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記事散文 > 人間滄桑存名流

人間滄桑存名流

手機:M版  分類:記事散文  編輯:pp958

  從鳳台書院興辦到舊的歷史結束,其間131年,雖處於舊社會,雖飽經憂患,歷盡滄桑,但該校教師、學生中均有出淤泥而不染、隨歷史潮流而進步的名人志士。他們的代表是王達琮、李稷勛、熊湘、王兆榮、吳毓江、黃紹香、劉兆鱗等人。

  他們或者為官清正,或者舉賢薦能,或者一意興學,或者愛國報國,或者改革教育,或者著書立說,雖貢獻有別、特色各異,但他們都為鳳鳴書院增添了光彩。

  王達琮(1803-1866),又名大宗,字屏山,秀山梅江鄉(今梅江鎮)人,清道光丁酉(1837)舉人,辛丑(1841)二甲第十八名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擢郎中。王達琮性格坦蕩,平易近人,精研宋儒理學,酷嗜制義之文。清咸豐十年(1859),充任恩科會試提調官。不久,因會議討論處分尹耕雲議論鴉片戰爭之“戰與和”一案,因王達琮按事實說話,被怡、鄭二親王認定為有意中傷皇室,不僅王達琮被罷官,而且禮部全體官員也因此受牽連遭到處分。王達琮罷官回鄉后,專心著述,潔凈一生。

  李稷勛(1857-1918),又名稷雲,字姚琴(一作堯琴),土家族,秀山縣龍池鄉(今龍池鎮)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人,二十四年二甲第一名進士,點傳臚。他同情康梁的“戊戌變法”,與“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翮同友善,涉嫌變法維新。慈禧太后在議鑾殿單獨召見他,問他:“康梁變法,卿以為如何?”對曰:“先王之法,未嘗不善,有治法,還需有治人。”被認為稱旨,欽賜合包二枚,得選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六年授編修,三十年以編修充會試同考官。

  他辦事幹練,精於衡鑒,重實學,所拔多知名人士。充任會試同考官期間,有湖南舉人譚延闓參加殿試,試畢,本房之房官已將其卷子丟入落卷。稷勛翻閱落卷,極力推薦,使譚得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旋任湖南咨議局議長、省都督、省長、省國民政府主席。辛亥革命后,李稷勛在湖北宜昌住所,得聞家鄉秀山兵災匪禍嚴重,民不安居,致函湘督譚延闓,譚即派營長羅本義赴秀解決兵災匪禍,安定了秀山的社會秩序。

  李稷勛在赴京應試前,對秀山文苑、教壇、實業各項多有勞績。他擔任過鳳鳴書院院長,創辦了秀山礦務局,主事開發孝溪溝銻礦。他治學甚嚴,辦事認真,擅長詩文,得唐人遺風,被譽為縣裡文人中的“五虎將”之一,著有《壁庵詩錄》四卷,修撰《秀山縣誌》(光緒版)十一編十四卷。他精於書法,字體近顏真卿,為當時四川書法名家。

  熊湘(1868-1926),號莘田,秀山龍池鄉(今龍池鎮)人,前清秀才,本鄉團總、學董。民國時期歷任秀山縣團練局長、黔江縣長、秀山縣長。自幼聰穎勤學,性剛直,事父母極為孝順,待叔嬸尊敬優厚。管教子侄甚嚴,處事交遊頗廣,誼俠重義,尤善經營。早年隨父發展秀油業務而至成為秀山首富,對地方公益事業熱心提倡,樂於捐助。

  清光緒末年(1908),熊湘在龍池創辦學校,捐資購買龍池鎮中街街房一院作校舍,又動員李姚琴(稷勛)捐院落後牆外大田一丘,擴建大四合院一樓一底校舍一棟,深得秀山人民讚許。知縣張廣南為此題贈學校大門對聯一副:

