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小小說 > 精彩小小說 > 《青春無悔》——之五

《青春無悔》——之五

手機:M版  分類:精彩小小說  編輯:得得9

  我由學生到工人,由工人變成農民。

  在恢復高考中,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甘南師範”,名列全縣第二名,因出身不好,不予錄取,我又一次倒下了,人生啊,為什麼這樣不公?為什麼這樣殘苦?

  文攻武衛,在農村的記實寫照:

  揪斗郭發勇,打倒馬正英。

  郭發勇,延安人氏,早在劉志丹陝北革命時期,十四歲參加革命,十八歲入黨,二十歲任延安游擊隊大隊長,陝北老紅軍,在保衛延安的戰鬥中與彭總司令合過影,在“臨潭”任縣委書記、武裝部長。馬正英,陝北老紅軍,共產黨員,在“新城”任公社書記,在這一次運動中被打殘。在農村,我親眼目睹了對老革命殘忍地迫害。後來,他們消失於“臨潭”。至止一九七七年重返領導崗位,郭發勇為“甘南州委”書記,馬正英出任一個縣的縣委副書記。

  文化大革命中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十一種人的產生:

  什麼叫“紅五類”,由貧農、下中農,工人,烈軍屬,軍屬家庭出身為“紅五類”子弟,招工、招干、參軍、入黨優先。

  什麼叫“黑五類”,富農、地主、右派、資本家、走資派家庭出生的子女為“黑五類”子弟,讀書、上學、就業都不許可,只有接受再教育。

  在這場運動中,很多老革命子弟,由於文化大革命冤假錯案淪陷為“黑五類”子弟,也同樣受歧視受打擊。

  在這場運動中,我淪陷為“十一種”人中的“黑五類”,在這場運動中人為的階級鬥爭擴大化,打擊一大片,保護一小撮。

  在這場運動中,老一輩的過去要我們下一代頂替,老一輩出身由我們下一代來承擔,正是不白之冤。在這場運動中更產生了一代人,他們以老子功勞夸夸其談,不接受虛心學習,不吃苦耐勞,坐享其成,沾沾自喜。不接受黨的教育,執行反動的“血統論”,生搬硬套“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壞蛋”的身世。老一輩革命家打下的江山,新中國第一代人,兩種命運的產生不平等的對待,一個母親,兩種對待,兩種命運。

  在這場運動中,階級鬥爭的過去,又在我們新中國的第一代人身上延緩,人為的階級鬥爭天天講。只抓革命,不抓生產,解放前的事,解放后新生的一代人承擔,爺爺、父親的過去,由孫子來承受,正是不白之冤。那時我已淪陷為不戴帽子的第三代“黑五類”分子。

  毛主席早在解放前期,《農民運動考查報告》中,提到過“三種”人,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打擊面太大,無限上綱,無限亂戴帽子。這是文化大革命點滴紀實。

  農村文化大革命的紀實,以及文化大革命對地方生產與生活的破壞。

  心懷一個“忠”字,落實一個“用”字,幾百人在山頭從幾十里的石山採石對幾十米的“忠”字,所為山頭要“忠”。紀念章,每人一顆,戴於胸前,直到毛主席提出“還我像章”“還我飛機”,這種極“左”現象才得到扭轉,直止今天,我鄉“紅華”山頭幾十米的“忠”字還影跡可見。在大批判推動生產下。“以專政的辦法搞農業,大批促大幹,大批促大變”。這就是當時的大鍋飯。

  “四人幫”中的張春橋提出“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社會主義的苗。”

  姚文元提出,“一切私有制,是產生資本主義的溫床與土壤”。發生在一九五八年的不識人間煙火的歷史又一次重演,向毛主席“以糧為鋼,全面發展”唱反調,

  人民公社的組織原則:領導、分工、以及管理制度的解析與記實,人民公社的組成,公社為農業社的最高首腦,其此是大隊、小隊,每六個大隊為一個公社,每一個大隊分為六個生產隊。

