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有感

讀《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讀《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有感 標籤:愛的教育 最美孝心少年 教育的智慧 三生教育 教育走向生本

  讀《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有感(一)

  但 雯

  愛是信任與自由

  曾經讀過尹建莉老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書中傳達的有心無痕的教育理念,讓我感受很深。暑假裡,有幸又讀了尹建莉老師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字裡行間流露出教育的美麗和質樸,再次讓我接受了心靈的洗禮。雖然兩本書落腳點在家庭教育上,但書中列舉出很多案例,對教育方式方法進行論證,簡單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融合的方式,非常值得我學習借鑒。在孩子的教育上只有我們不斷加強自我教育能力,才能為孩子提供更寬鬆、愉快、深入的教育方式。結合我的實際,淺談一下我讀完這本書的兩點感受:

  第一,最大的平等是信任。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悅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孩子為了取悅父母,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這樣就是取代孩子成為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說,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一旦失去了這種平等,孩子就很難和父母交心。對於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孩子的動機,處處為難,甚至指責"奢侈"、"虛榮",讓孩子以"乞討"的姿態出現,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時候,趁機換條件,只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第二,最豐盛的饋贈是自由。做了父母的我們,總是想教孩子這個,指導那個,殊不知孩子有無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當,孩子終生在我們劃定的圈圈裡打轉,無法發展、成就自己的人生。雖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是如果為了某一個規則和事件,整天呵斥、糾結、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間豈不成了"貓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個缺點恰恰得到強化,孩子怎麼能跟我們敞開心扉,彼此形成對立衝突關係。生命可以很輕鬆,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戰戰兢兢,整天花費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沒有時間和精力發展自己。放平心態,孩子是普通人,開心、快樂、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驚喜,沒有必要為了面子、權威意識、規則,而讓雙方糾纏不清,彼此敵對,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書中提到,近期有專家發現,自閉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麼父母忙於事業學業,將孩子託付給長輩,喪失了最寶貴的親子時刻,要麼從小對孩子各種"嚴格要求",代價就是失去了親密的關係和內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學家孫雲曉說過,親子教育的前提就是親子關係,沒有好的依戀關係,父母只靠權威管教孩子,終有一天將發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壓制,終身陷入自我封閉的枷鎖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

  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愛是一門藝術,讓我們擁有一顆平常心,修鍊自己,讓孩子在信任和自由中快樂成長!

  讀《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有感(二)

  請停止對孩子嘮叨!

  看了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其中關於嘮叨的一篇文章讓我印象深刻,有很多共鳴。

  一

  什麼是嘮叨

  尹建莉說,家庭生活中,並不是說話多就叫嘮叨。而是那些隨口而出的、不斷重複的、總給人帶來負面情緒的話語,既沒用又不中聽。

  為了更形象地說明什麼是嘮叨,她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奶奶帶着剛學會走路的小孫子在一塊空地上玩,孩子一邁步,奶奶就在旁邊連聲說"慢點慢點,別摔跤".

  尹建莉說,這樣的話對一個剛學走路的幼兒是沒有意義的,學走路摔跤很正常。奶奶的話不是要鼓勵孩子走得更好,而是降低孩子邁步的信心,給孩子帶來羞愧。這就是嘮叨。

  上面這個例子,是不是很平常?我們是不是都經歷過?並且不以為然?仔細想想,嘮叨其實在我們生活無處不在:孩子不刷牙、孩子沒穿鞋在地上跑、孩子不好好吃飯、孩子不願意睡覺、孩子要玩電子產品、孩子畫畫沒畫好、孩子忘了做作業、孩子沒有好好練琴……在這些時候,我們是不是都習慣性地嘮叨上兩句?怎麼還不刷牙啊?要穿鞋,不能光着腳!吃飯了,快來吃飯!飯都要涼了!該做作業了,都幾點了?要好好寫作業,認真看題,好好寫字。該練琴了,昨天少練了半個小時,今天要補上。今天要練哪首哪首曲子,每首曲子至少彈10遍……

  如果我們每天都置身在被別人指着說做這個,做那個,並且反覆地被說的環境中,我們感覺如何?聽得進去嗎?還是很厭煩?很抵觸?想逃離?

