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雜文 > 養兒不如錫壺

養兒不如錫壺

手機:M版  分類:雜文  編輯:得得9

  文/叢敏

  少時經常聽長輩們講這樣的一個故事。說很久很久的以前有個老人家,幾個兒子都不十分地孝,覺得老邁又沒經濟來源的老人拖累了他們。那日,老人的小兒子突然看見老爹在自家門前的老榆樹下挖出個很大個的錫壺。抱寶貝似地抱回了家。小兒子很好奇地問爹爹這壺裡裝的是什麼,老人神秘而得意地告訴兒子:這是祖上傳下來的,壺裡裝的是些價值連城的寶物。至此不僅是小兒子,其他的三個兒子也聞風地來和父親掙搶。老人說,不可以,祖上有規矩,必須是很孝敬老人的後代才能得到,必須是在老人天年後,依每個人孝敬的程度來分配寶物。這樣,四個兒子就爭着搶着地要將老人接回家照顧。老人只好說,這樣吧,為了不傷和氣,為了公平,也使得你們每個人都得到孝敬的機會,我就一家住半年,如此更能考驗出誰更孝敬,分錫壺裡的財產也有憑據。讓老人預料不及的是:他每到一個兒子家中,不僅被無微不至地照顧,吃香的喝辣的,日子到了的時候,還不讓走。哪怕老人住到其中一個兒子家,其他的兒子也時不時地把好吃的好用的送了來。很多的時候,兒子兒孫們會纏着老人索要錫壺裡的寶物瞧瞧,可老人都以不可壞了祖宗的規矩婉絕了。一晃六年了,隨着錫壺越來越被撫摩搽洗的光亮光閃,老人的四個兒子孝敬老人的美名也遠遠地被讚頌傳播。第六年的冬天,老人病如膏肓。臨咽氣時,老人把四個兒子叫到了身邊,打開了錫壺。不曾想錫壺裡竟裝着滿滿的石頭。望着絕望而尷尬甚至是惱羞成怒的兒子們,老人長嘆一聲:養兒不如錫壺,流着渾濁的老淚,氣絕而亡。

  這個故事,讓我蒙里懞懂的。覺得那老人的兒子實在可惡,認錢而不認含辛茹苦把自己養大的老爹爹。心想,我才不會這樣呢。所以這個故事總讓我當了笑話來聽。但另一個故事卻讓我心碎,鼻涕一把淚一把地哭得一塌糊塗。

  我們那裡有一種海鳥,和其他的海鳥比起來,黑瘦黑長,羽毛是緞子一樣閃亮的黑,兩個眼睛烏亮賊黑地閃着寒光,似乎永遠都在尋找索取着什麼。個兒也是海鷗等海鳥的一個半多的大。以潛水捉小魚小蝦為生,故鄉人叫其海驢子。學名叫什麼,不得而知,學習高爾基的《海燕》時,一度想它應當是海鴨吧。可是最終也沒得到證實,就只能隨故鄉人叫其海驢子。這海驢子,它的媽媽孕育它很是辛苦。可是等到它要飛的時候,卻必得把媽媽給吃了,因為不吃了媽媽它就飛不起來。所以在哺育它到一定的時候,它的媽媽就會閉目躺到它的跟前,一動不動地讓它生吞活剝。往往是一個海驢的媽媽一次就會孵出三五個小海驢來。哺育這三五個小海驢的過程非常地艱辛困苦,但海驢媽媽一點兒都不怕,寧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餵飽小海驢們。這樣鞠躬盡瘁的媽媽卻要被養育的兒女殘忍地撕扯着吃掉,那場面就分外地發森發陰,而那海驢媽媽哼也不哼地任小海驢吃着,更充滿了悲壯和血腥。

  “其實啊,你們就是小海驢子,不把父母吃掉,是不會飛啊。”沒想到講這故事的媽媽看到我的眼淚,卻笑了起來,點着我的腦袋說著這句讓我很是反感的話。誰是小海驢啊,我才不要吃媽媽呢,我可能吃媽媽嗎?嘴上雖不說,心裡卻彆扭,憤怒得很。以後,媽媽一要講這個海驢子的故事,就趕緊地跺腳跑開,來到海邊,向著有海驢子的地方狠命地丟石頭。恨不得打死十個八個海驢子,方解心頭大恨。