  人民公社,由脫產幹部,國家幹部管着每個大隊,由大隊管着一個大隊六個生產隊,農業社,大鍋飯的管理人員,

  大隊書記、付書記、文書、“執保”主任、貧協主席五人組成。小隊的組成,隊長、付隊長、小組長、記工長、保管、飼養員二人,共七人組成。

  分配與供給,大隊五人由各小隊提留供養,小隊領導人員自食其力,年終補貼三百六十分,勞動報酬,人民幣變成公分制,人民公社工分制,代替人民幣,人們勞動報酬以工分計算。工分,分糧由隊長說了算,勞動人民,只有勞動,分糧、吃糧、掙錢,人們吃好吃壞,隊長說了算,人民一點權力都沒有。

  工分的記時,勞動一天記十分,不問男女,婦女、老弱病殘一律平等,學習、開會、搞“文化大革命,”不參加生產,還是一天十分,辦學習班,大批判,不勞動一天十分,勞動流汗的人也十分,參加勞動的人越來越少,雜草成林,由於對分工的不滿,出工的人們也磨洋工,混日下山,當時任縣委書記的趙守德對農業社的總結:“頭等工分筆尖轉,二等工分門前站,三等工分流大汗,干好乾壞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吃飽些,穿破些,見了幹部走慢些。開會牆角坐,人家發言我通過,人家錯了我不錯。”這就是當時“文革”在農村的真實寫照。

  勞動果實極不平等,記得我一家4口人參加勞動最多,出工最高,最全的人家,勞動工分最高,還比不過兩個人參加勞動的隊長,記工員。

  勞動分配與報酬,每當年終分配,決算,先提留大隊幹部的補貼,再提留備戰糧,到群眾中,每人一年只有三百六十斤元糧,這是出勤最高的人家,除此之外多餘的勞動所得,十斤糧食摺合人民幣一元錢,發放給最高的高線戶,由於他們勞動強度大,不夠吃,一元錢才能從社會上買到三斤糧食,分配的不平等不公平,按勞分配的不公,達到了極點。在農民中,出工故意破壞公共財產,軟抗硬頂的現象不斷出現。

  由於革命生產,出勤人數很少,認為給隊長幹活,吃糧靠國家,化錢靠貸款。供應糧,歷盡萬水千山從加拿大遠渡重洋,運到這裡,每斤供應糧,國家一斤糧要補貼一元錢。在戰爭年代,白求恩同志為了中國的解放事業,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把中國的解放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在困難時期我們又不遠萬里的靠進口,遠渡重洋吃加拿大小麥,這到底為了什麼?

  唐代詩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的農業已成過去。我記得收成不好的是最壞的一年畝產一百五十斤左右,籽種五十斤,春種一粒粟,秋收三顆籽,這是一大二公,不負責任的大鍋飯的真實寫照。

  抓革命時間多,促生產的時間少,雜草縱生的土地是社會主義,當時在人民群眾中流傳的口號是,“這主意,那主意,吃飽肚子是最好的主意。”在那個日子裡,黨政、軍的各級領導忙壞了身體,跑壞了腿,南糧北調,跑壞了汽車,背壞了社員。每天拉運供應糧的車,有十輪大卡車,拖斗車源源不斷。每當秋收大忙季節,運輸供應糧的糧車不斷,在極“左”路線橫行時期,我們的黨,永遠沒有忘記過人民,離開過人民,在極“左”路線下,人民受苦,國家為解救人民,在財政上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商業的蕭滌,物資的奇缺,票證制度,吃飯要糧票,穿衣要布票,買火柴、鹼面、糖、煙、酒要《供應本》。每當過節,人們在商店排成長長的隊買食物,很多時間都浪費在買貨上。我大兒子出生的一九七五年,為產婦買四斤紅糖,由隊長、大隊、公社三級政府蓋公章才能買到,一斤牛奶都是辦不到的,當時隊長就是社員的土皇帝,吃飯、勞動、掙錢、外出他一人說了算,出外隊長不蓋章,吃飯、住房都辦不到,人們的自由達到了極點。

