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美散文 > 觸口村-----阿里山的門面

觸口村-----阿里山的門面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pp958

  觸口村-----阿里山的門面

  這裡曾是外來民和山胞的唯一接觸點,因其地理位置為阿里山的單獨出口。台語發音“獨”似“觸”,久之俗成。也說因地形,兩岸青山隔溪對恃,如牛相牴觸故名。阿里山風景區的界碑就立在這橋頭,這或許就是現代旅遊業的無奈處,常打擦邊球。其實我們並不認為,阿里山就比峨嵋山有更多的錦繡。先前嚮往的阿里山五大景觀之一的“神木”,據說也在前年放倒,結束了三千多年的生命,成為歷史。其它日出、雲海、晚霞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至於小鬼子留下的高山鐵路,我們四川尚有在運營的嘉陽小火車,洋毛子也常跑來懷舊。何必一定要只走到山口,表示曾至此一游呢?

  觸口村,是阿里群山中匯合的八掌溪,出山轉向奔流,沖積成的一處依山傍水的天然寶地。三面高山聳立,處在大山與平原丘陵的交接處。舊時是阿里山胞與山下漢人進行以物易物活動的地方。山上的野獸皮毛、藥材山貨拿到這裡來換取漢人的食鹽、鐵鍋、火柴等日常生活品,形成了小集市。是人類文明的前哨陣地,導遊說這裡有一座吳公廟。紀念以生命和鮮血,換取族群和諧的當地人吳鳳。以前鄒族有殺人祭祀的傳統,每年都要在一個固定的日子,砍一個漢人的頭來祭拜天地神靈。引起無止無休的仇殺和械鬥。吳鳳是當地很有威望的通事,鄒族頭人的朋友。為改變這種野蠻的惡俗,勸其改殺豬牛羊等牲畜代替。但頭人不答應,折衷為不亂殺人,由吳找一個犯有死罪的囚犯送去,讓他們在祭日砍殺。 後來有一年祭日將臨,吳找到鄒族頭人說,今年沒有供你們砍頭的人,但明天有個穿紅袍、騎白馬的會來。你們就砍他祭神吧。果然次日有個着紅衣、騎白馬的來。鄒族人不由分說,提刀就砍。捧頭一看,竟是好朋友吳公本人!鄒族人痛悔不已,終於下決心改變了祖傳規矩,從此不再殺人祭神。後代十分崇敬吳公的捨身德化精神,尊為土地,立廟祭祀。

  現在的人們愛追星,敬菩薩也要找名頭響的。所以這吳公的香火,近年漸漸淡了。二十多年前因電視劇興起了濟公熱,這裡應運而生的修起了龍隱寺。供的就是濟公禪師,傳他曾五次投胎降生濟世,故稱五公菩薩。台胞目前對濟公的信仰高度,等同媽祖,已有兩百萬信眾。每到濟公生日,四鄉民眾駕彩車、敲鑼鼓,成群結隊來慶賀,香火非常鼎盛。這寺也的確修得豪華,精緻。因得詩以記:救世俠僧安在哉,治貪懲惡有真才。神州不見濟顛久,躲到台灣納福來。

  這裡還有一景“天長地久橋”,是日佔時期的產物,因在日本天皇的生日叫天長節,皇太妃的生日叫地久節。這一上一下的兩個普通鐵索橋,合起來便有了這樣一個美妙的名字。現在人只慕其名,自認來此走過的情侶,皆能白頭偕老、永浴愛河,都想去走走。實際上,雖然二戰後裕仁逃過一死,但侵華戰爭罪不可恕。無論天長地久有多麼浪漫的愛情色彩,卻打上了殖民的烙印,所以當地也有“凡走過必分手”的詛咒。好在現在天長橋已封了,地久空懸,自然沒人再走。這段歷史看來也該翻過去了。想想也有些感慨,不由嘆息道:倭酋當年氣焰囂,誇功賀壽架雙橋。“天長”早逝孽根斷,“地久”無依殘索搖。

您正在瀏覽: 觸口村-----阿里山的門面
網友評論
觸口村-----阿里山的門面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