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課堂觀察讀後感

課堂觀察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課堂觀察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師德觀察 高效課堂

  課堂觀察讀後感

  篇一:課堂觀察讀後感

  今年寒假我校發了一本《課堂觀察》,拿到這本書的第一反應是:觀察什麼?怎樣觀察呢?觀察後有什麼作用呢?這些問題在我腦海里產生。接着是,學校請朱教授給我們做了精彩的報告,科組長向我們簡單介紹了什麼是 " 課堂觀察 " .基本上知道是什麼東東。原來是聽課評課走向更專業的發展道路。最後是自己看完《課堂觀察》這本書,才對課堂觀察的真正面貌有更深刻的了解與掌握。

  現在,我聽課前,聽課時的目標不那麼明確與清晰。我聽課的目的帶着的是學習的心態,但究竟學什麼自己也不清楚。再次,聽課後進行評課,我更是害怕。可能是由於自己的教學經驗嘗淺,洞察課堂問題的敏銳力不強,不能說出自己深刻的體會與想法,往往評課時說的是客套的話。但通過學習《課堂觀察》后,才明白它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是一種行為系統,研究方法,工作流程,更是一種團隊合作。它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後會議三個環節。課前會議它讓我們明確觀察目的,選擇適合自己的觀察對象,確定觀察行為;課中觀察,讓我們收集觀察所得來的信息;課後會議,讓我們處理觀察數據,呈現觀察結果,解決我們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使我們評課有據可論,而不是夸夸其談。這一系列的行為系統,研究方法,工作流程,合作方法緊緊圍繞着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而運轉;促進老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有助於學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課前,帶着自己特定的具體目的去聽課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用。課堂觀察的第一個階段是課前會議,而課前會議着重解決的確定課堂觀察點。確定課堂觀察點本人感覺有點困難。因為一節課來,師生的具體行為有很多,而觀察點還必須是可記錄的,解釋的,如果我選定的觀察點是不可記錄的怎麼辦?可能是由於個人理解問題,我認為被觀察者在說課時必須很詳細地介紹這節課是如何操作,才便於我們確立觀察點,而本書說是課前會議要 15 分鐘,我想沒一節課也確定不來。

  而本人認為課堂觀察中最難操作的是選擇或自主開發課堂觀察工具。首先,每個人的觀察點不同,就要有不同的觀察記錄工具。再次,由於每個學科的教學性質不同,課堂類型不同,課堂教學情景不同,需要有較強針對性觀察記錄工具。雖然,不同觀察記錄工具可以自行開發,我覺得開發時,對我來說有困難,需要培訓與指導。再者,我發現本書的課例研究中的觀察記錄工具有些是定性觀察的,而記錄的信息是比較主觀的,不夠確切,如:熟練度處記錄(熟練與不夠熟練)那麼以什麼標準來確定呢?沒有清楚說明。而我們開發時也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否則,有時觀察記錄的數據也不夠科學與確切。

  總的來說,就課堂觀察的構成比我們現在的聽評課程序的目標明確;觀察后,還能有理有據地評論。俗語說 " 書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 " .但是課堂觀察這個新生事物對我來說書上得來都覺難,覺知此事要努力。

  篇二:課堂觀察讀後感

  哲學上有一個很有趣的命題,說凡事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簡單事情複雜化;二是複雜事情簡單化。仔細觀察生活和工作中人們的思維和行動方式,不外乎這兩種。

  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追求的是一種智慧和豁達;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需要的則是一種研究和精緻。很多的時候,我們把一件事情定義為簡單的時候,往往是沒有把它展開,沒有用心的處理它的細節,挖掘其中的價值,所以,也就沒有吸收其中的營養與精華。聽課、評課也許就是如此。

  聽評課對每位教師而言就如同呼吸一樣,實在是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我們以往聽評課的時候,很少能想到提升自己的專業發展,也很少去想怎樣能與其他老師持續合作,更是很少去想獲取來自課堂的信息和數據,從中讀出提升本人和授課者及其他聽課者的專業素養。《課堂觀察》讓我大開眼界。

  收穫一:長期思考的精簡一定是精華

  "越是精簡的東西,難度越大,精華不一定等於精簡,但長期思考的精簡一定是精華"這句話是我寫在《課堂觀察》"故事分享"旁邊的,我感慨於中學的老師和大學教授的平等合作,感慨於餘杭中學的老師們十年的苦索,兩年的艱辛合作、研究與實踐。實踐的過程中他們一直在追求觀察維度的精簡與觀察點的可行性。《課堂觀察》展現給我們的正是教授和老師們研究和實踐的精華。