  二

  嘮叨的負作用

  尹建莉說,嘮叨的特點是負面、無效、重複、這些特點被加到被嘮叨者身上,就是自我體驗不斷被干擾,心理不斷受阻。所以,我們會觀察到一種現象,一個人在什麼事上被嘮叨得越多,往往這方面做得越差。

  嘮叨的人總以為別人需要他這幾句話,其實只是他自己需要。也就是說,嘮叨帶有逼迫的性質,會破壞孩子的興趣、積極性。試想一下,如果孩子每次都被嘮叨着去看書、去練琴,久而久之,他自己還能主動去看書、練琴嗎?他還有興趣嗎?還能做得好嗎?

  尹建莉又舉了一個她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個情境:北京和天津剛有D字頭火車的時候,有一天她乘坐這種火車去辦事。她旁邊是一位姥姥和媽媽,帶着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

  小男孩可能也是第一次乘坐這樣的火車,對車上的一切充滿好奇,從一上車就想動動各種東西。前後調節一下座椅、弄一下窗帘、打開靠背上的小桌子等等。但不管他幹什麼,媽媽和姥姥全部都是阻攔和訓斥,不停地說"你動那個幹嗎?別動!""這有什麼好看的?乖乖坐着!"

  火車啟動后,小男孩安靜地坐了一會兒,好奇地看着窗外,看了一會兒,扭過頭問媽媽,怎麼他覺得不是火車在走,是外面的樹在往後移。媽媽一臉不耐煩地說:"行了行了,那是你看花眼了,整天就你問題多。"男孩沮喪地把頭轉向窗外。

  過了片刻,男孩說想上廁所,姥姥一臉懷疑地說,你不是剛在車站上過了嗎?怎麼又要上?媽媽不滿地站起來,"你整天就是這樣搗鼓人,我都不能安穩地多坐一會兒。"男孩說我自己去,你不用去。媽媽說:"你自己怎麼能行,你又沒上過這樣的廁所,門你都打不開。"男孩說我能打開,媽媽一臉不屑,"你覺得你自己啥都能幹呢。"邊說邊站起來,在前頭走,男孩無可奈何地在後面跟着。

  從廁所回來時,媽媽對姥姥說,我就知道他沒有尿,他是想看看這廁所什麼樣,廁所有什麼好看的?男孩嘟噥着辯解說,我看看和飛機上的一樣不一樣嘛。媽媽和姥姥都白孩子一眼,嗔怪的說"就你事多",孩子灰溜溜地坐下來了。

  在半個小時的車程中,媽媽和姥姥的嘴一直沒閑着,絮絮叨叨,卻幾乎沒說一句有用的話。

  嘮叨沒有惡意,卻是一種惡習,是對"控制"別人的不知不覺的上癮。上面的那個例子中,姥姥和媽媽對孩子幾乎沒有說一句正面的、有用的話。她們對男孩的態度、話語和行為,好像都是在說男孩犯了什麼大錯誤似的。

  不難想象,男孩長期在這種氛圍下,男孩的自信心、好奇心、責任感、判斷力將受到極大的傷害。男孩到了青春期或者更大以後,心理就會有產生反抗和厭惡。而且,嘮叨對改變孩子的行為有用嗎?通常都是沒用的。

  三

  如何減少嘮叨

  家長如何發現自己是不是愛嘮叨?經常看看孩子的反應就知道了,如果孩子常常為你的某些言語或指令不愉快,那就要注意了。

  如何減少嘮叨,尹建莉給出了三條建議:

  1

  孩子的某個或某些缺點,是不是真的不能容忍?

