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讀後感3篇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讀後感3篇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讀後感3篇 標籤:春晚觀后感 經濟學是什麼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讀後感(一)

  ——"自由主義經濟學"淺析

  近日讀了吳曉波所寫《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以下稱《歷》)一書,在欽佩作者對中國兩千多年經濟(變革)史所做大量梳理和總結的同時,也為作者並未將所著內容與基本經濟學原理做關聯而感到遺憾。本文即是希望建立這種關聯的一種嘗試。

  一。存在"西方的"牛頓力學 和 "東方的"牛頓力學之分嗎?

  在自然科學中,恐怕沒有人會認為由牛頓(西方人)發現和發明的各種科學定律 和 技術會在東方國家"不適用".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東方國家運用各種(最早)產生自西方的技術順利地取得了各種成就和進步。

  但是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至今仍然會有很多人會覺得由起源於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理論不適合東方國家。當然必須承認東、西方國家由於其各自文化、歷史、傳統、地理位置等的差異,造成起源於西方國家某些法律、習俗、制度 等不能直接照搬到東方國家,但我認為這些只是東、西方國家在某(些)領域"技術層面"上的方式、方法的差異。從更為根本和宏觀的"原理"層面上看,東、西方國家人文和社會學科基本的原理、理念、思想、原則應該是一致的。正如無論東、西方人在外表上的差異有多大,但是從基本的生理結構和特性上看,二者並沒有本質區別。

  因此雖然經濟學最早起源於西方,但是東方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同樣擺脫不了基本經濟學規律的影響。這就是我讀完《歷》后最深刻的感受。

  二。"自由主義經濟學"在講什麼?

  經濟學的開創者亞當·斯密有一本名著《國富論》,這本書介紹了兩個基本的經濟學原理(還有其它相關內容):1. 分工;2. 看不見的手。 這兩個原理如同兩根支柱支撐起了整個經濟學這座大廈。但是隨着經濟學理論發展的日益繁複,人們似乎越來越陷入對於經濟學細枝末節的研究,反倒忽視了這兩條基本原理對於經濟和經濟學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就如同人們在同時容易讚歎一棵果樹的茂密和 果實的豐盛,反倒忘記了整棵樹之所以存在首先是因為有了樹根和樹榦的支撐。 在我看來"分工" 和 "看不見的手"就是經濟學這棵大樹的樹枝和樹榦。

  《國富論》(英文名:the wealth of nations)最早被翻譯成中文時叫做《原富》,其主旨是討論一個國家的財富的究竟產生自哪裡? 亞當·斯密 認為了,"分工" 和 "看不見的手"都是促進一個國家財富增長的重要原因。"分工"能否促進國家財富的增長並不難理解。因為分工能夠促進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產出,世界上越是"分工"繁複的地區,往往也越是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但是"看不見的手"能促進經濟繁榮,應該作何理解呢?

  其實 "看不見的手"是一條更為根本的促進財富增長 和 經濟繁榮的原理。它的主旨說來非常簡單:保障經濟活動參與者自由、自發、自願地去參與經濟活動,而不要對其進行 "不必要的"外在干預——是保證一國財富增長的重要來源。

  亞當·斯密有句名言:"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飲食,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或麵包師的恩惠,都是處於他們自利的打算".這句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看不見的手":屠戶、麵包師和 釀酒師 努力為我們製作出美味的食物並不是因為他們同情我們,也不是因為有一個凌駕於他們之上的"管理機構"命令他們必須這樣做,而是他們為了謀求自己的個人利益,自願、自發地,按照自己的稟賦、才能和 願望參與到各自的行業和經濟活動當中。

  亞當·斯密和其它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認為促使一個經濟體繁榮 同時在整體上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關鍵在於保證經濟體內的個體享有"自願"、"自發"參與到經濟活動中的"自由",並且不受外在與其"自主意志"相違背的強制力的影響,只有這樣一個經濟體的資源分配才是最合理的,其效率和效果也才是最優的。正式由於對"自由"作為經濟繁榮的前提條件的重視,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所開創出的經濟學也被稱為"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