  收穫二: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徑就是研究

  餘杭中學生化組的老師們在研究課堂觀察量化表的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固然令人佩服,但是所得到的專業提升也是令人羨慕的。一個會研究別人課堂的人,下意識中就會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師參與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有效而且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因為參與"課堂觀察量化表"的製作,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才會從"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堂性質和課堂文化"四個維度去思考實施自己的教學行為。又因為積極主動地參與聽評課,科學量化的記錄課堂數據,在聽評課的過程中發現教師共性的易疏忽課堂漏洞,學生共性的課堂問題,從而優化自己的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收穫三:接受專業的《課堂觀察》,完善自己的聽評課

  《課堂觀察》中提到的觀察程序主要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後會議。課前會議是我們比較容易忽略的,而在課前說課的五個方面(1)說教材(2)說學生(3)說教法(4)說課堂結構(5)說預計的課堂反饋,最後一條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因為沒有提前預計,所以會對課堂的突發性學習反饋會處理不完美甚至會措手不及。

  關於走進課堂實行課中觀察,如果真正完成4個維度,20個視角,68個觀察點的話,我認為還是一個比較龐大的任務,需要很多老師的共同合作和參與,在這個參與的過程中,我提出幾點疑問:維度一,學生學習,觀察點——有多少學生傾聽老師的講課?傾聽時間為多少?有多少學生傾聽同學發言?傾聽時,學生有哪些輔助行為?有多少人發生這些行為?……針對這些統計性的問題,如果想統計出具體的數據,得好幾位老師才能完成,如果想統計部分推算出全班,那選的這一部分是否有代表性,也是個問題。有一些觀察點需要老師動態的觀察才能實現,例如"學生自主學習的形式(探究、記筆記、閱讀、思考、練習)有哪些?各有多少人?教師進入課堂最好是常態化的,盡量減少對學生學習的干擾,畢竟我們做課堂觀察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高效的學習,如果課堂中融入過多的動態觀察,勢必會影響學生課堂學習效果,那課堂觀察就成了為觀察而觀察了。所以針對《課堂觀察》中提到的觀察點我們在設計觀察量表的時候還是要在簡化和斟酌的。

  收穫四:沿着專家的路化繁為簡

  以前我把聽評課想的做的都太簡單,看完《課堂觀察》這本書,我才真正的品出了其中的奧秘,也體會到了專業的課堂觀察的價值。現在再想課堂觀察,突然覺得,它依然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過,它已經不再是以前的簡單。這件簡單的如同我們呼吸一樣的事情,需要我們認真的去做,認真的去按照《課堂觀察》所提示的去做。

  課堂觀察的目的是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是教會學生高效的課堂學習,一堂課,最能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便是最後環節的"目標達成檢測",如果最後的檢測效果特別好,那所有的課後分析從簡;如果,檢測效果未達到預期,那聽評課團體要做的便是查找原因,相互交流,相互借鑒,以便達到授課者會自己把脈——把學生的脈、把課堂的脈、把教材的脈。當然,設計科學的課堂檢測環節也是需要我們用心付出的。

  篇三:課堂觀察讀後感

  王麗萍

  平時教學已很是辛苦,加之本次假期實在太短。十多天的假期,又逢春節,每天迎來送往。要想靜下心來,讀完兩本專業著作,實屬勉強。加之,本人才疏學淺,知識有限,只能就《課堂觀察Ⅱ——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談點淺見。

  一。課堂觀察對教師的重要性。課堂觀察是一種課堂研究的科學方法。進入21世紀,課堂觀察作為"一項被遺漏的教師專業能力"進入教育界的主流視野。隨着"有效教學"的深入,課堂觀察在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的意義和價值被重新挖掘,教育研究者們對課堂觀察的關注熱度逐年上升。而教師天然是課堂觀察的研究者、使用者、反思者。課堂觀察就是通過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討論和發現課堂中各個環節、因素之間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探討課堂教學種種可能,從而認識課堂、理解課堂、改進課堂。通過課堂觀察,營造相互借鑒、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圍和工作環境,互相交流,取長補短,促進教師自我反思,提升課堂教學研究的水平和質量,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 如何進行課堂觀察?