  文化大革命的真實歷史。

  什麼叫文化大革命,就是在文化領域裡的革命,叫文化“大革命,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四大自由。

  首都北京首先由張春橋發起利用小說反黨是個大發現,以批判《海瑞罷官》、《海瑞罵皇帝》、《三家巷》開始,向北京市陶鑄、鄧拓、吳晗發起文化大革命的烈火,點燃了全國各地。文藝界對小說、詩刊、雜誌、都進行清查,識別什麼是香花,什麼是毒草,什麼文學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在文藝舞台上,對文藝作品,詩歌,一一評價,什麼是熱愛社會主義的文藝,什麼是反對社會主義的文藝。

  對歷史小說、戲劇、秦腔一律不讓出台,批判接受。

  這場文化大革命,由文化大革命發展到,奪權造反,向老一輩革命家的殘酷鬥爭。剝奪領導權,由文化大革命發展到天下大亂,由“要文斗,不要武鬥”,發展到文攻武衛。在這場運動中,老一輩革命家為捍衛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捍衛共產黨的領導,捍衛社會主義江山,犧牲了他們的寶貴生命,“責任由我一人來負,好在歷史由人民來寫”的劉少奇主席被打倒,“百萬軍中誰敢挺槍立馬,唯我彭大將軍”被打倒,再也沒有起來,文藝工作蕭滌,文藝舞台空白,只有江青“批准”的“八個樣板戲”一花獨放,與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路線唱反調。

  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好多文藝工作者,老一輩革命家拿筆的,拿槍的都為共和國而戰,為建設社會主義而戰,付出血的代價,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在這場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因為我親身經歷過“革命無罪,造反有理,捨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紅衛兵,從“紅五類”幹部子女,由於父親的被打倒,變為“黑五類”子弟。我親眼看到這場運動的殘忍性。由於運動的極“左”,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不公正的歷史,什麼是路線,什麼是政策我不懂,我只有用親身經歷寫出當時的真實歷史,留給下一代。

  十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歷史文化徹底批判,就連幾千年的帝王將相也排了個隊,批了個透,歷史“奸雄”曹操被抬上了政治舞台,稱為最大的法家代表人物,大樹特樹,不斷貼金。

  “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岳飛,倒被批判為最大的“儒家”、“保皇派”。鎮壓人民起義的“鄶子手”,應當批判,照此種文化,“四人幫”發起的儒法鬥爭史,國家誰忠,祖國誰保,家庭誰來盡孝,天下大亂也。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破“四舊”,立“四新”,向舊的文化、思想、習慣、風俗開戰。

  “臨潭一中”校門口左右兩邊立着“咆哮”的石獅,隨着“破舊立新”的歷史,在“紅衛兵”的鐵鎚下,砸得粉碎,帶着“化崗岩”腦袋去見上帝。現今,在師道尊嚴的學府前再也見不到這個獨一無二的文化故跡。相傳“新城”有個鐘鼓樓,一頭插在雲裡頭。在戰爭年代號令千軍萬馬的鐘鼓樓,一夜之間打得一無所有,500年的文化故跡隨之無影無蹤。大樹特樹法家思想,大肆摧殘“儒家”文化,“打倒孔老二,砸爛孔家店”,中國文化的根被趕出了國門,漂洋過海,被一些發達國家所用,正是可惜。

  在“四人幫”變態文化的豪叫中,中國大地上國無寧日,家無好家。

  在“四人幫”反戈一擊有功,“大義滅情有理”的煽動下、誘惑下,很多家庭分成了勢不兩立的“兩大派”組織,“階級鬥爭天天講”,為了一個“主義”,為了一個“觀點”,為了一個“路線”,父與子不和,丈夫與妻子分居,家庭言論沒有自由,相互堤防,父親怕兒子揭發,丈夫怕妻子請功。在那個年代里,正是吃飯容易說話難,生怕雞蛋里挑出毛來,言論達到了極點。

