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紀錄片高考觀后感

紀錄片高考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紀錄片高考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高考狀元

  紀錄片高考觀后感(一)

  又逢六七八——觀《高考》有感

  黃雅妮

  烏雲,暴雨。

  似乎每逢高考,總會是這樣低沉壓抑的日子,像是考砸了也可以低下頭來應景地抽泣,沒關係,連天都為你嘆息。

  往年高考時,不知為何總會有些心悸,彷彿自己也幻化成考場上那一道眉頭緊鎖的身影。等到最後一天重幕落下了,也會不自覺地鬆開拳頭,嘴角上揚。

  而今年又有些不同罷,大概是真正成為高中生——一個高考預備隊的成員了,才會覺得高考,真的,真的就離我那麼近——明明自己還手忙腳亂錯漏百出,再過700多天也是我上考場了。昨日熟見的學姐,日日定坐的教室,他們,就填滿了我心心念念的神秘的高考圖景。

  難道高考,真的就這麼簡單么?

  近日,CCTV9播出了六集紀錄片《高考》,從社會的不同橫斷面刻畫了2014年的高考。裡面的主人公不一而足,有"高考工廠"毛坦廠里苦苦復讀的高四學生,有身處貧窮大山依舊成績優異的少女,有隨父母來到上海決意改變命運的"久牽"孩子,有隨着留學大潮為SAT日夜奔波的女孩,也有在中國當下嚴峻的大環境里,還銳意改革的高校校長。

  紀錄片果真是個好東西,它沒有感情,沒有指向,只是最真實地反映不同的人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收穫的體悟也各不相同。

  最先給我深深震動的,是毛坦廠的孩子們。一個班近兩百人在刺眼得發暈的白熾燈下埋頭苦學,一張張麻木而獃滯的臉上寫滿了對制度的順從。老師的教育沒有人性,沒有尊重,但對這些失去了第一次成為天之驕子機會的孩子而言,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同樣,他們沒有文化而敬畏高考的父母,更沒有給他們選擇的自由。正是所謂的最公正的高考門檻,才造就了這些最典型而最畸形的"中國式教育".

  然而,還是有希望的吧?《高考》最突出的一點,是它的出發點是不同階級不同境遇,而且它告訴我們底層勞苦人民有煩惱,高處的新一代也在為更高的階層奮鬥、煩惱。最令人欣慰的是,它告訴我們階級也是有流動性的,人生是可以因自己的選擇而改變的。"久牽"孩子林蘭蘭只是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在上海打工的家庭,但她抓住了老師給的機會,獲取了UWC的錄取通知書——要知道和她同樣境遇的許多人只是草草讀一個中專就外出打工。當她談起人生,談起未來時,臉上都在發著奇特的光芒。和第五集里從小接受英語浸泡,做好充分出國準備的女孩一樣,即使出身貧寒,她也可以通過自己積極積極再積極的努力去到希冀的彼岸。這難道不是社會流動的最真實的體現嗎?

  個人最深的感受,還是再一次地感謝自己的幸運——我沒有什麼發了狠的努力,順風順水地在這個小城成長,可以隨心地了解這個世界,可以不把高考當作唯一的門檻。然而對於成千上萬的一些階層的孩子——原諒我用了這樣一個殘酷的說法,高考真的就是他們衝破人生境遇,竭力跳向上一個平台的階梯。現在社會上常有"讀書無用","取消高考"的論調,讀來實覺很不可思議——當我們沒有經歷別人的人生時,又怎麼知道這高考是如何改變千千萬萬家庭的命運呢?當然,沒用什麼是絕對的,高考失利,依舊可以快快樂樂地生活,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

  只是,誰都知道,那些低着頭從毛坦廠哭着走出去的孩子,大概這一輩子也就會像他們的父輩那樣,永遠地固定在腳下的位置了吧。

  【評論1】

  學習與高考本無絕對關係。但高考卻偏偏那麼"重要",重要地能夠改變命運。其實真的能嗎?哈,有點像六合彩那樣吧,只是概率高些。

  0617王楚祺

  【評論2】

  一場高考,折射出了社會萬象。而我們能做的,是鼓勵遭遇挫傷的孩子,給克服困難取得勝利的孩子點贊,最後激勵自己,勇敢向前大邁步。

  0629林元靖

  【評論3】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記錄毛坦廠中學的那一集,算上復讀的話,高考是足以改變人生的兩次機會,但卻不能左右我們人生。(0616陳楚茵)

  【評論4】

  世界從來都是不公平的。前段時間一篇文章《寒門再難出貴子》引發了許多關注,那些想靠一己之力改變階層的寒門子弟真的是太難太難了,當今中國僵硬的高考體制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它好歹可以給人一線公平的希望吧。

  (0612陳晨)

  【評論5】

  人人都在批判高考的種種不好,卻又無法找到更好的選拔人才的方法,來自毛坦廠的學生抑或是那些向國外大學奮鬥的學生都是在通過自己的努力搏一個未來,一定程度上來說高考是公平的。通過《高考》看到了不如我們的和遠超我們的,也算有了安慰。黑暗的制度下,我們一起前行。(0628王逸然)

  紀錄片高考觀后感(二)

  給劉洋洋們留條路

  上周末,觀看了九套播出的六級紀錄片《高考》。整體來說,從七十年代末恢復高考以來,三十多年過去,高考的獨木橋屬性在逐漸淡化。首先是錄取率在不斷上升,當前九百多萬考生,能上大學的有七百多萬。二是選擇也在逐漸多元化,儘管比較小眾,但也提供了不同於高考的途徑。

  高考,儘管不盡如人意,但是作為曾經參加高考的一員,我堅定的認為高考是共和國最公平的社會制度。當然對2015 年的高考改革持懷疑態度,加考什麼音樂美術的考試,劉洋洋們還有贏的可能嗎?

