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傅雷家書有感2篇

讀傅雷家書有感2篇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把自己的思想寫下來

  ——讀《傅雷家書》有感

  塵鞅(原創)

  從《顏氏家訓》的再次出版,到《曾國藩家書的》重新印刷,再到《傅雷家書》16年的重印。作為一個曾經在教育行業奮鬥過的人,我的心理還是很高興的,老祖宗的傳下來的好東西,我們都還沒有丟,只是發現的稍稍有些晚,不過能被再次發掘出來,終究是好的。

  《傅雷家書》的辭藻沒有那麼優美華麗,通篇讀來都是一個父親對兒子最平實的問候與關心。但是他卻在這最平淡的問候里教會了我們:愛孩子,就要引導他學會獨立、學會堅強、學會謙遜、學會面對挫折時勇往直前、學會在收穫成功時懂得戒驕戒躁、學會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學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我想強烈推薦一下本書,因為《傅雷家書》對當今社會的親情觀和價值觀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儘管我們自己可能不是最好的,但自己在父母眼中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一天天長大,父母一天天的青絲變白髮。也許我們不一定會有傅聰和傅敏般那樣出色,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學會體諒他們的不易,學會互相理解忍讓。

  傅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主要翻譯羅曼·羅蘭、巴爾扎克、丹納等法國名家名作,尤其以《高老頭》、《約翰·克里斯朵夫》《藝術哲學》等譯作最為著名。但也許是時運不濟吧,在文革之處因受到迫害和妻子梅馥雙雙憤而棄世。所以提起他還有好多人,根本不知道他是誰,是個幹什麼的,至於市面上如今我們能見到的《傅雷家書》也是由他的次子傅聰先生在他逝世后選編出版的。不經意的筆墨、不為發表而創作,在書中我們看到的全是傅雷先生他性情中的文字。

  在拿到這本書之前,我就聽說過這本書,所以也沒怎麼當回事。心理想着用不了幾天就可以看完了,可當我正真翻來的時候我發現我錯了,你根本就捨不得把它一口氣看完。《傅雷家書》收編的主要是從1954年到1958年四年期間,傅雷先生和兒子傅聰的一個書信往來,中間偶爾夾雜着幾封傅雷先生的妻子梅馥女士給兒子的信。當你看幾頁之後,你自己會不由自主的把書合起來,放到明天再看。因為當我在看書的時候我會不由自主的想象一個場景出來:傅雷先生就坐在我的對面跟我說話,一不小心我倆聊的時間就長了。所以,剩下的話當然就要留到明天再說了。然後合上書後,我又會期待明天他又會跟我聊些什麼呢……

  從風雲暗涌的年代里一個父親對遠在異國他鄉的兒子的關懷,到亦師亦友亦知己般的傾心交談,再到以身作則的引導,這是一本字裡行間都夾雜着淡淡甜蜜與憂思的書,更是那一個風雲暗涌的年代最真實的寫照。"一個又一個的筋斗栽過去,只要爬的起來,一定會逐漸的攀上高峰,超脫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傅雷先生語,摘自《傅雷家書》)".傅雷先生用自己的一生將這句話詮釋了出來,只是遺憾他熬過了所有的苦難卻還是沒能躲過五十年前的那場政治烈火。但是就像在書的自序中樓適夷先生說的一樣:"雖然我今天已再也看不見他們了,但在他們的後代中,以及更廣的在十年浩劫中受過鍛煉的堅強奮發的青年中,我看見了他們。"

  再讀《傅雷家書》

  第一次讀《傅雷家書》還是在上高中,一位學長買了這本書,感覺不錯借給我讀。我羨慕,世上還有一種叫"家書"的東西,能把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以及精神世界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在一個恰當的時間,有一合乎胃口的文章和讀物,好似一場美好的宿醉,如臨一遭感覺上的掠奪。在那粗陋枯乾的日子裡,書中那個典雅的靈魂向我們啟示,原來生活可以是這樣。

  也許從未遠離的緣故,我和父母之間沒有過書信,在我寂寞迷茫最想和父母交流的年齡,家長是無暇的,和大多孩子一樣,我們接受的是,只要不犯錯,沒有特殊情況,終不會與父母有深入交流的機會。

  大人們的生活里只有生存、日常沒有藝術和其它,他們對孩子的期待是健康、富足和正直,他們對家庭關係的要求是和睦,哪怕是彼此之間最寂靜的和睦。

  父輩們有着傳統的教育理念,他們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在權威與平等之間,權威永遠佔據上風。

