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文化大革命觀后感

文化大革命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文化大革命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辛亥革命 文化苦旅

  篇一:文化大革命觀后感

  “文化大革命”從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在中國發生的給黨、國家和人民造成建國以來最嚴重挫折和損失的一場內亂。這場“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它的“理論基礎”是所謂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文化大革命”名義上是直接依靠群眾,實際上既脫離了黨的組織和廣大群眾,結果給林彪、江青一夥投機分子、野心分子、陰謀分子以可乘之機,造成全面內戰,天下大亂。“文化大革命”,實際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全國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文化大革命”的過程分為三段:從“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到1969年4月九大是第一階段。從九大到1973年8月十大為第二階段。從十大到1976年10月為第三階段。

  在“文化大革命”中,黨和人民同“左”傾錯誤、特別是同林彪、江青集團進行了艱難曲折、英勇頑強的鬥爭。正是由於這種鬥爭,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國民經濟雖然遭受巨大損失,仍然取得了進展。在國家動亂的情況下,人民解放軍仍然英勇地保衛着祖國的安全。對外工作也打開了新的局面。黨內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骨幹的健康力量不斷發展壯大,最終粉碎了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黨、人民政權、人民軍隊和整個社會的性質都沒有改變。歷史再一次表明,我們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我們的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偉大而頑強的生命力。

  1973年7月,毛澤東提倡批林批孔,以維護“文化大革命”。1974年1月初,江青、王洪文提出開展“批林批孔”運動,得到毛澤東的批准。江青一夥藉機把矛頭指向周恩來,以實現其篡黨奪權的陰謀。毛澤東及時發現江青等人的陰謀,對他們作了嚴厲批評,宣布他們是“四人幫”,並指出江青有當黨中央主席和“組閣”的野心,使其陰謀受挫。

  1975年初,四屆人大確定了以周恩來為總理,鄧小平等為副總理的國務院人選。會後,周恩來病重,鄧小平在毛澤東、周恩來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先後召開了軍委擴大會議和解決工業、農業、交通、科技等方面的一系列會議,着手對許多方面的工作進行整頓,使形勢有了明顯好轉。但是,毛澤東不能容忍鄧小平系統地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先是號召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繼而發動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全國人民以各種方式進行悼念活動,“四人幫”卻竭力壓制,加上“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的繼續,激起了民憤。北京、南京、太原等地群眾自發地發動了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的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中央政治局和毛澤東對天安門事件的性質作了錯誤判斷,將其定為“反革命事件”,並錯誤地處理了鄧小平。

  1981年6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證明毛澤東同志發動‘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論點既不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也不符合中國實際。”“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它“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文革大革命爆發以後為什麼給國家人民造成那麼大災難?毛澤東本人當然要承當主要責任,但根源不在於他個人,根子在於民主遭到很大破壞,集體領導的原則變成了毛的個人專制,出現了對毛極端個人迷信和個人崇拜。一種沒有制約限制的權力那是非常危險的,也是非常可怕的。

  到底是民主好還是專制更好?

  其實專制也不是沒有優點,專制之下效率更高。毛澤東一揮手要上山下鄉,幾千萬知識青年就從城市去了農村,毛澤東號召全國造反,就天下大亂,“全面內戰”,各級黨和政府部門被衝垮。但個人再偉大也只是人不是神,難免犯錯誤,而掌握了絕對權力的領導人一旦堅持其錯誤,給國家民族帶來的災難就是十分巨大的。在專制體制下,領導人的錯誤很難被糾正,文革的災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共產黨當時失去了運用民主集體的力量糾正自己領袖錯誤的能力而造成的。誰對毛澤東提出不同意見,就會被看成反對毛主席,面臨的命運就是被打倒。大躍進中在1959年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向毛寫了萬言書,指出了大躍進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毛勃然大怒,把提出反對意見的彭德懷、黃克誠、周小舟等人打為反黨集團,彭後來在文革中被紅衛兵綁架並在批鬥中打斷兩根肋骨。劉少奇因和毛澤東在政見上的分歧,毛把他打為資產階級司令部的最高代表,慘遭各種肉體和精神折磨,最後冤死於河南開封監獄。專制體制下易發生大的失誤,而且很難糾錯。