  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尤其當媽媽離開,在流也流不完的淚水和無盡的思念中,悔恨媽媽給自己的太多,而自己給媽媽的太少太少。很自然地就想起媽媽講的這個“海驢子”的故事和媽媽點着我腦袋的笑。是啊,我們哪個兒女不是在做着小海驢子呢。無論承認如否,我們都是在吃掉耗盡父母的精力精氣及血汗,而哪個父母不如那海驢子的媽媽一樣,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的一切奉送給的兒女,粉身碎骨,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就是我們真如黃香扇枕溫席,如江革背母地來進行所謂的孝敬父母之道,也不及父母為我們所做的千萬分之一,更何況,我們很多時候是做不到的。

  “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我們現在不如草木的人卻大有其人。

  前不久在電視中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家七個兒女,居然把八旬的老母親拋棄街頭,讓一個素不相識的好心人收留。當相關部門找到她的兒女時,他們卻以總總借口不接受老人,為自己的無恥行為辯解,而最根本的原因,卻是老人沒有房子,沒有退休金。他們不僅自己不肯照顧,也不肯出錢顧人來照顧老人,就連送養老院也不肯,以錢太貴為借口。如此,在他們爭辯推卸自己該不該承擔贍養老人的唾沫星子的橫飛中,老人在收留的人家中咽了氣,直死她也沒享受到一個兒女的關愛和照顧。若老人自己有退休金就好了,她可以用自己的錢去養老院,她可以用自己的錢去看病。老人家,你身強力壯,精力充沛的時候,為什麼不給自己攢一筆錢呢?你不知道自己沒有退休金嗎?可能你不是不想攢吧,可是那麼多的兒女,為他們,你攢不下錢,也捨不得攢……在滾滾的淚水中,我又想,倘若老人家有了一筆錢,有哪怕是一間很小的屋,她的七個兒女也不會讓她流浪在街頭,說不上,會把她如貴賓一樣地盛情款待。不自禁地,我又想起了長輩們講的那個“養兒不如錫壺”的故事,又想起時常有兒女對他們父母的抱怨:你為我留下了什麼?你為什麼不給我更好的條件?如果你給了我更好的條件,我就不是這個樣子了……我們的兒女要求可真是多啊,父母給了生命,含辛茹苦地養大了我們,我們還是有那麼多地抱怨,那麼多地不滿足?我們的慾望何其之多啊!不感激,不報答,還滿肚子的埋怨,甚至是怨恨。

  在我的家鄉有一種魚叫黑魚.當老黑魚產子后雙目暫時失明,剛出生的小黑魚便侍奉在老黑魚左右,一個個爭先恐後地往老黑魚嘴裡鑽,自我獻身以飽母腹,表達孝心.待到老黑魚的眼睛復明,能捕捉食物了,剩下的小黑魚才離開.

  這個與海驢子形成截然對比的場景,常常地讓我想:我們的被稱做萬物之首,有着最高智慧的人類的孝真不及微塵的生物動物。這大概就是我們的孔子孟子等聖人賢人,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傳授講習孝道了。

  可是大張旗鼓地講了上千年,還是有“養兒不如錫壺”的傳說,還是有更多的沒有“錫壺”的老人被迫流落街頭。

  “你不覺得有趣嗎?我們中國的影視劇里,一涉及孩子和父母的時候,都是孩子一生氣,拍着桌子摔着門走了跑了,父母焦急地追找,無論孩子怎樣地不把父母放在眼裡,不尊重父母,最後還是父母在反思:什麼方法不對啊,什麼沒給民主啦……向孩子認錯,檢討自己的行為,而韓國,台灣,甚至是一些西歐國家的影視劇,卻是孩子在連連地點頭,甚至是下跪地對父母說對不起,卻是孩子在反思自己應當怎樣地在經濟上獨立,他們幾乎不抱怨父母……我們這樣的媒體導向會使我們的下一代向何處去?……”前日,聽的一朋友的抱怨,一尋思,真是這樣。就想,這種現象不僅僅是媒體的導向,也是我們的現狀吧,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宅男宅女呢?

  對於而今的在蜜罐子里養大的兒女,就是你抱着天大個的錫壺,怕他們也不會對你盡應有的孝道了吧。這個念頭的閃現,竟使我寒冷得很,不敢再做任何的推測了。

您正在瀏覽: 養兒不如錫壺
網友評論
養兒不如錫壺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