  偶爾,也會和父母分享一些生活里的照片,聽他們嘮叨誰家孩子如何上進,誰家孩子如何懂事之類的,這大概就是所謂溝通的全部。除此,沒有更多的思想和心靈對接了,當然也沒有抱怨。我知道,千千萬萬的父子母子之間,都如我們一樣的沉默。

  記得當時所有讀過《傅雷家書》的"同仁"一致認同這是一本好書,要知道在叛逆的青春期,取得一個共識的不易,就可以想見該書的震撼力,那是如何評價都不為過的。

  它撥動了無數敏銳的心弦,使千千萬萬讀者為之感悟,為之動容,為之一讀再讀,而每讀必有收穫。它的出現,讓我們有着同感的小夥伴們眼前為之一亮:長大了,我們要做像傅雷夫婦一樣的父母。

  再次拜讀《傅雷家書》,是聞聽了它的再版,內容和裝幀都"煥然了一新",新增了許多從未發表過的書信,傅雷全家各個時期的照片穿插其間。

  玫瑰成片的花園,窗明几淨灑滿陽光、洋溢書香琴韻的客廳,雅緻的格紋窗帘,掛滿照片的背景牆,透出的是一家人自在的笑意和眼神里的相知相愛,那濃濃親情可謂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

  傅雷夫婦給孩子寫信是有分工的:父親重教育,母親重生活。

  傅雷先生在對博聰的家信中不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談做人,談修養,甚至於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鄭重其事"地指出並耐心分析、糾正。他們是父子,更是朋友、知己、老師與學生。

  傅雷在給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閑聊),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說心裡話,我更愛看母親和兒子傅聰的通信,母親喜歡寫毛筆小楷,清秀的字體間偶還夾雜着英文,透着母親的知書達理。母子間少了那些對藝術的探討,更多的是一個母親無法掩飾的思念和關心,對兒子一點一滴成就的驕傲。

  傅雷先生說,將思想落實到文字上,也是梳理思想的過程。不妨我也梳理一下,這裡,我不談大家千篇一律的,只聊那些自認為非主流的,卻也撩動我心柔軟的觀點和話語。

  傅雷說得好:最折磨人的不是腦力勞動,也不是體力勞動,而是操心。源於這種"操心",才有了眼前的這本影響了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傅雷家書》,它裡面的每一篇章,跳動着天下所有父母都具備的剖肝瀝膽的熱情和毫無保留的付出。我們讀它,不斷被其中的文字潤澤、漲滿,被破土而出的新鮮力量所感動。其實,這種"操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從古至今,所不同的只是它的表現形式。

  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進程中,父與子的關係狀態是非常穩定的,封建的家庭關係中,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家長制度,父子關係是訓誡與遵從,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

  鬆動與改變是在20世紀初,西方思想文化的傳入,使民主、自由的觀念開始為一些進步青年所接受,這種追求個體意識的思想直接衝擊了家長制,但對於絕大多數的中國家庭而言,以"孝"為核心的父子關係仍然根深蒂固。無論是家長對子女的人身支配還是對家產的支配管理,都決定了子女只能依附於家長。

  真正進入現代意義的父子平等,是從上世紀80年代后開始的,這個變化的背後,事實上反映的是從"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轉變過程。簡單說"家本位"就是個人要服從家庭。"人本位"則相反,強調個人的利益和個體意識的獨立。

  獨生子女時代的小家庭模式,使孩子在家裡的地位開始提高。只有一個孩子,家長有精力來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和精神需要,從而使彼此之間的了解更加深入,這在子女眾多的傳統大家庭里是無法做到的。

  父母的角色也不單純只是父母,他們要承擔一部分原來屬於兄弟姐妹的責任。這就要求父母放低姿態,在一定程度上與子女保持了"平輩"的感覺。

  過去,孩子們獲得知識的途徑很狹窄,父母是孩子學習模仿甚至崇拜的對象,父母的權威無比高尚,家庭教育顯得很有力度和見成效。

  但信息網絡時代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一切。在孩子們眼中,電腦和網絡不僅僅是學習工具,它還能將自己不願讓人知道的秘密記下來並加上密碼,比日記本更私密;能讓大千世界盡收眼底,能與四面八方的人盡情交談。但這一切不需要父母太多的指導和參與。

  "除了孩子要靠家長養活,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力越來越小。" 許多家長發出無奈地感嘆。  家庭中的民主與平等隨着時代的變化越來越濃郁,這種變化是一種潤物細無聲般的漸進過程。父子兩代人之間的交往開始轉化,傳統的溝通方式不再有效。

