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萬的童年觀后感 戰爭遺忘的那些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伊萬的童年觀后感 戰爭遺忘的那些
作者/楊友宗 [273400]山東省臨沂市費縣第二中學高三(12)一班
十二歲,父母的寵愛滿溢着全部的生命:十二歲,年少的懵懂充斥着所有的時光:十二歲,玩伴的嬉戲佔據了多數時間:十二歲,強烈的求知成為生活的重心。
可是,伊萬的十二歲,又有些什麼?
至愛親人的永遠的離開,深刻的報仇的種子的成長,扭曲的兒童的成熟心理,沒有純真,沒有快樂,沒有幸福,沒有屬於這個年齡的一切,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戰爭。
兒童的眼睛是最清澈純凈的,兒童的心靈是最善良單純的,可是在伊萬的眼中我看不到這個年齡的童真,卻只有仇恨與冷漠。不屬於兒童的冷靜,是一種冷漠,不屬於兒童的成熟,是一種病態,不屬於兒童的童年——都是戰爭的錯。
這個年齡的孩子,本應該在爸媽懷中盡情地撒嬌,而伊萬的家人在戰爭中全部死去,他只有在夢境中回想起媽媽的笑容,卻因為戰爭的突然爆發,看到媽媽驚恐的面容。
這個年齡的孩子,本應該享受着懵懂與單純,不時出一些好笑的事,而伊萬超過成人的冷靜與冷漠,除了說明他的心靈已經扭曲,再也不能說明別的任何。
這個年齡的孩子,本應該和同伴們嬉戲沒有煩惱,小男孩們一起耍泥巴一起下河戲水一起捉迷藏,而伊萬除了在炮火中偵查復仇,什麼也沒有。
這個年齡的孩子,本應該在學校每天接受知識的熏陶,每天清晨書聲琅琅,每天渴望着老師能再多解釋一些他們心中的為什麼,而伊萬拒絕上學,根本沒有求知的慾望。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個叫“復仇”的種子萌芽開花結果所帶來的,而孕育這種子的土壤就是戰爭,如果沒有這片土壤,就不會有這樣的種子。
戰爭剝奪的不僅是伊萬的生命,更是他的靈魂。在他的身上,所有屬於孩子的無與倫比的天真純潔都蕩然無存,所有屬於孩子的獨一無二的稚氣可愛都消失殆盡。
他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的到來和離開,都是悄然無聲的,即使是在戰爭勝利之時,他也只是化作一縷孤魂消失在歷史之中。歷史的洪流將他捲走,將他埋沒,他對歷史的發展沒有任何的決定性的作用,甚至歷史上都不會記住他的名字。然而在戰爭的硝煙散去之時,有多少伊萬一樣的孩子,失去了本該屬於他們的快樂童年,失去了本該屬於他們的純真心靈,失去了本該屬於他們的美好年華,他們是小人物,可是千千萬萬的他們,是不可被忽略的存在。
在這部電影中,戰爭的殘酷不是雙方激戰的硝煙與炮火,而是一個孩子靈魂的消失和毀滅。沒有血腥的戰爭場面,而當你看見一個孩子的臉上除了報仇的冷漠與病態的扭曲,是不是比看見血腥的戰鬥更加心痛?
影片的獨到之處就是在於選取的視角,通過孩子來表現戰爭的殘酷,更加突出戰爭的殘忍,和對人性造成的傷害。
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表現了同樣的一段場景,就是伊萬夢境中在媽媽的溫柔的目光中喝水的情景,既是表現缺失的親情,同時更是為了表現伊萬的心靈的扭曲。
在影片的最後,有三分多鐘伊萬與同伴玩耍的情景,在廣闊的海灘上,伊萬一個人背對着人群走來,是不是也暗示着千千萬萬的兒童中,有像伊萬一樣的一群孩子,他們默默忍受着戰爭的折磨,他們越來越遠離這個年齡應該有的一切。
最後伊萬和小女孩在水中奔跑着,直到最後只有伊萬一個人奔跑,一道殘陽,留給我們無窮的反思:生存還是死亡?
