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紀錄片含淚活着觀后感

紀錄片含淚活着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紀錄片含淚活着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活着

  紀錄片含淚活着讀後感

  《含淚活着》記錄了一個35歲的中國底層人民前往日本為夢想、為女兒默默奮鬥了15年的故事。而我,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在校大學生,在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只想到了兩個字——回家。

  1996年,老丁為了學習和生活獨自去了日本,留下了妻子和年幼的女兒在上海。原以為是走向了另一個新的世界,卻沒想到進入了另一個困境。逃離了所謂的語言學校,老丁變成了“黑戶”,開始了長達15年的“流浪生活”,在工廠打工、餐廳洗碗,揣着能讓女兒出國深造的夢想一個人在日本底層流着汗和淚,隔了8年見到了女兒,僅僅十來個小時。最終女兒考上了美國的紐約州立大學並成為了醫生,老丁回了家。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老丁妻子說的:“這8年來,最痛苦的是只有我一個人……”看着妻子憔悴的臉龐,爬滿了的皺紋也已被淚水淹沒,我真的忍不住淚流。有很多人問:老丁這樣做值得嗎?我不知道,可能老丁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是他從來都沒有想過的事情。沒有值得不值得,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向前走,不管苦和累,走下去。這或許也是中國人民的一個共性,不管生活給予了我們什麼,接受着走下去,沒有那些所謂的意義與值得不值得。

  可是,這13年與家人親情的空缺,下一個13年,以後的幾十年,能補回來嗎?女兒上小學時與同學鬧矛盾;女兒背完課文,要找家長簽字;女兒家長會;女兒考試考差了,傷心、難過;這些統統需要父親的參與卻沒有父親的參與,女兒人生最好的那些與父母相處的年華,獨獨缺了父親。一個孩子,最幸福的時光不是有許多的錢可以花,因為錢對於小孩子來說根本沒有意義,而是父母親陪在身邊,寵着自己,哪怕會挨打會挨罵,但是有完整的父愛與母愛,孩子的生活才是正常與幸福的。而本來應該是女兒小時候生活的榜樣與力量的父親,本來應該像寵愛公主一樣寵愛女兒的父親,卻獨獨在孩子人生成長中最需要父親的時候遠走了他鄉,這一去就是15年。這些日子再也不會有第二次,那些遺憾永遠補不會。

  當老丁妻子質疑着老丁,說:“你為什麼不回來,是不是那邊有女人了……“,說著那樣的話的妻子,背後是一個人拉扯女兒長大的無限辛酸與無奈。家裡廁所堵了,電燈壞了,女兒半夜發燒了,半夜躺在床上睡不着……這些時候,一個妻子最需要丈夫的時候,獨獨丈夫不在身邊。家庭生活的壓力,與一個人的孤獨侵襲了這個女人整整15年,那是老丁從日本寄回來的錢永遠彌補不了的。

  而老丁,一個人在日本流浪15年,做着最辛苦的工作,把所有的工資寄回了家,無時無刻他不想念着自己的妻兒,無時無刻他不感覺到孤獨。小小的房子里,還牆上掛着女兒長大的照片,那應該是支撐着他在日本這樣流浪了15年的唯一力量吧。如果回到家,這份力量會不會更強大呢!

  《含淚活着》里三個人物,父親、妻子與女兒,因為父親的遠走日本,女兒最終能出國深造,完成夢想,但是也因此使他們三個人承受了太多的辛苦與孤獨,那是大多數人無法承受的。我敬佩故事裡的父親,也為他15年沒能在妻子與女兒身邊而感到遺憾和惋惜。

  生活給予了太多人的不幸,讓很多人不得不遠走他鄉打拚,只為給家人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而現當代最受關注的是農民工。我記得他們曾說過:出門在外,什麼苦都能吃,再重的活兒都能幹,可是,就是受不了晚上一個人躺在床上,那種孤獨感讓我想放棄一切,馬上回家。是啊,最苦的事不是身體上的傷害,而是心靈上的空缺。家人是我們生活的最大動力,可是,沒有家人的陪伴,這樣的生活失去了很大的意義。生活永遠是最苦的,是最能打擊人的,而家人的存在給生活帶來無限的美好與快來。在不得不遠走他鄉,離開親人身邊時,還是記得一年多幾次回家陪陪妻子,看看孩子,關心關心父母。家才是永遠的港灣。

  回家吧!回到家人身邊,至少在工作累時,有妻子在家裡做着熱騰騰的飯等你;回到家人身邊,至少在寒冷的冬季,有妻子為你暖床;回到家人身邊,至少能幫女兒修修壞掉的床;回到家人身邊,至少不會孤單。

您正在瀏覽: 紀錄片含淚活着觀后感
網友評論
紀錄片含淚活着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