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觀《永遠在路上》有感

觀《永遠在路上》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觀《永遠在路上》有感(一)

  丁凡

  近日,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台聯合製作的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一經播出便"紅"遍了大江南北,關注度之高足以說明了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反腐倡廉工作的關注和期盼。

  該片通過剖析反腐過程中的典型案例,深刻反應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堅定不移地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正風肅紀,反腐倡廉,整治身邊的腐敗問題,對光大黨員幹部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而專題片中透漏出反腐調查過程中的細節和過程,更是引起了光大群眾和黨員幹部的廣泛關注。

  看完前幾集《永遠在路上》,不禁讓我回憶起很多往事,真切的從心靈深處有了很大的觸動。我出生在陝西關中的一個偏遠農村,外祖父是一名黨員,聽母親說外祖父是陝西汽車廠的工人,很早的時候就加入了黨組織,退休后他每個月總是會拿着他那有些破舊但是保存很好的黨員證去繳黨費,村裡的人都笑他很傻,可現在看來老黨員身上的品質,才是真正黨性的體現。

  交黨費是外祖父對信仰的忠誠,不僅僅這樣,他的生活和工作,每一條都會對照黨章,這是一個共產黨人應該有的品質。播出第一集《人心向背》時,有白恩培、周本順、李春城等幾名落馬省部級高官出鏡,現身說法。白恩培這樣說到"沒想到老了老了,對自己放鬆了警惕,思想拋錨了,犯下了大錯".實際上這確實是黨性的一種弱化,信仰的缺失。

  表裡如一,指內心的想法會表現在行動上,行動上的貪腐實際是共產主義信仰的缺失,是黨性的動搖。"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講的就是《以上率下》的道理。倘若領導幹部偏出一尺,那下面的幹部就會偏出一丈,1500萬的手鐲、800平的房子、幾萬元的一桌飯……這樣的領導幹部,還怎樣為人民的幸福和平安保駕護航。

  1945年7月,愛國人士黃炎培先生訪問延安,飽經滄桑的黃先生這樣問毛澤東主席:"‘其興也卵傘,‘其亡也忽焉’……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毛澤東同志則回答他: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倡廉使得許多官員落馬,其中不乏一些省部級乃至副國級領導,大老虎落網可謂是大快人心。但也有人對此產生質疑,貪官還有多少?為什麼要反腐?反腐還要多久?等一系列問題。美國財政部原部長亨利q鮑爾森在採訪中說:"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沒有什麼是比腐敗更為嚴重的損失和隱患。"為什麼反腐?因為人心向背。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充分的認識到反腐敗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我們要對中國共產黨有信心,要一如既往地擁護和支持反腐倡廉工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選擇,更是歷史的選擇。

  該部專題片的攝製組先後赴22個省(區、市),拍攝40多個典型案例,採訪70餘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紀檢幹部,十餘名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通過詳實的案例,人們清晰的看到,一大批腐敗分子被繩之以黨紀國法,我們深感黨中央反對腐敗的決心和力度,更堅信通過人民的監督和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反腐必將取得勝利,中國必將實現百年中國夢。

  反腐,不僅要靠制度的完善,從機制上促進作風轉變,更要把反腐倡廉納入制度化軌道,實現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反腐倡廉只有進行時,永遠在路上。

  觀《永遠在路上》有感(二)

  不辱使命 不忘初心

  瀏陽市關口街道紀工委:李萍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永遠沒有休止符 ".從2016年10月17日晚上起,中紀委宣傳部與中央電視台聯合錄製的作風建設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正式開播,按照街道工委、紀工委的統一安排,我按時認真收看了這部專題片。

  這部專題片共有八集。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提升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高度,列舉多個領導幹部違紀違法典型案例,展示了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的形勢與成果,具有很強的警示和教育意義。

  通過這部專題片,全國人民都可以直接在電視鏡頭上看到那些高級幹部的懺悔書,可以一窺白恩培、周本順的住所,看到裡面的奢華之物。更發人深省、令人震撼的是,片尾播放了落馬後的周永康、郭伯雄、徐才厚、令計劃、蘇榮等在被審查時的畫面,看到那些落馬官員在沒有權力養分的滋養下,共同的特點就是遲暮和衰老。通過這部專題片,我們可以聽到那些遲來的懺悔之聲,周本順"從小就痛恨貪官,沒想到自己最後成了貪官"、白恩培"我都到退休時候了,沒想到是這樣的結局"、李春城"將近一生了,居然因自己的錯誤這樣收場,何其悲哀".

