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東方中國夢 中國夢 我的中國夢 感動中國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心得與讀後感

  樊子悠

  這是一本我看了之後愛不釋手,並且向身邊人強烈推薦的書。被稱為神作不是沒道理的,很少遇到過讓我在短時間內反反覆復,看了又看,劃了又划的書。

  書雖然很薄,可是知識點之密集到讓人眼花繚亂的地步,即使你完全不同意書中的觀點,你也必須承認看他的書能長很多見識。

  對於漢唐為何而強,明清為何而頹的分析非常到位,所謂的黑暗專制並不是一言兩語能說清的,可能更多有當時人的妥協平衡與無奈,能夠體會到錢常說的對古人常保留一絲溫情和敬意背後的深意。

  嚴格說起來,錢穆是經學家,而不是專業的史學家,這本書難免會有史料上的未及之處和漏洞,我們看個總體的分析就好。

  從分權和集權的角度

  大體的趨勢是地方權力逐漸向中央集權的過程。

  漢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可能是最優秀的,地方大員和中央官員在待遇和地位上都基體上平級。

  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則比漢代要更政府化一點,地方權力開始減弱。表現在地方大員的下屬也必須由中央安排。

  宋代開始向中央集權的統治方式靠攏,地方官員的權利也進行了分拆,削弱地方財政。

  明代則更加集權,地方官員的權利進一步分拆細化,進一步削弱地方財政

  清代因為是部族統治的緣故,將集權發展到了極致。

  當然分權也不一定是好事,帶來的後果也很嚴重,就是中央一旦衰弱,就無法控制地方的豪強化,進而反過來下克上,造成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亂象。宋代也是總結了這個教訓而進行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好處在於使得地方衰弱,無力對抗中央;但在外敵入侵的時候卻難以形成凝聚力,一旦中央政府被擊破,基本上就是國家的整體滅亡。

  當代商業上可以參考中國移動在各地分公司權力大的時候,展現出的活力和創新力,以及在權力回收總公司后,展現出來的官僚化和遲緩化的表現。

  從皇權和相權的角度

  大體的趨勢是皇權逐漸壓倒相權,最後完全吞併相權的過程。

  漢代的皇權相權是共治關係,甚至相權在實權方面更多,管得也更多。

  唐代相權開始削減,從個人負責制,拆分為三個衙門的委員會形式。

  宋代相權進一步削弱,沒有兵權、財權、用人權和監察權。

  明代取消了名義上的宰相,要行使宰相的功能則成為了權臣才敢做的事,皇帝只依靠內閣這種秘書處來辦公。

  清代在內閣基礎上增加了軍機處,實行皇帝政務不公開的秘密政治。

  中國的皇相兩權,比較類似董事長和CEO的關係,創始人需要有能力的人才為自己和子孫後代服務,然而要擔心的是,權力放出去以後,還怎麼保障自己和子孫後代的權力。

  "田代姜齊"的故事並沒不是孤例,歷史上相權到達了頂點的最著名事件,是有名的"穿越者"王莽。當代商業上可以查看國美電器的黃光裕和陳曉的故事。

  從經濟的角度

  經濟的問題比較複雜,大體趨勢是從一開始的力役、兵役、土地稅都要交納,逐漸變為只有財役稅收統一的形式。

  漢代稅收較輕,有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長時間免收田租的時代,需要全民服兵役、力役,可以通過付錢迴避服役。不過國家對人民的責任不多,民間經濟也更自由。

  唐代的"租庸調製"是力役、財稅都要繳納,不過總體稅比漢代更輕。並且國家對人民責任更多,比如土地政策上的"計劃經濟",後來轉為"兩稅制",變為自由經濟。

  宋代將五代時期力役、財稅都交納並嚴重毀滅地方經濟的"差役法",改為花錢消災的"免役法",從此中國人再也不用服"力役"了。兵役制度採用了以終身雇傭形式的"募兵制".

  明代從一開始的依據人口統計的土地統計的財稅制度,走向了只收田賦的"一條鞭法",不過收銀不收糧的形式,讓人民還要受到商人的再次剝削,而國家也因為銀本位的制度而造成國家資源被西班牙掠奪(中國缺少白銀資源,"元"這個字來自於西班牙)。兵役則採用了唐代的"府兵制".

  清代的經濟錢穆沒有說,我覺得可以一說的有康熙的"永不加賦"這樣的理想主義政策,雍正的"火耗歸公"、"養廉銀"這樣的現實主義政策。

  從力役、兵役、財役都要交納,向只有財役稅收這樣的轉變,主要是因為古代的通信水平落後,兵役、力役需要精密的人口管理統計,需要長時間付出極大的精力物力和人力,所以最後都轉向了相對簡單的土地稅收形式。而長期只收土地稅又會讓力役、兵役再次開始徵收,導致人民壓力越來越大。

  而土地買賣的自由化則會造成大量的土地兼并,加上人口的增多,工商業的不發達,當生產力和人口關係達到臨界點的時候,古代人類難以擺脫的"馬爾薩斯陷阱"就會一次一次的重來。

  從人才選拔的角度

  大體趨勢是從貴族、大族壟斷向門第,再向全民開放;從推舉到考律詩到經義,再到考八股文。

  漢代人才是"選舉"制度,比如地方推舉,官員推舉,舉"孝廉"等形式。

  唐代中國人擁有了考試的科舉制度,把進仕之路向全國人開放,但依然以門第為主。

  宋代門第勢力已經衰落,科舉制度真正的走向了全國人。

  明代整合了宋代考"經義"不夠嚴謹客觀的事實,開始考變相的律體經義"八股文".

  清代出於異族統治的需要,在考試上為滿族等統治民族增加了更多的名額和更簡單的上升渠道。

  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在世界上的很長時間都是非常先進的,而且也是中國的政治官場中少數幾乎沒有貪污舞弊的,這樣的制度保證了最優秀的人能進入政府機構。不過成功模式被人為的的單一化,也造成了最優秀的人不願進入工商階層等其他空間。

  讀後感

  1、政治制度離不開當時的人事,脫離了人的動機這個關鍵,制度就只是單純的條條框框。

  2、政治制度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憑空消失,各個時代的制度之間,各個制度都有潛在的聯繫和交織。

  3、看上去很好的制度也有變壞的一天,看上去很壞的制度在設立之初往往也來自於良好的用意,因為整個世界都是在不停變化的,不要以現代人後世所處的世界準則來抹殺已往的歷史。

  4、決定製度的關鍵是文化,決定文化的關鍵是民族,決定民族的關鍵是生活習慣,決定生活習慣的是作息,決定作息的關鍵是自然環境,決定自然環境的是地理。所以制度的決定一定是受到了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

  5、對歷史和過去帶着一些敬意和溫情,一個時代的人只能做好一個時代的事,而人類是一代踏着一代的肩膀才站立起來的,不要因為有過黑暗的部分而將整個歷史都全部抹殺了。這也是我不喜歡黑格爾和他的門徒們用國外的單一角度對中國歷史的負面評價的原因。

  最後再以錢穆的話作為結尾

  "我們不要說中國民族衰老了,它的文化不行了,那些空洞話。我們要分析那時的具體事說,換言之,我們要找出歷史材料,來說明當時究竟失敗在那裡。"

  "不要以時代事實取代歷史事實,歷史事實縱然有過失但總有其當時的存在意義,萬不可將歷史之過失全盤否定。只有學習得,借鑒失才能對當下改革有積極意義。"

  看到這些話,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真真切切的能感受到大師在主流的"民族虛無主義"下的執着和堅持。

您正在瀏覽: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網友評論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