若我們只看見戰爭帶來肉體的傷害,我們就忘記了那些存在在心裡的永遠也無法彌補的傷害;若我們只着眼於戰爭的性質戰爭的原因,那些所謂的美化的行動怎麼能夠彌補那些無法平復的傷口。
被世界遺忘的,不僅僅是逝去的肉體,更多的是人的心靈,孩子們的心靈,那一份獨有的純潔;被戰爭遺忘的,不僅僅是那些在戰火中消失的人,更多的,是人性,是每個人都應該沉重反思的人性,那個被我們嘴上說過無數次卻怎麼也擺脫不了的傷害源。
影片的開頭,在伊萬的臉上我看到了那個年齡的孩子所獨有的天真的笑,看着蝴蝶飛舞,伊萬的笑聲,發自內心,而這樣的表情這樣的歡快在影片敘述的後來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強烈的前後對比讓人再一次為戰爭奪去童真而心痛。
影片中有兩處情節讓我印象深刻。第一處,是發瘋的老頭。老伴的死去,戰爭的殘酷,讓這個年事己高的老人發瘋了,現在的他,只會抱着公雞自言自語,只會唱着過去的歌,他活在過去,是因為現在太殘忍,過度的打擊讓這個老人沒有力氣勇敢地活在當下。 “每個人都去了遠方,這是為什麼?誰知道?”老人反覆地自己問着自己。有首歌這樣唱“到不了的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那個遠方,是戰爭的遠方,也是天國的遠方,在老人心中,遠方,就是永遠不再歸來的代名詞。老伴被納粹打死了,這個老人沒有勇氣沒有力氣再堅強地正常地活着,他唯有抱着相依為命的公雞,唯有在斷壁殘垣上掛起相框緬懷死去的老伴,唯有驚恐地望着兵車膽怯地躲在牆后。這是飽受戰爭折磨的人本能的反應,恐懼,不安,寫滿了他的臉。他唯有望着漸漸遠去的兵車,望着遠方,迷茫地問:“西班牙會永遠結束嗎?”這是他心中的問題,也是所有處於戰爭之中的人的問題,與其說是問題不如說是希冀,希望戰爭的結束,和平的歸來。
另一處印象深刻的是那套納粹軍官服,出現過兩次,一次是伊萬仇恨的雙眼所見到的,這套軍官服是渴望戰爭勝利的象徵;一次是在影片最後,戰爭勝利了,這套軍官服是殘忍的納粹戰敗者的象徵。納粹軍官的死去正是為伊萬的仇恨畫下了最好的句點。
納粹的毀滅,戰爭的勝利,終於可以讓一切歸於平靜,讓一切塵埃落定,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儘管蘇聯的紅旗迎風飛揚得很驕傲,然而那些沉睡在地下的人們,他們的靈魂,真的得到了勝利嗎?有無數個像伊萬一樣的孩子,他們的生命,他們的靈魂,並沒有因為戰爭的勝利而得到蘇醒,他們只能永遠地屬於歷史,他們永遠沒有辦法重生,而我們這些尚在的人,所能做的,不是緬懷過去,而是盡自己的努力,不讓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
那些被戰爭遺忘的,我們輕輕地拾起;那些被我們遺忘的,歷史深深地銘記。
(指導老師:楊厚軍)
簡 評
《伊萬的童年》是一部六十年代的蘇聯影片, 作者對於影片的解讀是深得其味的;在文章的前半部分, 作者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抒發了強烈的觀影情感,簡要地介紹了影片的主要內容;在後半部分,作者進行了思考和聯想。很好地髏讀了影片的內涵。尤其文章結尾“那些被戰爭遺忘的,我們輕輕地拾起; 那些被我們遺忘的,歷史深深地銘記”,在情感和思考上都對本文進行了升華。文章結構合理,體現了作者的獨立思考;語言磅礴大氣,很能打動人心
相關範文
- ·那些遺忘的花兒,那些流轉的似水年華
- ·伊萬和瑪利亞
- ·童年,那未曾遺忘的時光
- ·被偷走的那五年觀后感
-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
- ·難忘的老師和那些難忘的往事
- ·童年觀后感
- ·《一場價值百萬的兒童教育演講》觀后感
- ·那些被遺忘的角落
- ·那些漸漸被遺忘的時光
- ·《八珍湯》:那些不能遺忘的戲曲
- ·那些被遺忘的時光
- ·那些遺忘的時光
- ·那些年觀后感
- ·張維屯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 ·百鳥朝鳳觀后感:被時代遺忘的藝術
- ·那些逝去無痕的童年
- ·那些我們都有過的童年時光
- ·《致那些終將逝去的童年》
- ·那些逝去無痕的童年
- ·春晚觀后感 向春晚演職人員致敬
- ·春晚觀后感 向春晚演職人員致敬
-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 美就在你身邊
- ·天那邊觀后感 選擇
- ·2012感動中國觀后感 震撼的201
- ·《原鄉人》觀后感 人生如戲
- ·觀《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
- ·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
- ·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以及世界反法西斯
- ·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
-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