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伴竹影,享一世清涼

伴竹影,享一世清涼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pp958

  幼時竹在自己的心念中,家在南方,應是南方特有的植物,生長在北方的我是難得一見的,第一次與竹的近距離接觸,應是小學時在動物園中見到真的竹,只看到大熊貓吃竹。更多是在畫冊中見到,心中對竹未有過多懷想。后在一部武打電視劇中,看到男女主人公在竹林間揮劍穿梭飛躍,竹林隨着劇中人物飄逸搖擺,畫面之唯美,對竹林也不免心神嚮往。

  隨後在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讀到“寧可居無肉,不可食無竹”, 鄭板橋《題墨竹圖》“細細的葉,疏疏的節,雪壓不倒,風吹不折”詩句等,看到許多詩人墨客表露對竹的讚美與喜愛,對竹更為欣賞。

  記得大約十多年前,在一公園遊玩時,看到一小片竹,實在稱不上林。苦於當時正值冬季,竹葉已乾枯掉落,只剩竹桿,絲毫沒有竹的靈氣,不免遺憾。隨後在竹旁邊一面牆上看到繪製的竹圖,欣然留影,至今保有那張小像,小像記錄下那一刻與竹牆合影時歡欣與雀躍之情。今日翻看,斯時斯景斯情依舊曆歷在目,念念在心,深深在意。後來遊歷南方時,有幸漫步竹林,滿目皆綠,細賞它的挺拔俊秀,清麗脫俗。風吹過時,聽着竹葉搖擺的沙沙聲,頓覺身心清爽,好希望自己能常駐於此。不為高潔,不為俊美,只為享那份綠意,也心滿意足了。

  如今,小區和周邊環境都有竹的身影,只是大多稀疏,面積較小,雖沒有南方竹林的風采,竹卻是離自己越是近了。每每駐足竹旁,心中也是充滿歡喜。

  雖然自己也養了些花花草草,但從未想養一盆竹在家中。擁有竹常伴身旁,從不敢有如此的奢念。生怕因自己沒有經驗,對竹照顧不周,與竹失了緣分,心生愧疚。與其如此,不若只做一個賞竹之人,更覺心安愜意。

  前陣一位朋友搬家,知我酷愛養花,欲留一盆竹與我,當時既喜悅又忐忑。看到這盆竹時,我卻毫無喜悅之情。因主人照顧不周,竹已無半點神采,滿目凄涼,便身蒙塵,竹葉垂落,竹身與竹葉長滿蟲斑,手觸之處黏黏。如此滄桑,毫無竹的風采與韻味,猶如經歷了一世的塵埃與鉛華的垂暮之人,看到徒增哀傷和悲涼。本想棄之,因了那份愛竹之心,更為我與這盆竹的緣分,不論緣深緣淺,既然有緣相遇,便珍惜吧。我用剪刀剪去老枝,殘枝,敗枝,留幾縷新枝,嫩枝,再逐一擦拭。經過一番收拾,竹煥然一新,變成一位窈窕淑女,雖略帶羞澀,裊裊婷婷,卻不嬌不媚,毫無脂粉氣。有的是一份自在閑適,一份悠然淡雅。有些微柔弱,似乎呼出的氣息也能將其吹到,卻充滿柔韌,讓人既生憐愛之心,又心生敬畏。那滿身新綠,更透出生命的氣息和出離的空靈。此時,對這份竹緣充滿感激和歡喜。

  相傳佛祖成道后亦曾選擇竹林作為傳法處所,后名為迦蘭陀竹園。隨後竹林精舍成為佛教的代表。竹子作為佛教教義的象徵,所謂“青青翠竹,皆有法身”。《六祖斫竹圖》,圖中描繪六組在古樹襯托下,一手拿刀,一手持竹竿,砍伐枯竹的故事。慧能曾為樵夫,不識文字,然而卻成為一代禪宗大師。他認為“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六組是否在斫竹的勞動中慧心漸生,領悟禪機,在《六祖壇經》中說出“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的呢?中國的寺院中均有種竹,想來歷代高僧大德靜坐於青青翠竹之中,倚山為居,與竹相伴,飢食野果,渴飲山泉,頭頂有飛鳥的身影,耳旁間或竹葉的沙沙聲,枕着月光入眠,伴着月影入夢,遠離塵世的喧囂與紛擾,於寂靜的山野中,感悟自然中透出的絲絲禪意。

  如今,卻不想我可與竹日日相伴,實在是幸運。每日為其澆水擦拭,悉心照顧。不敢有太多奢望,不求他有多麼健壯挺拔,惟願生命常駐,心便安了。竹葉纖細而翠綠,竹影清麗秀美。有風佛來,婀娜搖曳。閑了,或捧一卷書,品味文字的魅力,或靜靜獨坐,每每與之對望,或細細欣賞,或側耳傾聽,竹之心語,愚鈍的我體會不到禪意,試圖感悟那一份虛空的情懷。有月的夜晚,月光落在竹身,竹影婆娑,越發清涼寂靜。

您正在瀏覽: 伴竹影,享一世清涼
網友評論
伴竹影,享一世清涼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