  民主體制下決策過程較為緩慢,效率不高,但不易出現大的決策失誤,哪怕發生失誤也比較容易糾錯。美國建國以來發展並不很快,但一直發展平穩,沒有大起大落,最終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美國有史以來從未發生過一次政變,只出現過一次內戰,我不敢說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但至少是十分罕見的。並非是美國國內的政治鬥爭不激烈,而在於美國國內有一套成熟完善的民主制度,政治鬥爭能有效地限制在制度的範圍內。任何人違反這套民主遊戲規則,都會碰得頭破血流,尼克松因國會彈劾而下台,克林頓也遭到過彈劾。尼克松下台後毛澤東不以為然,認為是戰爭販子搗的鬼,說明他對美國的民主制度並不理解。

  中國是一個有幾千年封建專制主義傳統的國家,封建主義遺毒還很多,民主建設任重而道遠。

  篇二:文化大革命觀后感

  就羽翼未滿的新中國來說,文化大革命無疑是一段充滿着血腥的歷史。濃濃的鮮血過於沉重,那殘留下來的氣味自然久久難以散去。於是,詩人的詩行是記載着它,作家的小說你重現者它,老人們的靈魂深出也銘刻着它。1966——1976年這十年文化惡毒過後,它似乎已成為了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而這歷史的災難,似乎成為了那些在災難中歷盡煎熬的人們的寶藏。想想他們,這該是多麼的幸運!

  不久,文革和那些心酸的往事都一道逝去了,中國文人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也正因為這個時代,成為了歷史答卷上最雜亂也是最空白的話題。這,就是褒貶不一的80后。而90后的我也順其自然的被划入了這個範疇,但物質生活充溢的80后的我們,同那些幸運的人相比,是多麼的不幸!

  我們應該悲涼,為什麼《小二黑結婚》不是在我們的見證下擺脫世俗的阻擾而喜接連理?為什麼《海瑞罷官》的這段不朽的歷史不是在我們的筆下上演?……這些,我們都應該感到惋惜!

  如果要讓這遺憾,用一段距離來衡量,那我們就越顯悲哀了。這種悲哀是一種無名的蒼涼。文革的文章寫的是整個社會,80后的人們筆下的社會則是這個社會的贗品。時間越長,距離越遠,其間的空白就愈顯蒼白無力。

  災亂中才有現實,浮華則會使現實成為一種兒時的夢幻。伯父曾是紅衛兵,是一個擁有特殊待遇的“無產者”。他曾經參加過多次動亂,但他唯一的支撐力就一個字:牛!跟着這麼多人去打國家元首,多牛啊!這時就是心中憧憬掩蓋住了現實,而被迫害的人才是真正知道這社會的現實是怎麼樣的亂!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苦難與現實的共同體,所以批判現實主義在這個階段盛行成風,直至現在漸漸變味。到了80后,大家盛行的就是浪漫主義,所謂的浪漫就是華而不實。它就像真空罩,罩住了人們的心。

  如果說文化大革命時的人是物質的乞丐,精神的富翁,那麼,我們80後人就恰如其反。文人在痛苦中描寫痛苦,展現給人們的便是那啼血的歷史,而80後人在虛幻中描寫痛苦,則似乎是變質的酸奶,酸不遛楸,悲涼而可笑。

  文學其實是一種再現社會的形式,就我個人而言,我一直都是熱衷於西方浪漫主義美學。但這浪漫卻並非是無病呻呤的惺惺作態,在飽經風霜的文人眼中,任何苦難都是浪漫的,這便有了不朽之作的《文化苦旅》。我也讀過也學過許多的文革時的文章,文章中的浪漫總會給我一種用眼淚砌成的童話的蒼涼與充實自然,像郭敬明、安妮之類的文章,我也十分衷愛。但是,我總覺得他們的文字卻是一個折斷翅膀的天使,不管怎麼飛,也無法擺脫徒勞的遺憾。

  文革在文史上的出現,只是一種事物潛在的存在,一種反映歷史的一段歷史。而文革的文章則是這個兵荒馬亂時代的一面鏡子,鏡子的影子是為照鏡人而存在的。當物事人飛時,這影子就只會幻化成空白,這空白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填補的。這就是我們80後人的空白,而現在很多人仍然還在擴大着這空白,還在用造作的文字撕扯着更大的遺憾!

  這,就是我們80後人的遺憾!

您正在瀏覽: 文化大革命觀后感
網友評論
文化大革命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