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八九點鐘的太陽觀后感

八九點鐘的太陽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八九點鐘的太陽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八九點鐘的太陽觀后感(一)

  毛澤東的期望言猶在耳,隨後一場由他導演的鬧劇在中華大地演變成民族災難。這部影片展示了這場社會混亂,有限度地探討了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雖然時光不過流逝了30年,但那段光榮與夢想、混亂與動蕩相交媾的歲月儼然落到了塵埃中,急匆匆奔向富裕生活的人們,來不及停頓腳步,歲月與人生就在紅塵滾滾中趟過。

  有時候,就連一點真實都讓人感到難堪,比如面對手上有八條人命的指控,前紅衛兵小將宋要武在片中表白:"破四舊呀,抄家呀,我一次都沒參加過……因為我一直是反對打人,反對武鬥的。"電影以展示文革中的一些錄像資料為主,也夾雜着對一些當事人的採訪。然而採訪卻是有明顯缺陷的。比如受訪者均為上層社會的受害者居多,如毛澤東的秘書李銳及其女兒李南央,前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及女兒劉亭。對施害者的採訪只有在文革中大紅大紫的宋要武。但宋要武卻以為自己比竇娥還冤枉。如果真有司馬遷"究天人之變"的雄心,導演就不能單單隻採訪宋要武,更要讓更多的施害者說說自己的心聲,也更要聽聽那些社會底層被侮辱被損害者的聲音,畢竟被迫害對象的家人甚至本人都還在世。

  文化大革命不是一群人的革命,而是全社會的動蕩,如果要說明白這個革命,就要從全方位的視角去關注,尤其是那些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們,畢竟什麼樣的土壤孕育什麼樣的種子,全民癲狂,罪狀不能單單落在"朕躬".

  《聖經》說"一代人來了,一代人走了,大地永存;太陽升起,太陽落下,太陽照常升起。"為了悲劇不在上演,就要究問:悲劇的源頭在哪裡?我想這也是卡瑪導演的本意吧。

  八九點鐘的太陽觀后感(二)

  這部長達兩個小時的片子講述的主要是大躍進以及文革時期的國內情況,其中,關於文革的那段記錄讓我頗受震撼。盲目而激進的群眾,手持《毛主席語錄》,在那兒山呼"毛主席萬歲""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萬歲";人山人海的批鬥大會,人滿為患且又不斷在新建的監獄和勞改所,對所謂"反革命"的抄家……這些都着實令人吃驚。儘管以前就從歷史學習中知道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因領導人錯誤地判斷黨內形勢、將階級鬥爭嚴峻化而引發的錯誤運動,但是從來不知道原來當時的人們竟是如此的狂熱,甚至狂熱到以毛主席為天。狂熱的群眾相信,因為信奉毛主席,所以那一百多名聾啞兒童終於恢復了聽力,而劉少奇則是人民的敵人,要打倒劉少奇,不要再繼續受劉少奇的迫害,要信奉毛主席,讓毛主席帶領人民繼續革命、繼續造反……這是何其的可悲啊!這場盲目而可怕的運動,吞噬了劉少奇等高層國家領導人,也吞噬了遇羅克等資產階級先進青年;吞噬了一個民族的理智,也吞噬了一個時代的光明。十年呵,有多少個十年可以這樣蹉跎呢!

  到1976年的時候,經歷了十年的動蕩,這個國家已經疲憊不堪了,終於,人們開始意識到這場運動的錯誤,開始對這場運動產生排斥和抵抗情緒。周恩來總理的逝世為這種情緒找到了一個宣洩口。1975年4月5日清明的時候,人們自發地到天安門廣場為總理獻上花圈,朗誦紀念詩。但是毛主席這時候卻還沒意識到這場運動的錯誤性,他甚至動用武力驅趕廣場上的人們。文化大革命可以說是毛澤東這位偉大領袖晚年的最大錯誤了吧。朱學勤先生說:"當一個人把革命推向了萬歲,他同時也把革命推向了失敗。"這場人們高呼"萬歲"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註定是個錯誤,一個嚴重的錯誤。

  十年動蕩,十年浩劫,給這個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那些在廣場上、街道上、教室里、甚至是中國共產黨九大的會場上高舉《毛主席語錄》高聲呼喊的人們,他們的理智在哪裡?他們為何是如此的盲目,如此的無知!他們難道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嗎?這讓我不禁想到了前陣子看的一個記錄一位尼泊爾醫生到朝鮮免費治療眼疾的過程的片子,裡面的朝鮮人民也是如此的狂熱,他們聲稱自己失去光明最遺憾的事就是沒能見到他們偉大的領袖,自己如果重獲光明最想做的事是見到偉大的領袖,而他們中最終獲得光明的人,無一例外地都激動而虔誠地拜倒在地上,向金日成和金正日的畫像高呼"萬歲".這兩個場景是何其的相似啊。失去了外界信息的來源,人們每天所能接觸到的都是經過篩選的、帶有明顯灌輸意義的思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樣的人們又怎能不盲目,怎能不狂熱呢。這是人們的悲哀,但卻不是他們的錯誤,他們只是被動地被驅使這樣做吧。也許經過幾十年,曾經的當年那場運動的狂熱者們也已經深深地認識到了自己當年的盲目無知了吧。

