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文|海豚班主班

  在園裡經常聽到"李躍兒"的名字,兩年了可能我才僅僅知道ta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大師",趁着放假,靜下心來,百度了一下,頁面展現了八個大字——"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看到介紹中李躍兒的代表著作,我被《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吸引,也許是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十分好奇吧,開始閱讀尋找答案。

  某一年掀起了一股熱潮"你幸福嗎?"我也關注了許多報道,多數人會笑着給予肯定回答,而什麼是幸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點".那麼孩子的幸福又是什麼呢?

  我已經是成年人了,讓我再去回想孩童時的幸福,記憶大概就是關於父母和學校了。而作為老師的身份,在書中寫道:在書中,作者說到:作為老師,首先要有看見一個孩子,就愛得眼睛都拔不出來的愛心。

  作為一位教育者,應該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與孩子平等的相處。對方是農民,我就以農民的方式與他交往;對方是大師,我就以大師的心態與他交往;對方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他交往。老師要放下架子,與孩子形成一種朋友式的平等關係,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果老師能夠這樣做的話,孩子就會被愛包裹起來。當他提着書包跟着媽媽往回走的時候,渾身都會充滿着幸福。

  對於"愛與尊重"我自認為可以做到,可偶爾在孩子們面前也會突然忘了"平等",這也是反省后深知自己需要"修行"的地方。孩子充滿幸福感的時候,老師們也會被感染到,會有不一樣的幸福感。

  剛剛有了小小的自信,當我閱讀到"做一個合格的教師,光有愛心是不夠的,光有熱情是不夠的,能夠寓教於樂也不夠,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很高的悟性、平等的觀念以及對於教育有非常到位的理解還是不夠。

  做一個合格的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種手段,一種具體的操作方式,要使孩子能把知識化為智慧、把品格滲進心靈才行。否則,只是喊口號。

  古人講,說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就是這個道理。"這樣一段話,讓我開始犯愁,怎麼都覺得我還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世上事就是這樣:越深奧的看起來越淺顯,越複雜的看起來越簡單,越困難的看起來越容易。

  "也許就像書里寫的,中國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在一二十年的短期內成功,它必定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傳統的勢力太強大了。

  教育不像工業產品,引進一條生產線就能很快出產品。教育是改造人的事情,尤其是改造已經定型了的人,絕不會一蹴而就。而我希望在時間的沉澱下突破層層"傳統"的枷鎖,做一名給孩子們帶來幸福的老師。

  書中看到家庭教育很多"失誤"的案例,我並沒有過於驚訝,因為我們生活中就有令人思考的案例。那些"望子成龍""恨鐵不成鋼""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不能去斷定那些父母是否愛孩子,但是我們可以十分肯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有多麼重要!而愛的名義之下,很多父母可能會迷失了"自己",也忘記了愛是讓孩子感受"幸福".

  很多時候,我們成人並不能真正正確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由於不理解而帶給孩子許多痛苦,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被解決就會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成為將來他們性格中的一部分,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困難,影響他們的發展。"

  這些問題普遍存在於家長和老師之中,通常,家長是先入為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維,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

  他們認為作為父母,比孩子更有經驗,更有正確思考的能力,判斷是非的能力,但是,雖然父母都是從孩子的階段慢慢成長起來的,卻早已忘記了當時的自己是用何種眼光看待周圍世界的,是用怎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會誤解了孩子的本意,錯誤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李躍兒告訴我們:由於不懂孩子,本應給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卻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沒有幸福感,人就很難成材,因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會獲得足夠強大的內在驅動。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句話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讓穿鞋的人感到舒適。舒適的先決條件就是鞋子適合於腳。

  對於教育來說,只要適合於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教育的本質是協助人類的生活。教育像是鞋子,幫助孩子更好地走人生的道路。教育者,無論教師還是父母,就像是給孩子造鞋的人。

您正在瀏覽: 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網友評論
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