。人,總是重情念舊的。過去的歲月里那些曾經的往事如煙如雲,都成了一幕幕漸行漸遠的風景,但更值得我珍惜。

  光陰荏苒,如今,大多同學們的子女已經成家立業,已經步入了“研究生(孫)”的行列,兒孫繞膝,享天倫之樂。中國人的觀念是“辛苦操勞一輩子,一生只為兒與孫”,且根深蒂固。雖如此,也要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之說。

  同學們交談敘舊,清茶一杯,追昔撫今,感慨萬千。講起少年時的趣事囧事。不免開懷大笑。,期間,屈指曆數當年的班上的同學今何在,其中潘桂忠、周吉榮、廖銀梅、范賢安、楊孝達五位學友陸續離我們而去,有的竟英年早逝,大家不免唏噓不已。竊以為人生在世,保持一種淡定的心態,貧富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得失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晚年保重,更要生活怡情,長享天倫之樂。

  原本擬請曾經教過我們的黃文富、孫月平、薛淑珍、鄭義四位老師一起參加這次同學會,只是他們或家中有瑣事,或人在外地,最終均未到場,甚憾,甚憾!

  這次同學會最要感謝的是老大哥郭君權同學,他為大家攝影,看他認真盡職地跑前跑后找角度、對光圈,忙得不亦樂乎,為同學們記錄了許多值得紀念的珍貴鏡頭。

  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為一花甲,七十古來稀。同學們都是花甲之年已至或將臨、悄然奔向古稀之年,歲月雖不住,青春不言老,莫說近黃昏,夕陽依舊好。

  你好--常見的同學!再見--遠方的同學!揮手作別,衷心祝願各位老同學們身體健康、心情愉快、永遠年輕,我們期待:來年老同學們再圓圓歡聚,再共同舉杯!

  2013年7月同學會後於貴陽白雲

您正在瀏覽: 同學會感懷
網友評論
同學會感懷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