  把這些細節展示出來,就是要讓廣大黨員幹部清醒地看到,腐敗並不只是通報里言簡意賅的陳述,而是真真切切存在於周圍的隱患,更是每個黨員幹部都要保持極高敏感度的心理防線。在日常工作與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拒腐防腐的狀態,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行動上嚴守黨紀國法的紅線,堅持不忘初心,和全黨同志一起,讓黨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片中對話違紀人員、感受他們的反思痛定;傾聽專家學者,洞察作風之變后的深層律動;還有腐敗分子身邊的人、會所服務員、紀檢監察幹部、普通群眾等,不同角度,多元視角,為觀眾全景式的呈現出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視聽盛宴。觀看之後,不禁回想起當年高唱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曲,讓我再一次感受到:加強作風建設,是一件意義重大又任重道遠的事。作風建設是我們的傳家寶,是一個政黨在自我強化、自我調適和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其根本的目的是踐行和實現政黨的宗旨和執政目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要常抓不懈,警鐘長鳴。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廣大紀檢監察幹部要敢於擔當、敢於監督、敢於負責,努力成為一支忠誠、乾淨、擔當的紀檢監察隊伍。"這既是對紀檢監察幹部的勉勵鼓舞,也是對紀檢監察幹部的關愛提醒。面對改作風這場輸不起的戰鬥,面對依然嚴峻複雜的反腐敗鬥爭形勢,一定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切實做到對黨忠誠、個人乾淨、敢於擔當。

  在其位,謀其政,擔其責,創其業。敢於擔當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好乾部重要標準之一。作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紀檢監察幹部,勇於負責、敢於擔當是必備的基本素質。監督執紀問責不是迎來送往、說說笑笑,必然會觸及和影響一些人的利益,容易產生不敢、不願、不想得罪人的問題。面對這樣的考驗,紀檢幹部必須要敢於擔當、敢於監督、敢於負責,不害怕、不退縮,忠實履行黨章賦予的職責,擔負起黨和人民交給的政治責任。

  在新的時期,紀檢監察幹部更應牢牢把握忠誠、乾淨、擔當的本色,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不辱使命。

  觀《永遠在路上》有感(三)

  王英

  2016年10月17日開始,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台聯合製作的8集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開播,多位因嚴重貪腐、違紀違法而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首次在鏡頭前講述他們的懺悔和反思。《永遠在路上》剖析了一些典型案例,講述了一些鮮活的監督執紀故事,同時也為廣大黨員幹部敲響了警鐘。既以周永康、蘇榮、白恩培、周本順、李春城等幾名落馬省部級以上高官出鏡,現身說法,片中透露出不少貪腐細節,發人深省;又以"蠅貪"入手,通過剖析山東、廣西、安徽、新疆、貴州等省區發生在基層侵害群眾切身利益的6起典型案例,說明基層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易發多發、量大面廣,"微腐敗"也可能成為"大禍害",它侵害的是群眾切身利益,啃食的是人民的獲得感,傷害的是基層群眾對黨的信任。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後身。"領導幹部要嚴格要求自己,加強黨性修養,既要守住理想信念宗旨這個"高線",也要守住黨的紀律規矩這條"底線".要不忘初心,時刻反思自己,堅持修身養德、砥礪信念,對於思想防線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要發揮標杆作用,以反對"四風"為突破口,以"八項規定"為標杆率先垂範,時刻保持警惕,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嚴格要求自己,切實做到言行一致、乾淨正派。"一把手"更要做好標杆示範,要率先垂範,切實負起責任,要履行好"一崗雙責"的責任,要嚴格約束自己,還要讓身邊人員時時自重、自省、自警,處處慎欲、慎微。

  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以權謀私,以法謀私,執法不公,執法犯法等司法腐敗問題,是對司法公正的致命殘害,侵害的不僅是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更是對法律尊嚴和國家權威的嚴重挑戰。

  "你不解決問題,問題就會解決你",作為法院紀檢監察人員,深感責任重大,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既黨內關係要正常化,批評和自我批評要經常開展,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黨紀輕處分和組織處理要成為大多數;對嚴重違紀的重處分、作出重大職務調整應當是少數;而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只能是極極少數。用好 "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是關鍵,只有把黨內政治生活嚴肅起來,在咬耳扯袖、紅臉出汗的常態中讓監督無處不在,才能阻擋黨員幹部一下子從"好同志"變為"階下囚".這既是組織的最大關愛,也是對黨員幹部的最好保護,通過"治微病",讓腐敗知易行難。

  人民群眾的滿意是我們黨不懈追求的追求,《永遠在路上》顯示了中央從上到下反腐的決心永遠在路上。《永遠在路上》,正如同專題片頭工匠們用打鐵的精神鑄成的黨徽一樣,像一枚鮮紅的烙印一樣深深地印在每個黨員幹部心上,反腐倡廉永遠在路上,監督執紀永遠在路上,中國共產黨的希望永遠在路上,民族的希望也永遠在路上······

您正在瀏覽: 觀《永遠在路上》有感
網友評論
觀《永遠在路上》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