  會寧,這個地方被提起估計離不開三件事:工農紅軍長征、貧困、高考。當年紅軍長征在會寧縣會師,季度乾旱導致的貧困,會寧學生為改變命運而創造的高升學率。

  看講述會寧考生劉洋洋的高考時,鼻子陣陣發酸,眼淚一直在眼眶中打轉轉。儘管不是會寧人,但是類似的場景在乾旱的黃土高原山窩窩裡比比皆是。劉洋洋是不幸的,劉洋洋也是幸運的。儘管親生父母不在了,但是有劉克明這樣的好叔叔,有不見其考中不瞑目的奶奶。劉克明,這個典型黃土高原人,樸實的語言代表了一群人。正是他的全力以赴,才讓敏感的劉洋洋能夠在高考的路上一路走下去。劉洋洋更大的幸運在於當年的高考模式,語數外加綜合的模式,只要刻苦努力,資質可以就能夠取得好成績。假如高考變成了考音樂、美術什麼特長或素質的東西,劉洋洋們怎麼去努力,或許標準時客觀的,但是劉洋洋們一次贏的可能都沒有。

  近期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作為從黃土高坡通過高考走出來的一名共和國公民,本人對其表示深深的懷疑。

  紀錄片《高考》一共六集,從經濟層面取其兩端,一端是準備出國留學的富家子弟,一端是因學費備受煎熬的劉洋洋家。中國太大了,兩端都不是主體,毛坦廠中學才是主體的縮影。

  針對高考改革,我想說給劉洋洋們留條路。伊頓公學,貴族教育,不適合"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中華民族。執公器的改革者們,不要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私用公器。

  高考,這條極為狹窄的階層流動通道,給大多數人希望,緩解着社會壓力,不至於讓社會撕裂。

  紀錄片高考觀后感(三)

  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受到莫大的感動與震撼,令我對現在自己的生活、學習狀況又多了一份思考。

  家長的真心

  故事發生在2005年不大富裕的武平縣的重實中學里。學生的父母都是農民模樣,他們的皮膚因幹活而被曬得黝黑,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傾注了所有心血。最令我感動的是一位母親說的話:"我不想孩子像我們那麼辛苦,讓他們讀好書,向上爬。"孩子是他們畢生的希望,是整個家族的希望。想起我的父母,他們雖不像影片中的人物那樣辛苦,但他們對我的學習和生活照樣費心費力。我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因為我從沒有把父母的期望和家族的使命當成學習的動力,我的學習似乎沒有那麼明確的目標。

  老師的苦心

  這位王老師是在盡責盡職,他對學生的熱愛和崗位的堅守已經超越了它的本分。他開家長會對家長推心置腹,認真分析每位同學的成績,他對沉迷網絡的學生悉心開導,不厭其煩,甚至對他們說:"求求你們為我讀書。"學生的成績和未來已成為他的一切,老師為我們的學業關心至此,我們怎麼忍心辜負他們?

  學生的用心

  高三的日子必定要有吃苦的精神。佳燕一絲不苟的精神值得我認真學習。儘管她在求學之路一直迷惘不定最後她取得了出色的成績。目前自己的學習程度比起他們過於安逸,沒有拼盡全力,我要更加努力。

  高三總會來臨,先把高一好好過好。

  廖佳月

  2014年4月27日

  紀錄片高考觀后感(四)

  其實高三生活很苦、很累這一點已經聽到過很多次了,家人也總是說要我好好努力,撐過這三年,以後的生活會輕鬆一點。

  感覺面對位置的事物人都是會害怕的,高考太重要了,當一個高三學生是很不容易的,現在讀高一就已經感覺有點力不從心了,更別說高三那種快節奏的生活,反正面對高考這個重大事件,是不能逃避的,既然是人生中重要的一步就只能好好地走,要學會勇敢地一個人去打這場戰爭。

  時間是過得很快的,從選擇文理到參加高考都只能是一個人的選擇,對自己負責,我們是最後一批文理分科就註定了沒有退路,同時也意味着只能全力以赴,"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人都是有恐懼心理的,其實也都知道最難戰勝的敵人是自己,但就是不知道怎樣去說服,所以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這種害怕減到最低,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信到底就一定會有回報的,有時候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比別人最自己的肯定更加鼓舞人心,有力量、有動力。

  像電影里所說的"恐懼懼我,我懼什麼?"

  李婷

您正在瀏覽: 紀錄片高考觀后感
網友評論
紀錄片高考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