  明確課堂觀察的四個維度——學生、教師、課程及課堂文化。學生,觀察學生怎麼學,學得怎麼樣,學生是否有效學習是課堂成敗的核心因素。教師是課堂成敗的關鍵因素,觀察教師教什麼,怎麼教,教師是否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課程性質指的是教和學的內容是什麼,它是師生在課堂中國共產黨同面對的教與學的的客體,明白學科性表現在哪裡?課堂文化充盈於課堂之內、滲透於師生之間,是課堂的重要養分,也是聽這節課的整體感受。

  (一)觀察課堂的演員──學生

  從學生的維度看,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真正確立,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興趣、熱情是否得到激發,學生的思維是否得到調動,學生的語言、思想、情感、審美等素養是否得到應有提升。課堂所組織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是否都是圍繞明確的學習目標進行的,學生通過活動是否獲得了新的感悟體驗或新的收穫。具體從以下五方面進行觀察:

  1. 學生課堂參與的廣度。課堂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是否能達到全員參與,也就是每個教學環節中學生的參與率達到百分比是多少,個人展示的次數是否適度。

  2. 學生課堂參與的深度。觀察課堂上是否有學生思維的空間。觀察師生、生生之間是否有思維的碰撞的火花,學生是否具有問題意識,是否敢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探究問題是否積極主動,是否具有獨創性。

  3.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科學合理地進行分工合作。是否會傾聽別人的意見,是否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遇到困難能否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能否從其他同學的回答中獲得收穫、啟迪。

  4. 學生的情感狀態。看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能否自我調控學習情緒。學生能否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之中,並能自我調節和控制學習情緒,對學習能否保持較長的注意,是否具有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

  5. 學生的反饋狀態。通過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態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效課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高。所以課堂上教師要使用多種形式檢測學生的學習狀況,觀察統計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為觀后交流提供更充分的材料和依據。

  (二)觀察課堂的導演──教師

  從教師的維度看,教師自身的學科專業素養是否厚實,教學的基本功是否紮實,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否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能否獨立處理教材、設計教案,課堂教學中能否體現自身的教學個性與風格,教師是否具有較強的駕馭課堂,處理預設與生成關係的能力。總之,教師對"教什麼"和"怎麼教"是否瞭然於胸。具體包括:

  1.組織能力:包括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語言的組織、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核心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

  2.調控能力:教師能否根據課堂教學進展情況與出現的問題,靈活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採取有效措施,能否關注學生,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資源,尋求應對策略,努力構建開放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潛能,追求教學的真實、自然,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

  3.教學策略:教師能否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對其所教學科愛學、會學、善學。觀察學生能夠自學的內容,教師是否讓學生自學;學生能夠自己表達的,教師是否鼓勵學生去表達;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是否放手讓學生去做,等等;觀課時要關注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以探究為特徵的研究性學習,使接受與探究相輔相成,使學生的學習境界更高,學習效果更好;觀察教師能否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情感、態度及時給予有價值的反饋,發揮課堂評價對學生學習的導向、激勵、診斷和反思提高的作用。

  4.練習設計:教師能否依據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典型而適合學生的練習題,達到鞏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

  (三)分析課堂的劇本──課程性質

  教師是否根據課程標準、學情、教材內容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課堂上有無生成新的學習目標,怎樣處理新生成的目標的?為了達成目標怎樣處理教材?設計了哪些教學環節?採用了哪些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怎樣體現了本學科的特點?有沒有關注學習方法的指導?

  (四)分析課堂的感受──課堂文化

  課堂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場所,課堂學習是學生傳承人類文化的基本形式。課堂文化就是通過智慧型教師的教育智慧,創建、激發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課堂,從而形成一種對生命的理解、關懷與尊重;開放、自由、和諧、智慧的;提升教師和學生生命質量的課堂。這一特殊的文化,帶有一定的情境性,體現的是一種氛圍,一種人的精神氣象,只有從人的角度出發,建立在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之上,才能體現對人的關懷與重視,也才能展現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學校的風貌、風氣。從文化的角度上,教育教學留給學生的,除了知識的接受和智慧的開啟,還應包括心靈的點化和人格的潤澤。

  總之,課堂觀察的起點和歸宿都是指向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從每一堂課入手,經過觀察,借別人的眼睛看到自己課堂教學中的不足,才能在教學上不斷進步、不斷收穫!

您正在瀏覽: 課堂觀察讀後感
網友評論
課堂觀察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