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寫景散文 > 上青城山

上青城山

手機:M版  分類:寫景散文  編輯:pp958

  上青城山

  石頭泉

  站在上青城山的門口,抬眼一望,滿山的綠啊,難以言表。頓時我有置身綠色海洋的感覺,難道天地間所有的綠都聚集於此了嗎?

  朝陽漫溢,惠風和暢,我尾隨長長的隊伍開始上青城山。進山之路稍顯平緩,路兩面是齊整的樹,筆直而高大,好像保衛邊疆的士兵。在林中穿行,聞木香,爽然而愜意。孩子在隊伍中穿行,一忽兒跑到前面,一忽兒跑到後面,還把帽沿兒轉在腦後,欣然和爽快寫在臉上。我真是羨慕孩子,腿活,人也有朝氣,哪像我啊,工作四五年,近三十便有些乏膩人間的事了。在自然里走走、玩玩,我就知道自己有點不怎麼樂觀。

  愈上行,路愈有特色。仿山間小道,野趣橫生。路邊的護欄用野樹藤蔓做成,曲虯而又有蒼勁之感,像深得古樸之美的書家之字。沿路遇到多處小憩之廳,以樹木為柱稻草為蓋,頗有農家之韻。歇於小廳,四面環顧,林木做伴,目力不及重重山巒。聞小溪潺緩之聲,若天籟之音,似清雅之韻,油然而生舒適之意,人生種種負累頃刻便已作古。自然之魅力,可謂大矣!

  天師洞到了,迎面而來的是牆壁上的繪畫、詩詞、題字。一股腦兒來了,來不及細細觀看。進得道觀,拜謁張天師。天師威然而坐,兩眼平視過往遊人,似洞穿世間之事。他天天迎來送去多少善男信女,而人們又把多少希望寄託於此。我本不信神,然而事多而又屢遭失敗,就覺得人生真是有命。古人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雖然有點消磨人的意志,可是也有幾分道理。來之前,我查過資料,青城山是道教的發源地之一,緣起和這位張天師有很大的關係。不過張天師在那時卻沒有現在這般威望。據史載,張天師原名張道陵又名張陵,東漢桓帝靈帝時人。晉代葛洪《抱朴子》第五卷說張陵“本太學生,博採五經,晚乃嘆曰:‘此無益於年命之師,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修鍊於紫陽山 。”南懷瑾說他是無資才合葯,聞蜀人純厚,易於教化,乃於弟子入蜀,居鵠鳴山。鵠鳴山在四川大邑縣,后神話傳說他被請來青城山降魔,降魔后,把道傳於弟子,自便於雲遊去了。其實張天師那時並不是如此,他於蜀地創教,求道者必出五斗米才肯傳道,世人稱之米賊。五斗米道影響很大,後來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權的張魯就是他的後人。

  拜完張天師,坐在廳前歇息。無意中看到一副對聯:

  掃來竹葉烹茶葉

  劈碎松根煮菜根

  此聯出自鄭板橋,字跡清秀古雅,配以廊柱,深有餘味。自便讓我思及“咬得菜根,百事可為”的《菜根譚》。上高中,老師給我們出了這個作文題,放佛記得我是胡亂地說了一通,不知菜根之“味”。又出廳隨便走走,看到牆壁上有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黃賓虹的書畫。頓覺此處乃文化彙集之地,繞道後院去,看到馮玉祥的題字,我的印象中馮玉祥是個武夫,怎麼也這般?后得知,馮先生有阿蒙志氣,善學習,讓我好生佩服。

  繼續前行,路經朝陽洞,爬到上清宮。

  “上清宮”為蔣介石手書,楷書,嚴謹公正之致,想不到蔣先生也是文儒武將,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兩邊楹聯,為于右任書,始不識得,慌忙找來山下買的一本楹聯書,才知是“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上清宮門前的場院里有一株參天古樹,枝葉繁茂,蔭庇過往行人,倘使上山汗流浹背,便可坐在樹下歇息,一會準保涼爽之極。 至此,便不想再上了,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還在山頂,乾糧已盡,我已無力。在上清宮逗留一小時余,便返。

  下山之途,發現“天然圖畫”是出好所在,左右觀之,確有國畫的妙處。但我不懂國畫,難抒此中真意。碰見西安美院來的學生寫生,他處遇老鄉,又話東話西地扯了一通,無奈時間不許,留了電話,便下山投宿去了。

  文/石頭泉

您正在瀏覽: 上青城山
網友評論
上青城山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