  在“四人幫”奇形文化的誘惑、煽動下,我們當初的“紅衛兵”,純潔的心靈被瘡傷,老師敢打,父母敢斗,正所謂時代的“驕驕”者。

  在我們這一代青年人身上,新的文化體制又沒形成,舊的文化體制又沒學到。在“魚”變“龍”,“小人物”變“大人物”的特殊年代里,我們這一代人很難明辨是非,為了“名利”,為了“官運”,一部分人的狼之野心不斷加大,“利慾”熏心;有個別人,不擇手段為達到自己的目的,用“無須有”的罪名致父母於死地,誣陷老師,加害朋友,已達到自己“魚”變“龍”,人變“鬼”,小人物變大人物的目的。干盡了壞事,逆天大罪,人人見而唾之,避而遠之,人見人怕,正是那個時代的化身。

  在“四人幫”奇形文化的煽動下,有些人由善良、天真、朝氣蓬勃,變成了猙獰的“狼”。

  一九六八年,在我的同學汪明禮家裡發生了這樣的事:由於父親舊社會當過保長(相當於現今的村委會主任)而在“公社”受“貧下中農”的管教。

  在反戈一擊、大義滅親有理的倡導下,他二十幾歲的侄兒,在千人批鬥大會上直呼其叔父名子,警示人們站穩立場。以“無須有”的罪名揭發批判,大打出手,架“噴汽式”飛機,折斷了他的雙臂。從此,他失蹤了,二十天後,在“大溝”森林裡,烏鴉集中的地方找到,時值大伏天,已是一架白骨。兒女們在父親的衣服中找到了一封信,是解放前侄兒的,父親隨軍去台灣時的《托養孤兒的信》。叔父一直隱瞞對組織說:“侄兒的父親被抓了壯丁,在戰爭中死去,一直撫養成人,可是恩將仇報,致死了叔父。”

  兒女們把這唯一的證據交給了“紅衛兵”組織,這個傢伙被清除“革委會”,讓義憤的群眾打得快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今天,這個人人見而唾之的敗類,獨自一人,一無所有,人人痛恨。

  一九七三年,發生在我同學白玉潔家中的事:她的父親是一個陝北老紅軍,擔任某省勞改所所長,是當時我校紅得發紫的“紅五類”子弟——紅衛兵。在那個“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背叛”、“要是革命跟着毛主席,要是不革命滾她媽的蛋,讓她靠邊站”的反動的“血統論”思想、封建思想盛行時期。我們這一代人,正處在那個時代的風口浪頭上,我的同學,在當時,可謂“響噹噹”的革命接班人,是一個:敢說、敢幹、敢革命、敢造反、敢於反潮流的英雄。“天下是我們的天下,國家是我們的國家,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干”的革命幹將。兩次去過北京授過檢閱。口裡哼唱革命歌曲。常常在人多的地方,拋起兩條大辮,以表示自己的美姿和不可一世的驕態。是一個有理想、對未來充滿美好前程的“紅衛兵”。我們全校老師、同學都為她的革命家庭而羨慕。可是好景不長,她沒有逃過“文化大革命”命運的懲罰,她的父親在這場運動中打成了“反革命”交群眾管制。在校園,在舞台上,再也看不見她的身影,再也聽不到她動人的歌聲了。她青春的歲月沉沒了。她也與我一樣由紅得發紫的“紅衛兵”,一夜變成了“黑五類”子弟。升學、招工、提干、參軍、入黨美好的夢想再也不能實現,我們又被趕出了學校,從此後,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浪跡天涯,成為二等公民。

  在“反戈一擊有功、大義滅情有理”的口號下,白玉潔——她背叛了父親。在父親最困難、最需要親人諒解和支持的時候,她與父親勢不兩立。在父親含冤的日子裡,她甚至於與母親合力,為達到上“工農兵大學”的目的,她們劃清了界限。

您正在瀏覽: 《青春無悔》——之五
網友評論
《青春無悔》——之五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