  桃李近芳園虎觀先聲開鳳嶺

  江山留勝跡驪珠探得是龍潭

  民國初,秀山秩序甚亂,東路土匪蜂起,熊湘聘請北伐黔軍排長梅學開與汪某二人訓練團丁設防,自負所需經費,深得群眾信賴。他還與曲江(今石堤鎮)、清平兩鄉民團會商,組成東鄉聯團辦事處,被公推為總辦。民國四年(1915年),熊湘任縣團防局長,接着被委任為四川靖國軍援鄂義勇軍右翼司令。1918年仲夏,湖南湘西“復命軍”總司令李善波圍攻秀山縣城,熊湘以弱抗強,守縣城45天,直到李部被逐出縣境。

  1931年,熊湘出遊武漢。1934年,任黔江縣長,1935年冬任秀山縣長。此間,駐秀山之軍閥軍隊更迭頻繁,籌措軍費十分難辦。熊湘體察民眾疾苦,變賣自家商店貨物籌得兩萬銀元抵墊。1936年,黔江旅長王仲成因索款未遂,將熊湘扣押,帶至酉陽殺害。安葬時,縣中宿儒楊再堤撰輓聯曰:

  情以親而密事以急相依憶當年困處危城

  五九日曆盡斡旋彈雨槍林同患難

  古以憨見稱今以直則死惟先生長留正氣

  百千年名垂不朽風流餘韻切思維

  熊湘一生,不曾虛度。其生也,堪稱英才,文武合璧;其死也,可謂悲壯,正氣長存。

  王兆榮(1887-1968),字宏實,又名伯躍,秀山中和鎮人。6歲受學於塾師石雨村,16歲考中秀才,17歲時赴成都東文學堂深造。光緒三十三年(1907)留學日本,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畢業後進入熊本第五高等學校就讀。時逢武昌起義,王與眾多留日學生均支持國民革命。

  1818年3月,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與日本帝國主義訂立《中日陸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留日學生奮起反對,組織“留日學生校國團”,王兆榮任總幹事。在橫遭日本當局鎮壓后,三千名留日學生憤然歸國。同年5月,王兆榮領導留日學生救國團在北京進行“抗日拒約”宣傳活動,聯絡各大專院校學生遊行示威,同時又聯絡北京各校商組學生會。7月,他奔赴上海創辦《救國日報》,建立反對“中日軍事協定”的輿論陣地。

  救國必先固本,培養人才為上。王兆榮抱着這一想法,於1920年秋轉而全力投身教育事業。是年冬,他應聘北京清政專門學校教務長。1921年秋,代表學校參加“國立北京八校教職員聯誼會”;在聯誼會主席馬敘倫“六三”請願受傷后,他代理主席職務。

  1923年春,他先後任安徽省教育廳廳長和安徽省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校長。1924年春,辭職去上海與何公敢、郭沫若等籌建學生大學。次年秋,學生大學成立,王兆榮任校長。

  1932年2月,經張瀾推薦,國民政府行政院任命王兆榮為國立四川大學校長。次年九月,四川軍閥劉湘決定變賣川大皇城地產,以籌集400萬元“剿匪”(“圍剿”紅軍)軍費。王兆榮組織川大學生誓死反對,強力維護產權的鬥爭取得了勝利。11月16日,川西小軍閥劉文輝、田頌堯在成都發生巷戰,以皇城川大為主戰場,川大師生300多人困於校內。王兆榮冒着槍林彈雨,往返交戰雙方,要求停火半小時,使被圍師生得以安全撤出戰地。

  1935年,王兆榮卸去川大校長職務,去南京全國藝術工作諮詢處任主任。1937年12月,南京淪陷,他隨國民政府內遷,先到武漢,後到重慶。因物資緊缺,他又從事經濟開發工作,於1941年籌建樂昌實業公司並任經理。

  1945年冬,王兆榮被聘為私立成華大學校長,治校從嚴,校貌煥然一新。

  1948年,王兆榮被選為全國立法委員,並出席了國民黨中央立法委員會議。是年6月,上海市府拘捕上海各大專院校反美學生多人,王兆榮對此提出動議“保障人權”一案,被國民黨政府作為“共產黨第五縱隊之尾巴”而加以壓制。