  家長要反思的是,你要的是一個完美兒童,還是可以有些缺點的孩子?是不是對孩子要求有些高了?如果你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有些不足,可不可以接納孩子的這些不足,允許他在某些方面表現不佳而不去嘮叨?

  2

  如果的確有一個問題需要改善,可是說了很多遍,孩子還是依舊,那麼再"說"或"提醒"的辦法肯定是不行的。這時候就要改變方法了。

  3

  實在沒有好辦法,那就什麼也不做。把問題交給時間、交給孩子自己。不嘮叨至少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最適宜的改善環境。這其實也是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相信他能改變。

  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常識,從一大堆沙子抓走一把,不影響沙堆大小;抓去兩把,也不影響;抓去三把,還看不出什麼變化……一把一把抓下去,大沙堆一定會變成小沙堆,巨大的反差形成得那樣悄無聲息。

  嘮叨也是這樣,說一句沒事,說兩句也沒事,天天說似乎也沒什麼,但傷害早已悄悄發生。它像一把小刀子一樣,慢慢切割着孩子,不經意間一點一點地把孩子的自覺意識、快樂情緒、自控能力,以及想象力、創造力都切碎了,破壞了。

  嘮叨是教育中最隱秘又極其悲哀的一個錯誤。

  家長們、帶孩子的老人們要特別注意了,請從自己做起,拒絕嘮叨,給孩子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空間!

  讀《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有感(三)

  最美的饋贈

  莒南縣第一小學 文紅粉

  朋友推薦了一本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作者尹建莉。一放寒假,便在網上訂購了一本。

  不上班的日子是安逸的。每天做完家務,捧起書本,與孩子一道,讀讀書,發現,讀書比上網有意思的多。不知不覺,一本近400頁的書,十幾天就讀完了。

  書讀完之後,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聽過的一個民間故事。說的是有三位父親,經常到廟裡為兒子祈福,天長日久,感動了菩薩。有一天,他們被菩薩同時請了去,允許他們從眾多寶物中挑選一件,送給兒子。第一位父親挑選了一個鑲嵌着寶石的銀碗,第二位父親挑了一輛包滿黃金的馬車,第三位父親挑了一副鐵鑄的弓箭。得了銀碗的兒子,每天熱衷於吃喝,得了金馬車的兒子喜歡到街上招搖,得了弓箭的兒子每天到山野間狩獵。多年後,三位父親去世,愛吃喝的兒子坐吃山空,最後不得手端銀碗去討飯。愛招搖的孩子最後沒了招搖的資本,只得用金馬車上的金片換糧食度日,會打獵的兒子練就了一身狩獵的好功夫,經常扛着獵物回來,一家人有酒有肉,有吃有喝,一輩子不發愁。這個樸素的故事寓意是深刻的: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性的、可持續性的財富,才是真正對他們一生負責。

  是啊,時代發展到今天,什麼是我們能送給他們、可保障他們一生幸福的最可靠的寶物呢?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用具體的案例,就像講故事一樣,讓我們明白了我們應該送給孩子什麼樣的寶物。

  第一件寶物是:閱讀。閱讀不但可以塑造一個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質。因為任何一本書,只要是一本好書,往往充滿真善美的情懷,這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二件寶物是:自由。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須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第三件寶物是:良好的表率。給孩子做出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麼樣子。和孩子如何相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給孩子的,全在這裡面了。家長和家長的差別,不是身份、地或文化程度的差別,而是教育理念決定的教育手段的不同。手段的不同,區分出你給孩子的到底是銀碗、金馬車,還是一副良弓。

  不是會生孩子就會做父母。一個人,沒有辦法選擇自己有什麼樣的父母,但可以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父母。愛孩子,就讓我們把這三件寶物送給他們:閱讀,自由,良好的表率!因為這是生命中最美的饋贈。

您正在瀏覽: 讀《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有感
網友評論
讀《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