  以前的那種單向的以父為主變為現在的父子雙方互受影響已成趨勢。值得提醒的是,這種變化或許正在矯枉過正,然而卻也由不得我們,僅是希望,現代的人們有足夠的清醒。

  此刻,我們比以往更加懷念傅雷夫婦,他們的育子成效在那個時代是顯而易見的,在今仍不過時,然而我們必須承認,這需一定的條件作保證,父母要學貫中西,兒女也要知書達理,彼此更要在相互尊重和愛護的基礎上達成充分的默契。

  慶幸,過了這麼多年,《傅雷家書》依舊暢銷,年齡相差如此懸殊的年輕一代,居然在這本書上與父輩的我們沒有出現代溝,看來這本書快要成為留之後人的經典了。

  在高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通訊工具的進化更是日新月異,一封最普通的書信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可它曾經給與我們的點點滴滴,與親人的感情溝通與朋友的思想慰藉,卻是我們一輩子的溫暖。

  偶爾,我也會在收拾東西的時候,翻出一些老照片和塵封多年的書信,把它們打開來,呼吸一下新的空氣,然後就再次封存它們,放在黑暗的書櫥中。

  真的是,捨不得丟棄。那一封封發黃的書信里,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是我們青春的思緒。青蔥歲月里,每每收到朋友的來信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心情會興奮好多天。給朋友回信,無論多麼辛苦與勞累都會打起精神全心全意,透過墨香傳遞那份真摯的友誼,互吐心中的思念,互祝對方安好,互給對方加油,互相訴說彼此的心聲……

  時過境遷,再也不會有人提起筆,與我在紅塵中,用墨香傳遞情誼了,這種方式早已成為了古老,可我依然懷念曾經那些獨特而溫暖的味道。

  也許是經歷過那個"書信"的年代,對《傅雷家書》的理解,從某種意義上會比現代的年輕人略微深刻一些。

  再讀《家書》,我發現傅雷寫給兒子的信和沈從文寫給妻子的有一拼,輕言細語深情嘮叨,幾近於情書風格。幾十年來,父母與孩子就這樣以書信的形式溫暖着、幸福着。

  讓我終不能釋懷的是,這樣的家書在1966年嘎然而止。傅雷夫婦以最極端的形式走向最絕望的結局。是怎樣的屈辱和孤寂,讓生命就這樣遺憾地劃上了終止符。我深深的不解。好死不如賴活着的苟且,在當時是稀缺的,對他們來說更是不屑,深刻洞悉人情世故卻孤傲自尊,決不妥協。

  沒有了工作,停發了稿酬,還能和妻子在自家小花園裡種玫瑰、喝咖啡、抽煙斗、彈鋼琴……臨終不忘續交房租、給保姆留下生活費、給自己留出火葬費……與妻子朱梅馥一起安安靜靜的離開這個世界(將被褥鋪在地板上,以免踢到凳子擾了鄰居)。

  他們努力過,至死都在堅持。想到的,做不到;做到的,改變不了。那是悲壯的事實,是命運。後來,曾有許多人震撼、感慨而反覆追想,因為不願蒙羞而苟活者有之,而將最後時刻規劃得如此精細、負責,將最激憤決絕的壯舉做到如此理性、從容者,實在不多。

  受到打擊、傷害、挫敗,人會很自然地灰心、低落。然而,我還是想問,這些真的強悍到可以左右心的方向嗎?為什麼沒有更多的智慧和方法,讓他們的心變得安然,像山一樣堅定、博大。他們可知,再強大再傑出的人都必須學會甘心,遵從命運。

  人於世事往往存在兩種狀態:一是銳意進取,二是任其自然。一些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快樂的。力求變化,即使最終改變不了什麼,他的成就感在於追尋的過程。還有人,樂知天命也是快樂的,儘力而為,適時隱退,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也許不夠積極,卻也從容自在。就像那些文人,指點江山不在政壇,而在文字中縱論古今,江山在手,同樣心懷天下地引領世人,予人源源不斷的力量。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前些年,上海曾舉行過一項名人評選,傅雷排第三,僅次於巴金和陳毅。可見,在人們心底,那傷、那痛那份敬佩與感動,還在。

  我在想,如果歷史改寫,他們夫婦毅然在困境中挺了過來,這本《傅雷家書》還會進入我們的視野嗎?即便人在書也在,想必讀書的我們心境也會不同——少了幾層憐君薄命的情懷。

  一個人在逆境中,幾多沉浮幾多磨難,與命運抗爭,也懂得與命運和解,相視一笑,前怨盡消,該有多麼的美好!

  紅 妮 兒 2016.8.29

您正在瀏覽: 讀傅雷家書有感2篇
網友評論
讀傅雷家書有感2篇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