  當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做出了錯誤的分析判斷,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健全的制約和監督機制來糾正他的錯誤,可怕的是沒有理智的人民來糾正他的錯誤。全民的盲目是何其的可怕,我們的國家禁不起再一次的如此十年。但在民主與法治日益健全的今天,我想我們國家應該不會再來一次這樣的十年了吧。

  八九點鐘的太陽觀后感(三)

  對於我這樣的八十年代生人來說,文革是一段顯得或近或遠的歷史,"近"是從時間維度上看,它在我出生的幾年前還進行的如火如荼;"遠"是從思想的維度上看,它是我未曾體驗的歷史因為顯得有些陌生。諸如文革這樣的歷史時段處在一個歷史的尷尬位置,我相信歷史真實的完全顯現需要足夠的時間,而對於文革來說,到今天為止,時間還不夠,所以對於我這樣未曾經歷它的人來說,它仍顯得過於模糊。也正因為如此,任何從各種角度展現那段歷史真實的努力在我看來都是難能可貴的,畢竟,歷史的真實展現需要時間,但是我們不能等,需要很多人去揭示。這部《八九點鐘的太陽》便是這樣一部記錄片,片長近兩個小時,主要展現的文革初期的歷史,而展現的角度對準的是那時的年輕人,那些"八九點鐘的太陽".

  那時的年輕人,如今都已步入中年,在鏡頭前他們將過去的經歷娓娓到來,在記錄影像和親歷者的敘述中,講述着他們當年如何參與那試圖"改天換地"豪情事業。"八九點鐘的太陽"是個容易讓人激動的比喻,而在那種環境的教育和熏陶下,那時無數年輕人無不認為他們將干出敢叫日月換新天的事業來,一步步的他們走入一種極端,他們開始蔑視曾經的師長,甚至拳腳相加;他們與沒有革命精神的父母劃清界限,甚至對落後的親人揮舞着拳頭;他們漸漸將自己視為革命的真正繼承者,從而年輕的人們互相爭鬥,體味着與人斗的"其樂無窮";也有人漸漸被震撼,漸漸懷疑發生的一切,他們迷茫,他們思考,他們中的一些人,如遇羅克,甚至因此現出了生命。過去,我對文革的認識相當簡單,認為那是"四人幫"作惡的結果而已,後來才漸漸發現一場運動下表現出的更紛繁複雜的內容。而這部記錄片的切入點更易吸引我,因為我也正是一個年輕人,也正處於理想主義的年齡,所以那時的青年跟我也是一種或近或遠的感覺,和他們一樣,我也有着理想與激情,但是在那段歷史背景下,那種充滿了暴力的激情離我又太遠,太陌生,但是誰又能說暴力激情的因子沒有在我心中潛伏。

  如今,僅僅指責他們昔日的"暴行"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更應該反思原因,就如這部記錄片試圖展現的一樣。其中一位敘述者講述了她的一位朋友的思想演變,在她心中,朋友是一個非常好的人,但是朋友卻面對暴力卻由起初的遲疑,到參與,進而"上癮",甚至到了打人打的胳臂腫了才罷休的地步。為什麼一個好人會對他人大打出手,過去我還會對這些人的"殘忍"充滿指責,但是今天我發現自己底氣不足,試想如果我身處那樣的環境,從小受對敵人要"冷酷無情"的教育,而很多人告訴我面前的這個人是個罪大惡極,死不足惜的"敵人"時,我能無動於衷嗎?他們做了,因為受暴者是"敵人",對"敵人"的"冷酷無情"是一種"美德".有些人的參與又顯得身不由己,比如那位給毛主席帶上紅袖章的李彬彬,毛一句"要武嘛"幾乎改變了她一生,第二天就有報紙冒用她的名義發文表達了改名李要武堅決革命的決心,緊接着,李要武的一系列"革命壯舉"又在民間廣為傳頌,她成為了一種符號,而她本人面對此只能默認,不像今天,那時沒有什麼名譽權的概念,只有奉獻,只有為革命奉獻,我想那段歷史給李彬彬帶來的是很大的傷痛,以至於她在受訪時不敢以面示人。

  這部記錄片的表現手法上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是將史實影像與當時的樣板戲交替出現,正如配音所說的,現實中,中國大地上的苦難日漸加深,而舞台上,中國卻日漸光明,這樣的反差很有諷刺效果。也正是懷着對美好中國的憧憬,很多當時的青年踏上了周遊祖國的歷程,他們遊歷了祖國的大江南北,目睹了山川的偉大和人的渺小,使曾經要改變山河的激情變得冷靜;他們目睹了中國百姓仍然貧苦的生活,對歌舞昇平的宣傳產生了懷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但是又有更多的人加入革命的狂躁中,曾經打倒他人的人,轉眼間又被打倒,年輕人們在施暴者和受暴者之間不停的轉換着角色,在那動蕩的歷史中,這樣諷刺的事情一再發生。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八九點鐘的太陽觀后感
網友評論
八九點鐘的太陽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