  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受到了當時英國王室和社會的重視,在英國、荷蘭等一些"海洋型"西方國家逐漸得到了推廣和實施。有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後來工業革命和各種新興科學技術、管理技術和 金融創新 發端於英國的重要原因。

  除了"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在亞當·斯密的時代還有一種經濟學理論和思潮很流行: 重商主義。與強調保證參與者的"自由"不同,重商主義認為經濟強大的關鍵在於必須利用"有形的手"——國家/政府的強制力,或者強制力的種種形式(比如政策、法規、行政命令 等)來"有目的地"主導、計劃、執行、監控、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從而實現一個"預先"規劃好的經濟繁榮的目的。可以看出與"自由主義經濟學"相比,"重商主義"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強調社會整體經濟活動要由一個"主導力量"或者"中央機構"來規制的經濟運行,而不是依靠眾多的經濟活動參與者本身"自願"、"自發"地、看似毫無規劃 和 目的地去發展經濟。

  那麼到底是"自由主義經濟學"更合理和有效?還是"重商主義"經濟理論 更為合理和有效呢?其實答案早已明了。在現代社會中由"自由主義經濟學"演變而來的"市場經濟理論"早已被證明比由"重商主義"演變而來的"計劃經濟理論"更為合理和有效,並且得到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認可和接受。但是為了"求甚解"我們還必須在問一句:為什麼?

  1

  而經濟體內部交易的活躍程度則依賴於交易主體對於各種與交易相關的"知識"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例如如果一個麵包師要想儘可能多地達成交易——賣出更多的麵包,那麼他就必須熟悉和掌握與"賣麵包"相關的各種知識:如何選擇原材料、應該如何製作麵包、如何包裝、店面選址、宣傳策略、顧客偏好……只有一個麵包師掌握了足夠多的關於"賣麵包"的知識之後,他才可能賣出跟多的麵包。同理一個經濟體當中任何一種交易也必須符合這一要求——交易者必須儘可能掌握與交易相關的知識——才能更多地達成此類交易。所以從宏觀上看,一個經濟體交易活躍的前提條件是——經濟體內必須具有足夠多和豐富的"知識"被交易者所掌握和運用。

  請注意這裡所說的"知識"並不僅僅指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存在的信息(我們稱其為"顯性知識"),它同時也包括各種存在於人們頭腦中的,甚至是"不可言說"的對與交易相關各種"隱性知識":理解、感悟和 經驗(比如一個麵包師對於烤麵包火候的掌握)。不難理解除了各類"顯性知識", 各種"隱性知識"對於經濟體交易的活躍程度 也是至關重要的。

  在分析了"知識"與交易活躍程度 以及 經濟繁榮程度的關係之後,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自由主義經濟學"(計劃經濟)要優於"重商主義經濟理論"(計劃經濟)了。因為要促成經濟繁榮(交易活躍),一個經濟體必須先要有"巨量"的知識體系的存在和運用,由於這個知識體系的龐大和複雜(歸根結底是因為外界環境和人們需求的龐大和多變)乃至各種"隱性知識"的存在,因此與能夠保證個體"自由"參與經濟活動、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發現和運用各種知識的"市場經濟"相比,限制個體參與經濟活動自由,依賴"中央管理機構"中的少數人(要知道這些管理機構也是由"人"組成,他們的學習和認識能力與其他人別無二致)來主導經濟活動的"計劃經濟"(人為地)抑制了知識體系的發展 和 運行,因此相對而言其無法促成交易的活躍和經濟的繁榮。

  三。中國歷史上的經濟發展符合"自由主義經濟學"規律嗎?

  我在讀《歷》的過程中的第一感受就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完全符合"自由主義經濟學"的規律。歷史上越是政府對經濟干預和管制較多的時期,中國的經濟越是衰落和凋敝(秦、明),相反越是政府管制較少的時期,中國的經濟越是繁榮(宋初、盛唐)。

  如果我們將實行"宏觀管制,微觀放活"的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時期的經濟政策,定義為經濟自由度 和 經濟繁榮程度的"中點",那麼《歷》中其它歷史時期在以"經濟自由度"和"經濟繁榮程度"兩個指標構成的坐標系中的分佈就會如下圖所示: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讀後感3篇
網友評論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讀後感3篇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