  1949年七、八月,王兆榮曾將川康邊人民游擊隊副司令周鼎文及該縱隊留蓉工作部支部書記王逸平掩護於家,諄囑其女孝彬、孝蘊專司掩護之責。是年11月,赴渝任川北大學文商學院院長。當時,學校面臨國民黨敗兵洗劫之災,王兆榮率師生千方百計保護校產,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表揚為“護校有功”。

  自1950年起,王兆榮參政議政,身兼多職,為建設新中國幹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吳毓江(1898-1977),又名繼剛,苗族,秀山雅江鄉(今雅江鎮)人,先後就讀於雅江私塾、秀山高等小學堂、省立涪陵中學、北京大學經濟系。

  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1920年加入李大釗、鄧中夏創辦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5年,在北大加入國民黨,當年在北大畢業。

  之後,相繼擔任省部官員及涪陵中學教員,以後歷任軍政職務,其中最為得心應手的當推《四川日報》主筆、四川大學校長兩職。任《四川日報》主筆期間,發表了很多反帝言論、反帝文章,其中有詩云:

  七七盧溝橋,烽煙抹碧霄。揭開民族戰,掀起抗爭潮。

  東北特殃化,關東僭偽朝。可憐秦檜輩,猶在睦邦交。

  吳毓江著有《公孫龍子》、《墨子校注》,尤以《墨子校注》享譽甚遠。20世紀40年代,《墨子校注》獲國家學術二等獎,在國際被載入世界權威著作《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他踐行墨學要旨,對己潔身自好,對人倡廉反貪。在重慶期間,他曾鼎力協助旅渝大專院校學生,揭發秀山縣長沈天如貪污軍谷特大案,迫使沈天如吐出侵吞的巨額軍谷款,此款旋投入修建秀山女子中學。

  1948年秋,吳毓江在四川教育學院任教授期間,曾規勸同鄉的國民黨人選擇時機,投向人民。他為中國革命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解放后,他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悉心教學。1950年10月,四川省教育學院併入西南師範學院,他繼續擔任教授直至病逝。

  黃紹香(1894-1932),男,秀山縣立初級中學第四任校長,秀山縣城南街人,1894年10月生,神童型人物,五歲識字三千餘,八歲琅琅誦五經,13歲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秀山縣立高等小學堂第一班,14歲賺錢肄業於成都府中學校,后又考入四川省立外語專門學校,俱以高材生畢業。

  黃紹香1915年服務於酉陽郵政局,後晉升副局長、局長。1921年因照顧家庭生計,調至秀山郵政局工作,在職兩年。期間,因見秀山偏僻,教育落後,人才匱乏,遂萌發改進秀山教育之意向,棄郵從教,先後任秀山縣立高等小學堂和縣立初級中學教員3年。1926年迫於環境變遷,應好友聘請,到重慶江防軍軍費經收處任收支室主任。期間,廉潔奉公,生活粗淡。

  1929年夏,黃紹香辭職回鄉。同年秋,被秀山教育局聘為秀山縣立初中校長。他大展鴻圖,改進教育,聘有真才實學者為教師,着力提高學生學業成績,提倡因材施教,治校十分嚴謹。他特別重視訓育工作,強調身教重於言教的原則。他多方幫助貧苦清寒子弟,學生多願與之促膝談心。在職三年,校貌劇變,校風日上;因辦學成績卓著,縣人有口皆碑。他還十分關心全縣教育事業的發展,常與縣教育科長楊士先商討措施,籌助擴展學款、統籌全縣學務。

  1932年11月5日,黃紹香成疾,英年早逝,終年僅38歲。

  鳳鳴書院多名流,風摧雪壓志未休。美名不曾青雲上,碑在百姓口裡頭。

您正在瀏覽: 人間滄桑存名流
網友評論
人間滄桑存名流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